一群农民鼓捣出“尚集文化现象”

来源: 2016年03月01日

挥毫泼墨,吟诗作画。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这样的“气质”,通常体现在一些专家、学者等文化层次较高的人身上。

可在许昌市尚集镇,有这样一群农民,他们原本拿锄头的手,却握住毛笔,爱上舞文弄墨。

他们创作出的书画作品,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不仅走出了许昌,走出了河南,还到北京搞展览,被业内专家、学者称为“尚集文化现象”。

□东方今报记者

韩争强/文图

2月26日,春光煦暖,东方今报记者来到坐落在尚集镇西街村(现已改名西街社区)的尚集书画村。三栋南北走向、高4层的建筑楼,颇有徽派建筑风格,山墙高耸,粉以石灰白,墙头上加盖黑色小瓦,古色古香。在西侧的两栋楼之间,建有一个高大的门楼,上书“中州名镇尚集书画村”,

尚集书画村,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自然村或者行政村,准确地说,它是一个给书画爱好者、研习者提供的集创作、交流、书画装裱、书画培训为一体的集中场所。

在“汉风堂”画室,记者见到尚集书画村的始创人、“村长”——常亮,他放下手中的毛笔,讲起了自己与书法结缘、痴恋的故事。

常亮是个地道的尚集人,自幼跟随父母务农的他非常痴迷毛笔字,7岁那年开始临学颜真卿的勤礼碑。当时,学习书法的唯一方法就是一遍一遍地临帖,虽然枯燥乏味,但他却沉迷其中、乐此不疲。

当时,村里有个叫张墨林的教师,有深厚的书法造诣。父母把常亮送到张墨林门下,开始了他正式的书法启蒙。两年后便在许昌书坛崭露头角。

1998年,河南省举办千人临帖大赛,32岁的常亮,凭一幅临王铎作品获特等奖。1999年,他的作品先是入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后又入展全国首届“羲之杯”书法篆刻作品展等,当年,凭借获奖作品,年仅33岁的他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是当时最年轻的。

【起步】为了书法卖掉工厂搞沙龙

1995年,为了自己酷爱的书法艺术,常亮卖掉自己很能赚钱的汽车配件厂,只入股不再参与日常经营。拿着多年的积蓄,和一帮书法爱好者专心研习书法。后来,他又将自己家的老房子拆掉,盖起一栋二层小楼,为书法爱好者一起研习书法提供了场所,还办起了书法沙龙。

每到周日下午3点,书法沙龙会准时开班。平常,日常笔墨纸砚开销、外出交流的路费、作品装裱布展、甚至书法爱好者的一日三餐都是常亮自掏腰包买单。每年的花费近2万元,可常亮对大家只有一个要求,“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下大雪,你们一定要按时到班”。

依靠先前开厂做生意赚来的钱,常亮一干就是6年多。在上世纪90年代,这6年下来,常亮在支持书法爱好者研习书法的花费上也是笔不小的巨款。

后来,书法爱好者慢慢也就更多了,西街村委会为支持常亮和他的书法沙龙,把村部的一层腾出来作为书法爱好者创作、交流的场所。

【现象】

建设书画村

创出“尚集文化现象”

2006年前后,常亮组织书法沙龙的骨干免费到全镇11所中小学开设书法课,同时对有潜力的苗子进行集中辅导、重点培养,一干就是几年。他们还经常办展览、搞讲座、送文化进企业、写春联到农户,文化活动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在当地引起了轰动效应。

2003年,这个主要由农民书画爱好者组成的组织,被授予“中州名镇——尚集镇书画村”的称号,随后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村”,一时引起轰动和强烈反响,这也被书画界人士称为“尚集文化现象”。中组部、财政部、文化部等领导先后亲临书画村指导工作,对书画村的工作和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2009年,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由常亮筹资兴建的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尚集书画村竣工落成。

有了名副其实的书画村,常亮他们的干劲更足了。2012年12月,由尚集书画村选送的优秀书画作品,参展了在郑州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农民书画展,多幅作品获奖。2013年10月26日,为期5天的“河南许昌尚集书画村农民书画晋京展”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拉开了帷幕,并受到了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等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

2015年,尚集书画村被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联联合命名为“河南省特色文化基地”。

许昌尚集书画村以常亮、尚新生、赵来义、李方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实力派书画家迅速成长起来,并逐步发展成为一支在业界颇有影响力的书画家群体。

