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我们的新闻人物 你们还好吗

来源: 2015年11月07日

那些曾经感动过我们的新闻人物,他们现在还好吗,过得怎么样?在第十六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我们推出这组策划,通过几个曾经的人和事,一起去感受普通人的精彩。

赵新远:把村小教育当作终身事业

□东方今报记者王姝/文图

“下周要开始‘为乡村而教’活动了,大学生每周定期一天送课下乡,把他们的视野带到学校。”赵新远的朋友圈,一直被与孩子们有关的活动“刷屏”。

三年前,赵新远来到信阳最北部的王岗乡王岗小学,实践自己“自主学习”和“民主管理”的理念,让厌学的孩子爱上课堂,让害羞的孩子乐于表演,让备受爷爷奶奶宠爱的孩子学会做家务……如今,学生已经换了一批,而他的“爸爸老师”的称谓仍没有变。

今年七月,在公益项目的支持下,赵新远带着王岗小学50名孩子和老师家长,来到江苏淮安市师范附小,与通信一年多的同学们相聚,参观纪念馆、游览大运河、观看机器人表演、参与心理活动。在赵新远看来,这些经历会给孩子们提供更开阔的眼界和思路。

在几年的实践中,面对喝彩和质疑,这位1988年出生的年轻老师对“成功”有着清醒的认识:“成长不是盲目的忙碌。我相信成功会跟随成长到来,而年轻人的成长首先是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业。”

范慕岳:倾心陪伴安度时光

□东方今报记者王姝/文图

“谢谢小王的关心!我很好。”11月2日,范慕岳愉快地向记者讲述着过去一年,去广州的儿子家小住以及和女儿去成都、重庆游玩的经历,没有像之前一样再提他的老伴儿。

2013年3月26日,东方今报以《真情日记八旬老翁照顾瘫痪老伴5年写下1500多篇日记》为题,报道了范慕岳悉心照顾妻子刘继英的故事,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体,范慕岳觉得很平静:“夫妻俩互相照顾和扶持,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后来,刘继英恶化的病情让范慕岳心情沉重。翻身、煮饭、喂饭、记护理日记,依然照顾得尽心尽力。在范慕岳看来,老伴虽然常处于昏睡状态,但晚间神志会清醒一些,还能对他说的话进行反馈,这便足够了。

如今,老伴去世一年,范慕岳也逐渐习惯了晒太阳、看报纸的日子,偶尔出游。她在,全心全意陪伴;她走,安心度过时光。

张爱华:为守承诺深山看护红色文物五十年

□东方今报记者王姝/文章继军/图

“十一以后游客少一些,不过周末还有不少人,我还陪他们上山看红军洞。”74岁的张爱华在电话里邀请记者,“有时间一定要再来,郭家河越建越好啦!”

1947年,避祸途中的张爱华患病,被当时的刘邓大军带到部队救起,将她送到当地学校学习文化知识。1964年,被誉为“坚持大别山革命斗争的一面红旗”的刘名榜回到故乡,向张爱华讲述很多当年的故事,嘱咐张爱华夫妇看管好烈士遗物、红色遗址。

从此,山上的文物成为张爱华的牵挂。很多个夜晚,她拿着一个手电,独自跑到石洞、纪念碑,甚至烈士墓地去整理、拓荒,查看受风化破坏情况,有问题就与当地政府、文物局商量。对于前来寻找烈士遗迹的人们,张爱华热情引路、讲解。她把搜集、整理的红色历史撰写成材料,主动去附近的八一希望小学,给孩子们讲述当年的革命故事。

随着郭家河乡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张爱华当时提出的发展红色旅游、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带动村民富裕的愿望实现了,她一再邀请记者,有时间去游览,也报道一下家乡最近这些好事情。

小何苗:可以借助工具简单行走了

□东方今报记者谢卫卫/文图

11月3日,走进平桥区五里镇王店村的何家,小何苗躺在客厅用沙发铺成的“床”上看电视。“叔叔好。”看到记者进屋,小何苗脸上笑容灿烂,面色红润,和10个月前判若两人。“太感谢爱心人士了,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小何苗。”说起10个月前社会各界对儿子的爱心救助,何长海仍感激不已。

2014年12月11日,小何苗在上学路上搭一辆满载粮食的“顺风车”,掉下来后裹在车轮下,被车轮从屁股上碾过,导致右大腿粉碎性骨折,肌肉坏死,肛门被永久碾掉,肠道改道。2015年1月8日,东方今报信阳读本对小何苗的事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全国及海外各地对孩子遭遇的同情和关注,短短5天内,这个贫困的家庭收到了来自海内外的捐款超过百万元,眼看着预计治疗款项已够,何长海夫妇将银行卡注销,并委托本报发表声明,同时表达对各界爱心人士的谢意。

10个月过去了,小何苗腹部仍挂着便袋进行体外排大便,右腿仍然固定着支架,还无法坐着,但可以借助辅助工具进行简单的行走锻炼,每次能坚持十分钟左右。“等他腿好得差不多后,试着联系医院看能不能给他做肛门手术,一直挂着便袋也不是个事。”何长海说,只是至今仍没有确切消息知道哪家权威医院可以更好地做这种手术。

“以后再也不调皮了。”小何苗说,他一直想着有重回校园的那天。

骆俊马俊:

把善良友谊陪伴继续下去

□东方今报记者王姝/文章继军/图

“马俊现在挺好,房屋修整了,她能坐着电动轮椅自己出门买菜、做饭,生活能自理啦。”11月4日,骆俊高兴地告诉记者。

骆俊是潢川县的一名小学老师,工作之余和朋友们一起做公益,2011年年初认识了自幼瘫痪遭遗弃、与做泥瓦工的养父相依为命的女孩马俊。看着简陋的房子和马俊孤独的身影,骆俊决定,以后要陪伴这个和自己同岁的姑娘。

从此每个周末,她都带着马俊爱吃的零食去看望她,并在论坛里呼吁大家关注。骆俊的提议得到潢川县一些爱心组织和人士的响应。一袋米、一壶油、一份补助申请、一把轮椅、一次陪伴……

2013年年初的一天,骆俊给马俊带了一幅十字绣,一周后再去时,她已经完成了。“我看市面上有不少出售十字绣的,如果马俊的十字绣能够卖出去,也可以补贴家用。”在骆俊的鼓励下,马俊决定试一试。从此,马俊拥有了一份自己的“事业”。

2013年11月,东方今报报道了马俊的事情后,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信阳市电业局给她捐助了电动轮椅。2014年,爱心人士又出钱给马俊家翻盖了房子。

“马俊的身份证也办了,残疾证也办了,每天在家做做家务、看看电视,出门晒晒太阳,过得很悠闲呢!”骆俊的QQ空间里,常出现两人灿烂的笑脸。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