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锐评|冬奥会上,年轻一代的“爱国”更加写意浪漫

来源: 大象新闻 2022年02月09日

大象新闻评论员 陈思

春寒料峭,多少人一边捂着发炎的老寒腿,一边也要看冬奥运动员的赛后发言。看奥运,是我们的习惯。

从晚清的积贫积弱,其后三十余年派不出一位奥运运动员,到北京成为唯一一座“双奥之城”。其间艰辛、种种不易,早已是镌刻情感深处的记忆。奥运,曾被我们赋予着浓烈和深沉的情感。而在民众情绪的裹挟之下,老一辈的运动员们也背负着沉重的使命感。当年李宁奥运失利,会被“寄刀片”。以前的运动健儿们,也习惯于低调内敛。

但体育竞技的赛场终归是年轻人的。我们对于奥运的理解也是在成长的。2022年,更年轻的一代,站上了全新的赛场。他们在冰上舞动,在空中腾挪,我国奥运比赛项目“夏强冬弱”、“冰强雪弱”的现状,也正在被打破。

更主要的是,我们看到了“热爱祖国”在新一代运动员身上的“薪火相传”。

有人说,年轻的一代生长在多元文化兴盛的当下,家国意识寡淡。但是,不论是苏翊鸣放弃演艺事业逐梦冬奥会,还是谷爱凌在社交媒体“手撕美媒”,都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人“爱国”的表达,不再是口号式的,却也同样“宠溺”,且更加写意浪漫。“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生种花(中华)家。”这句时常在B站的弹幕区刷屏的话中,有多少年轻人涌动的情感。

也有人说,奥运是世界的,体育竞技应与爱国主义分开。但是不论是哪一届盛会,开幕式以国旗或地区奥委会会旗为引导的运动员入场式从未改变,运动员夺冠后身披国旗庆祝的冲动也从未改变。国际社会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直观印象,不就是从一个个体身上得来的吗?如果体育竞技要与爱国主义分开,那为什么,1936年的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失利后,外国报纸要刊登了一幅题为“东亚病夫”的讽刺漫画?

年轻一代,没有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却也让“爱国”呈现得更加生动,那就是:对失利的队员更包容,对竞争的对手更尊重,对金牌的认知更理性,对体育的发展更关心,对中国人的身份更认同,对人类的命运共同体的理解更深刻。

这,是一种自信!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