截至目前,尚集书画村现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5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会员20人,许昌市书协、美协会员22人,县级及书画爱好者近千人。

【艰难】多年来“村长”用爱支撑

采访当日,记者留意到书画村里不少画室门头仍挂着匾额,却已看不到泼墨挥毫、吟诗作画的“气质”身影了。整个书画村仅有“村长”常亮的“汉风堂”画室开着门。尚集镇西街社区两委委员、文书赵明勤介绍说,现在村里学习、爱好书画的人,主要集中在“一老一少”两个群体上。“一老”是指年龄在40岁至60岁的村民群体,大多在家中自己研习书法;“一少”是指村里和镇上中小学生,多是在学校接受书法学习。

常亮说,目前在许昌市,对绝大多数书画爱好者来说,如果光靠搞书画艺术来实现安身立命,养家糊口,还是不现实的。

常亮介绍,在同龄人中,他在许昌书画界是出名比较早的,但他至今没有卖过字,“我追求的不是金钱,而是书法艺术,如果靠写字卖钱,我认为是对书法艺术的亵渎。”

这么多年,书画不仅没有给常亮带来财富,反而用去他奋斗多年所挣的积蓄。

从2003年起,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常亮就组织举办尚集书画村农民文化艺术节,今年该是第14届了。每年搞活动所需费用,常亮能拉点赞助就拉点,拉不来就自掏腰包。

2013年,常亮组织尚集书画村作品去北京展出,共花费55万元,除了所在的尚集镇拿了5万元做支持,剩余的50万元都是他自己掏的钱。多年来,常亮花在家乡书画事业上的钱,已无法统计。

“也许我百年之后,后人给我树碑立传的同时,还能再给搞一个雕像,纪念我一辈子为了家乡书画艺术的研究、传承、普及所做的贡献。那样我就知足了。”常亮说。

【改变】

书画文化改变了

当地群众生活方式

受多种因素影响,尚集书画村目前并没有给当地带来多少经济效益。然而,尚集书画村所发扬的文化,已经影响到了很多人,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80后的李方对书画艺术充满热情和执著,为了提升自己的书画技艺和水平,她经常向国内著名的书画名家们面对面讨教书画技艺,她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现在,30岁的她已经入选中国书协会员,并担任许昌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赵明勤在村中开办有一个汽车配件加工厂,在他的办公室里,悬挂有两幅墨宝,一幅是“厚德载物”,另一幅是“诚信赢天下”。赵明勤说,他也非常喜欢书画,这两幅字是托人向中央美院的一位教授求来的。书桌上,赵明勤临写的毛笔字还散发着墨香,旁边放有《启功书兰亭序》集字范本、《新编经典行书鉴赏》等书籍。

赵明勤说,尚集书画村兴起后,给当地群众带来很好的正能量影响,以前,村里每到农闲季节,就有一些年轻人打牌赌博、无事生非,后来,尚集的书画艺术文化越搞越响,村民们耳濡目染,文化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如今,打牌、赌博的人基本上没有了,书画爱好者明显增多。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人们谈论的大多是字画。每逢喜事,亲朋好友也会请人写字作画,装裱后作为贺礼。

“这10多年来,村里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就连普通的盗窃案都没有,也没有出现过婆媳不和,当众吵架的。”赵明勤认为,这和当地文化氛围的提升不无关系。

【未来】

持续打造书画村品牌

还需要多方助力

尚集镇原属于许昌县管辖,尚集书画村的每一步发展,许昌县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关注。2015年,由于区划调整,现在划归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辖。前段时间,常亮为了筹备即将到来的农历二月二尚集书画村农民文化艺术节,想找新东家协商协商,但示范区还没有明确哪个部门分管此事,最后不了了之。

常亮说,尚集书画村光靠他一个人的力量去推动,去发展,步履会很艰难,也会影响到书画村的发展速度,甚至是未来。

“树立、打造起尚集书画村这个牌子不容易。”常亮认为,要想把“中州名镇──尚集书画村”这个品牌叫得更响、擦得更亮,孕育和造就更多的书画人才和名家,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等多方助力、援手,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书画艺术中来,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2月26日下午,就在记者采访时,一个好消息传来,许昌县有关部门表示,支持尚集书画村农历二月二在县政府前的北海公园举办第十四届农民文化艺术节。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