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才的女 最后的“先生”

来源: 2016年05月26日

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钱锺书曾赞她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我们仨”,终于在天堂团聚……

噩耗传出,朋友圈瞬间被刷屏,哀痛不绝。一名百岁老人,依然拥有这样的影响力,依然能够在修养、品性方面,对我们有着这样的精神引导力,这是现代人值得思考的命题。她的人生跌宕起伏,苦难不断,但她的文字坚韧达观,处事平实淡定,她在文学之外,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智慧。

【最才的女】

杨绛,不只是钱锺书的妻子,在文学史上,她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

杨绛,原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她出生在一个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荫杭于1910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法学硕士后回国,执教于北京政法学校,辛亥革命后迁居上海。

17岁时,杨绛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南方没有名额,只得转投东吴大学。后来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她与朋友4人一起北上京华,大家都考燕京大学,准备一起入学,杨绛临时变卦去了清华当借读生。求学清华时,爱好文学的杨绛开始创作,受到任课教师朱自清的欣赏。

钱锺书在牛津大学攻读时,杨绛本打算进女子学院研修文学,但名额已满,要入学只能改修历史。她于是决定不入学院,而在牛津自修西方文学。她一路旁听,一路自修,遍读乔叟以降的英国文学,还不时和丈夫展开读书竞赛。

杨绛擅长于翻译、文学著作、戏剧等。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等。

1953年,杨绛任北大文学研究所、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主要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又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最贤的妻】

1935年7月13日,钱锺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

随后钱锺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在生活上却出奇地笨手笨脚,学习之余,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做饭制衣,翻墙爬窗,无所不能。

1966年,钱锺书和杨绛成了“牛鬼神蛇”,被整得苦不堪言,杨绛还被人剃了“阴阳头”。她连夜赶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出门买菜。

1969年,他们被下放至干校,安排杨绛种菜,这年她已年近六旬。白天负责看管菜园,她就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在此期间,钱锺书写出了宏大精深的古籍评论著作《管锥篇》,而杨绛也完成了译著——八卷本的《堂吉诃德》。

钱锺书的母亲曾感慨,这位儿媳是“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锺书痴人痴福。”

许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的最理想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把它念给钱锺书听,钱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最坚韧的母亲】

1994年,钱锺书住进医院,病榻前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住院,与钱锺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已经80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照顾两位至亲,辛苦异常。“锺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那是怎样的一种剧痛!杨绛怕钱锺书受不了打击,不敢直接告诉他,花了十天时间,才将女儿的死讯一点一点地渗透给钱锺书。一年后,钱锺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

“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这一留就是18年!当年已近90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她把钱锺书的遗著整理出版,并把自己百岁人生的思考也付诸纸上,笔耕不辍,更让人动容的是,以柔韧、温暖的笔触“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她会喃喃自语,“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她还说,“但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最豁达的老人】

晚年,孤身一人的杨绛笔耕不辍。2003年,《我们仨》出版,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时隔4年,96岁高龄的她又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价值和灵魂去向,再一次扣中无数人心弦。

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直抒她和钱锺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生活中的她确实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来访。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筹划一场作品研讨会,杨绛风趣地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钱锺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800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杨绛与钱锺书一样,出了名的不喜过生日,九十岁寿辰时,她就为逃避打扰,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在河南的20个月

201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汇集出版《杨绛文集》,卷尾《杨绛生平与创作大事记》中记载:1969年11月11日,锺书作为“先遣队”下放河南罗山的五七干校,不久,“五七干校”迁至淮河边上的河南息县东岳。1970年7月12日,我下放干校。

1971年4月4日,干校迁明港“师部”。12月7日,我在郑州治目疾,反致泪道堵塞,干校不准请病假,我请事假回京治目疾。12月24日,携女儿钱瑗同到明港探亲(女儿时单身,可享受探亲假)。钟书于我返北京期间哮喘病发,我与钱瑗到干校后方退烧,渐渐痊愈。

1972年,钱瑗与父母在干校同过元旦节,1月4日回北京。3月12日,钱锺书与我随第二批“老弱病残”者回北京。

钱锺书先后做过司炉工、保管员、邮递员、通讯员。杨绛参加过打井、养猪、种菜等工作。

寥寥数语,浓缩了杨绛在河南信阳整整20个月的别样生活。这段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挥之不去的记忆,最后呈现在她的纪实散文集《干校六记》(《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和《误传记妄》)中。

省文学院院长何弘:她的作品酸楚中带着哲理

说起杨绛,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省文学院院长何弘说,他曾经详细阅读了杨绛的《干校六记》、《洗澡》、《我们仨》等作品,这些作品,酸楚中带着哲理,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和精神境界,令人掩卷深思。

何弘说,《干校六记》讲的全是干校生活的琐事,没有半点激烈的指责,更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正如她自己所言,“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她指的是人们在苦难中生出的同情和友爱。甚至于,对伤害过她的人,她也选择了友爱。

杨绛先生“希望安静地离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25日对新华社记者说:“杨绛先生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惊扰大家,不麻烦大家。我们感谢大家对杨先生的关心,同时呼吁媒体和全社会尊重她的意愿。请让杨先生安静地离开,和她挚爱的丈夫、女儿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团聚。”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梁新慧

■声音

百年来的大时代配不上杨绛这代知识分子

今人提起杨绛,无不赞颂她的淡泊优雅,作为历经百年动荡离乱的知识分子,她确实也无负赞誉。但反过来说,这百年来的大时代,实在配不上杨绛以及其他早已逝去的这代知识分子。在历经磨难后,杨绛以一个大团圆结局作为文字生涯的句号,当然有睿智豁达的一面,可它并不真实。

杨绛在记录真实人生时,也总以平淡文字和内敛感情铺陈。在文学技巧和感情上,这当然极为高明,但如果联系文字背后的大时代,就不免让人唏嘘,甚至对杨绛感到心疼。叶克飞

人们为什么如此怀念杨绛先生

人们怀念杨绛,因为她的作品让人在当下浮躁的文学风气中感受到一股清新。

人们怀念杨绛,还因为她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品格。“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是杨绛一生为人处世方式的写照。

杨绛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骨气。

人们怀念杨绛,同样因为她与钱锺书先生的爱情故事在当世的稀缺。

人们怀念也蕴含着一句潜台词:像那些被怀念的文化老人一样的人,在当下的时代是否能够继续出现?王钟

■先生送给年轻人的10句话

1.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2.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3.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4.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5.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6.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7.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8.我们如果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关键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运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但“命造”里,还有“命主”呢?如果船要搁浅或倾覆的时候,船里还有个“我”在做主,也可说是这人的个性做主。这就是所谓个性决定命运了。

9.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10常言“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综合:人民日报、澎湃新闻、杭州日报、钱江晚报等

杨绛先生与丈夫钱锺书年轻时的合影

杨绛先生一家三口

陪伴丈夫钱锺书

杨绛先生晚年仍然笔耕不辍均为资料图片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