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札记:打在唐山女子身上的拳头,为何他们都在喊痛?

来源: 大象新闻 2022年06月13日

大象新闻评论员 陈思

6月10日凌晨,唐山一家烧烤店,充斥着嘶吼、咆哮与拳打脚踢。在法治理念早已经深入人心的当下,这起骇人听闻的恶性事件,赫然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

截至6月13日,唐山打人案发生之后,当地已经发布了数份相关通报。与此同时,唐山又有数人实名举报涉黑团伙。打人事件尚未“盖棺定论”,但它撕裂的,却是每个群众的安全感。

打在唐山女子身上的拳头,让全社会都有痛感

这种撕裂的“痛感”传导到了每一个人身上。

《人民微评》给出了颇为严厉的短评:“被打女子仍在医院治疗,病床上的她们需要一个公道,全社会需要一个交代。”

6月10日事件曝光当天,时常为女性权益发声的《中国妇女报》也连续刊发两条评论。一则在质问:“如此猖狂,置法律于何地?如此暴力,恐怕不止女性缺少安全感,普通居民都会感到自危!”一则在呼吁:“对于此类严重侵犯妇女权益的恶性案件,只能而且必须零容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安全感是基础,是底线。我们期待执法机关继续以雷霆之势,尽快将这帮无法无天的狂徒缉拿归案,依法严惩。”

打人事件有很多,为何此事会被舆论格外关注?

大象新闻评论员在直播连线中认为:“此事件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是因为它本身有5处情绪燃点:1,性别的差异(男人殴打女人);2,人数的不对等(一群人殴打几个人);3,起因让人难以置信(因骚扰不成开始打人);4,殴打的残暴程度令人咋舌(从店内打到店外);5、事发地点让人意外(事情发生在公共场合,众目睽睽之下)。

评论员认为,这5处争议点的存在,让一切看起来匪夷所思。它们展现出的,是施暴者对于道德和法纪的公然藐视与挑衅,而这种“藐视与挑衅”,在法治早已在我们国家深入人心的当下,尤其让人费解,并产生了追问空间:到底施暴者们是偶然的“激情犯罪”,还是作威作福成了习惯?打人事件是偶发的个例,还是当地社会治安不佳的缩影?

事件背后:是偶发的个例还是区域社会治安不佳的缩影

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的曝光,同时也撕开了举报人“舆论搭车”的口子。

短短三天内,唐山又出现8起针对涉黑恶事件的实名举报。从目前警方通报的情况看,8起实名举报中,有2起已经立案,并有6名涉案人员被抓捕。

多人实名举报涉黑涉恶团伙的事情,再次加剧了公众与媒体对于当地治安状况的不信任。甚至网上还出现了不少对“唐山黑社会”的调侃段子。

汹涌的舆情之下,唐山市展示了自己扫黑除恶“回头看”的决心:6月12日,唐山开展了全市夏季社会治安“雷霆风暴”专项整治行动,后一日,唐山市发布了专项整治行动举报方式公告,向全社会重点征集六个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线索。

这展示了唐山扫黑除恶、维护法治公平的决心,但质疑并未消失。

《新京报》评论文章认为:“个案是体现法治公平正义的最好落脚点,只有在短时间内实现个案的正义,才会平息普通公众的恐惧和无助,慢慢重拾被破坏的安全感,重新凝聚人心。”

而《齐鲁晚报》“洋葱快评”却认为,与个案相比,更重要的是对当地社会治安体系的系统矫正,并认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的话,那么“无论‘雷霆风暴’来得多么猛烈,无论相关个案查得多么凌厉,都不过是一次危机公关,一种权宜之计。”

由此可以看出,专项行动作为一种非常态化、非制度化的治理手段,媒体虽然对其予以肯定,但他们依然认为,更重要的还是“把功夫要做在平时,时刻保持举报、反馈的渠道畅通,做到有诉必应、有案必查。只有形成了对黑恶势力露头就打、早打尽打的法治生态,才能有效减少不法侵害,避免黑恶势力滋长。”

