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十几斤 揭秘“第一书记”们入村帮扶后的个人动态

来源: 2015年10月16日

10月17日是世界消除贫困日,也是我国第二个扶贫日。为扶贫减贫,河南多措并举,今年派出的驻村书记数量更是创历史新高。

今年8月,省市县三级派了1.2万名干部下村帮扶,而这一数字几乎是过去四年派驻干部的总和。其中,省直机关派出了221名副处级以上官员驻村,从机关单位的办公室,到贫困偏远的小村庄,派驻一个多月以后,这些“领导”如今有什么收获?又想出了啥样的减贫办法?他们在村里的生活咋样呢?

□东方今报记者肖萌

董彩虹/文沈翔/图

距扶贫日不到两天

“村官”们都在干啥

10月15日下午,距离17日全国第二个扶贫日还有不到2天,河南省扶贫办上下都在为扶贫日期间的活动忙活着。而一个半月以前,为扶贫,省直机关派出了221名副处级以上的驻村干部,他们的这个下午又都在忙啥呢?

永煤集团职工培训学校的副校长崔德庆,如今是卢氏县潘河乡岗头村的“第一书记”。15日下午,他刚从县政府开完会打算回村,还有几户特困户等着他去走访。

省扶贫办行业处的苏宏国,在嵩县库区乡桥北村进行帮扶。前不久一家企业资助了他所帮扶的村子几十盏路灯,此时的他正在郑州的一家灯具厂,样式、型号都需要这个副处级的“村官”亲自把关。

这个下午,河南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的张彦超,正带领着集团公司的领导们在自己帮扶的永城市訾楼村里“参观”。对于张彦超这个副处长来说,领导们的光临,除了来看自己干得咋样,更是想探探底,看用国企的力量该咋帮这个贫困村。

省纪委的副处级纪检监察员梁嘉涛,上午在村里,下午回省委开会,而会议结束后,他又赶忙驱车回到了西华县的龙池头村忙活。因为16日上午,省纪委副书记杨正超要亲自去他的驻村地调研……

今年8月份,省市县三级派了1.2万名干部下村帮扶,这个数字几乎是咱们河南过去四年派驻干部的总和。以上四人只是所有派驻干部的缩影,而10月15日这个忙碌的下午,也只是他们的普通一天,在未来驻村的两三年里,他们的一天恐怕得经常如此度过。

驻村一个多月瘦10多斤

也曾遭遇“水土不服”

“如今多数老百姓还是用水窖存雨水来吃用。碰上少雨年份,村民只能到5公里外的水塘挑水,水里常混有虫子、泥沙。”说这话的人是卢氏县潘河乡岗头村“第一书记”崔德庆,他一直都在豫东的永城工作生活,此次选派驻村书记,他则被派往了豫西的山村,两地相距1400多里。

听了崔德庆的话,记者突然想起省扶贫办的一位领导曾说过“如今在河南最穷的地方,仍然连水都吃不上”,想必这位崔校长所驻之处,就是“最穷”的了。

“好在我有过5年的乡镇工作经验,在村里工作生活都能适应。”从8月28日进村的第一天,崔德庆就接受了村里的生活方式“吃窖藏水”。

崔德庆与家相距千里,这让他不能常与家人团聚。而提起来这个,崔德庆苦笑了两声,不是因为苦,而是刚下村儿时,家人多少有些不理解。

说到家人不理解,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团委书记周迪克也有同样的遭遇。8月26日早上6时56分,周迪克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简单的状态:“出发了……”从这一刻起,他将在南阳方城县二郎庙乡一个贫困村——滹沱村度过两到三年的时间。

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扎根儿”到滹沱村的周迪克称自己完全找到了状态,尽管下乡一个多月,他已经瘦了10多斤。周迪克唯一的欠缺是少了很多陪伴妻子和儿子的时间,驻村一个多月以来,仅回郑州看过家人一次。这也是周迪克的7岁儿子抱怨爸爸的原因。

“第一书记”咋干活?

扶贫前先得村民“心”

挨家挨户地摸底了解村情,往往是驻村书记们的第一步工作。所有“第一书记”到任后,从县乡了解情况是必然,而与村民拉近关系,田间地头“蹲”上一会儿,也是必然。

此次省派的221名驻村“第一书记”都是由各个单位选派,最后由省委组织部拍板定人。因此下村儿的干部们,要么是有扎实的基层工作经验,要么是处事得力灵活的转业军人,而其中有不少人都曾生在农村、长在农村。

“农村的工作不好做”、“农村的工作很负责”……记者曾在乡村采访时,不止一名基层干部说过类似的话。如今对于这200多位副处级以上干部来说,不仅要把农村的事做好,还得让农村致富,这是个“技术活”,也是他们的压力。

苏宏国一直在扶贫办工作,因此这些年为扶贫进村下地的次数可是不少,在他看来,与村民打好关系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办实事儿,这次他进省城给村里挑路灯,即将解决桥北村无路灯的问题,这也让村民心里记住了这个“苏书记”。

■记者手记

“前任”干得不错

“新人”们咋赶超

据了解,2011年至2014年,仅省直派出的第一书记就为派驻村引进资金2.5亿多元,引进项目138个;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104个,培养种植养殖专业户1226户;改造农田水利设施245个,打机井980眼,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前辈们”的成绩显著,不知会不会给今年这些进村的“第一书记”带来压力,如今一个半月的“磨合期”已过,那些初来乍到的“水土不服”也荡然无存,“第一书记”们也逐渐找到了方法,有了规划。在未来的日子里,这1.2万名“驻村大军”能消除多少“贫困”,人们拭目以待。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