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副主席也抄袭? 期刊行业该考虑“科技防抄”了

来源: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 2023年09月20日

    搬运别人家的钱财,叫小偷;搬运别人家的作品,叫“作协副主席”?

    近日,“贺州市作协副主席抄袭”的消息引发关注。9月17日,广西作家协会通报称,王忠民抄袭情况属实,撤销王忠民的贺州市作协副主席职务,并自15日起取消其广西作家协会会籍。有多家杂志社发布声明称,追回已向王忠民支付的稿费,今后不再刊发其作品。

    抄袭本就让人不齿,堂堂一个地区的作协副主席抄袭,更加让人不齿。

    值得关注的是,王忠民被发现的抄袭作品,都是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密集发表在著名期刊上的。比如在2022年2月和8月,他就分别在《山东文学》和《诗歌月刊》上,发表了4首诗歌和2首诗歌。

    令人疑惑的是,这些著名期刊为何都防不住王忠民的抄袭作品?以发表在《山东文学》上的《水果》为例,抄袭的是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向以鲜1988年发表在安徽一家诗歌报上的作品。王忠民抄袭时,仅将原作100多字改了两处。

    这么赤裸的抄袭行为,期刊编辑为何没有审查出来?是因为信任其作协副主席的身份?还是期刊本身就没有良性的审核机制?抑或是信息化时代对抄袭作品防不胜防?

    不可否认,在信息资源成为最主要的社会资源的时代环境下,文章抄袭、剽窃更容易发生,而对抄袭、剽窃作品的辨识难度也随之加大。这对于期刊来说,单纯依靠传统的肉眼、人工等方式去鉴别文章是否抄袭或剽窃,会十分困难。

    但防不胜防并不代表可以任由抄袭与剽窃发生。随着互联网工具越来越发达,抄袭、剽窃现象将会更多出现,这就需要想出利用科技治理的办法。目前,相关的论文识别系统已经相对很发达了,著名期刊完全可以借鉴这些系统,开发出适合期刊文字识别的系统,充分利用科技进行监管,让抄袭、剽窃作品“现形”于出版之前,以免再跟着某些“作协副主席”丢人。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