如果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是当地整体治安状况不佳的一个缩影,那么除了对个案本身的追责以外,还要在整顿治安环境的过程中,突破传统局限,治理时限与追责上限。要以当地社会治安的根本转变为最终期限,因为它触及的,是公民生命安全的底线。

愤怒应有边界:莫让为弱者发声变对无辜者网暴

恶性事件的发生,总能迅速且猛烈地牵动公众的情绪。唐山打人事件的出现,让我们从未有过地公开讨论“愤怒”。

愤怒,本应是一种负面情绪。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却在评论文章的标题中直抒胸臆——《没有愤怒,就没有正义》。 他说:“如果对于邪恶只有冷漠,而没有愤怒,那么正义也就失去了感性的基础。当然,所有的情感都需要节制……我们愤怒的情绪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在法治的轨道下正常释放。”

或许是现场路人没有积极施救的画面刺痛了罗翔的心,他对于这种袖手旁观的冷漠感到不解与不快。 但他同样也“愤怒”能否释放出足够驱动在现场“见义勇为”的能量感到怀疑,“此刻,我在文字中愤怒,但有一种声音在问我:你的内心呢?你说了那么多让你自我感动的话语,但是如果在案发现场,你是否会挺身而出,像你想象中那么勇敢呢?道德终究是一种自律,但这种自律也许比法律的他律更重要。”

或许因为“见义勇为成本”这一“老大难”还未解决,这种“路见不平”的“愤怒”没能在现场很好地爆发。但是在网络上,“愤怒”却在肆意蔓延。

案发地附近,有数十家烧烤店遭遇网络暴力。一些自诩正义的网友,通过美团、大众点评、抖音,找到店铺老板的联系方式,打电话或发短信进行辱骂。唐山涉事烧烤店老板娘也不得不哽咽发声:她参与了拉架,并让他人报警。打人者威胁了她,并没结账就跑了。她也是受害者,却遭到网友们“网暴”,她说:“我已经要疯了”。

类似老板娘的遭遇,还有很多版本。不断有一些无辜的服饰品牌与火锅品牌,正在网暴中,被逼不得不公开发声。

对于这类充斥着不理智的愤怒,或许我们也要分开来看。一方面,它说明我们的社会从来就不缺少善良与正义感。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却往往空有满腔的愤怒却没有施救的勇敢。另一方面,它说明愤怒包含有摧枯拉朽的力量,但是,愤怒在宣泄的过程中却极易失去焦点与靶向。

那么该如何控制“愤怒”的边界呢?

公众号《吐槽青年博士》认为,愤怒有高贵和普通之分。高贵的愤怒包括:“现场目睹罪行挺身而出试图阻止犯罪的愤怒”,“汇聚舆论追凶声量”等。“区分愤怒这种道德激情,必须以‘最大受害者的最大利益’为中心,如果偏离了这个中心,就容易自以为是地走向正义的反面。”

《吐槽青年博士》文章列举的不令人喜欢的“撕裂正义的愤怒”包括:缺乏“同情理解”的迁怒式愤怒;伤及无辜者的施暴式愤怒;苛求常人、缺乏内省的表演性愤怒等。“愤怒不能脱焦失焦,须围绕着让事实水落石出、让作恶者得到严惩、让真相层层剥笋剔肉见骨去愤怒。”

或许愤怒与理智,本就天生无法完美契合。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愤怒的发酵,正实时伴随着真相的抽丝剥茧。同时,女性权益如何保障?正当防卫如何不“过当”?“扫黑除恶”是否还应回头看?这些我们生活中不常提及的话题,正从未被如此密集地展开讨论。

甚嚣尘上的观点、难以遏制的愤怒,终会在时间的流逝中“尘埃落定”。愤怒有力,但不够绵长。追问尖锐,但终有回应。在愤怒应有的边界里思考,提出问题、探讨真相、集思广益,最终达成一些可供感知的成果。或许这时,最终尘埃落定的地方,就是民生所系、人心所向。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