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可私人定制“人体骨骼” 这技术啥时候能临床普及?

来源: 2016年07月15日

小到鞋子,大到别墅,3D打印正在改变公众生活。这一技术进入医疗领域,擦出的火花更令人惊艳——它能精准打印出药片和私人定制的“人体骨骼”,帮助医生“完成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手术”。未来,这一技术如何更好地造福患者?它离临床普及还有多远?

突破医疗禁区完成“不可能”的手术

记者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采访了解到,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操作,可以使医生更直观地了解患者解剖结构,设计和改进手术方案,有助于提高手术精准度,减少患者痛苦。

同时,3D打印可帮助医生突破医疗禁区,完成过去无法完成的手术。如今,3D打印技术不仅能打印出与患者完全匹配的仿真器官,对复杂骨肿瘤,直接打印出植入患者体内的骨骼假体、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重建,也能完全实现。

“3D打印应用于医疗正带来巨大变革。”中国工程院院士、骨科专家戴尅戎举例说,“临床上人工关节一般会分成五六个大小不同的型号,病人只能‘将就’着用。每年上百万人做人工关节,让流水线制作出的少量型号来满足所有患者需要是不太可能的。3D打印能使‘量身定制’真正成为可能。”

今年3月,广州一位女士不慎从四楼摔下,造成严重的骨盆、髋臼复杂骨折。骨科专家樊仕才介绍,骨盆结构很特殊,目前还没有匹配的用来内固定的接骨板,很难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樊仕才团队用3D打印,为她“量身定制”了髋臼接骨板。

今年4月,26岁的患者小张被确诊为巨大颈静脉球瘤。“过去,这是不敢想象的手术。”医生说,这个颅底肿瘤的位置特殊,与众多组织“牵扯不清”。手术难度大,稍有不慎便可能威胁患者生命。

医生结合3D打印技术,将患者的颅底肿瘤及周围组织等按1∶1比例打印出来,然后按模型确定手术入路、切除范围,明确手术中需要注意保护的重要血管、神经。“在尽可能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周围正常组织,降低了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

打印“活”的细胞打印复杂器官

专家介绍,随着技术进步,3D打印有着日益丰富的“层次”。

“国内外都在试用3D打印假肢,现在欧洲开始用3D打印假眼睛。”戴尅戎说,随着技术的进步,有的机构开始用3D打印“活”的细胞,甚至开始培育出心脏肌肉,可自发跳动一段时间。

“3D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将是直接打印人体组织和器官。”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蔡道章指出,这一技术很可能也是在骨科率先得到突破。“因为骨和软骨结构相对简单,由骨细胞或软骨细胞和基质构成,打印起来较为容易。”他表示,未来甚至可以打印肝脏等复杂器官。

专家表示,我国等待角膜、肝脏或肾脏移植的患者很多,但只有极少数能获得移植,3D打印技术有望在未来扭转这种局面。

评估标准亟待建立安全监管需要加强

3D打印医疗科技创新产品,目前主要为手术辅助工具及内植物,涉及塑料类、金属类及生物材料等多种材料。由于需应用于人体,或长期植入人体内,医疗安全不容忽视。一旦应用失当,可能危害使用者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多位业内专家提出,3D打印科技创新产品制作工艺较新,目前尚缺乏相应评估标准,传统评审模式难以对其作出科学、客观、合理的评价,这些因素使3D打印医疗科技创新产品在审批过程中遇到严重阻碍。

刘忠军是全国人大代表,他近年来多次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成立专门机构,审批3D打印医疗科技创新产品。

鉴于国内高端医疗产品主体依赖进口,而很多情形下医疗技术水平决定于相关器材和装备的现状,3D打印医疗科技创新产品的研发,或可成为我国医疗水平赶超世界和相关产业崛起的难得契机。

戴尅戎说,3D打印应用于医学还只是开始,“在发展过程中要非常小心,做好监管工作,不能轻易打印出个东西就往身上装。前景无比美好,但我们不能任意使用”。

据新华社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