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烩羊肉在记者节引发的新闻思考

来源: 2015年11月09日

11月8日,中国第16个记者节。这一天,一篇《记者节,局长和记者对话:不怕议论纷纷,引得纷纷议论》的微信文章,引爆网络。那么,这篇文章是如何出炉的?背后有什么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局长”和“记者”,又是如何互动的?大家又是怎么看待这一事件的?□东方今报记者梁新慧

一位记者的一篇文章在记者节火了

11月8日一大早,人们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记者节,局长和记者对话:不怕议论纷纷,引得纷纷议论》的文章,已经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尤其是“猛犸新闻”客户端全文转发后,掀起了一个转发高潮。

东方今报记者发现,这篇文章的原标题是《一碗烩羊肉引发的新闻思考》,作者是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段伊博。

按照文中所言,11月6日晚上,段伊博采访结束后来到郑州的一家酒店,参加朋友的结婚宴请。“许久未聚的一众好友为喜事坐到一起,微醺……回到家里,老妈做了一碗烩羊肉,遂放到朋友圈,本意是想感谢老妈这么晚还操劳,结果引发了圈内朋友对新闻选题的热烈讨论。”

让段伊博更意外的是,这句不经意的感慨,竟然引起了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朱夏炎的关注,继而又引发了更大范围的讨论。

原来,在段伊博的图片发出来25分钟后,朱夏炎在他的朋友圈留言:多好的一个新闻案例,因为咱发的新闻多是“谁拍谁看,拍谁谁看”,和大多数人无任何关系;而“老妈牌烩面”就不是了,几乎所有的人都想知道:味道如何?地方在哪里?这是新闻的贴近性和实用性在起效!

朱夏炎留言引发关于新闻选题大讨论。

在塔吉克斯坦工作的王先生说,酒后的烩面本来就已经很暖心,尤其是“老妈牌”里的浓浓亲情,把原本一碗普通的羊肉汤升华到一定高度。朱夏炎局长所说的“谁拍谁看,拍谁谁看”也是一种对现在新闻媒体报道题材的精准写照,共鸣悠远。

将心得整理成文发表,引起社会关注

“朱局长留言,让我十分吃惊。”段伊博说,朱局长事儿那么多,晚上10点多了还在浏览朋友圈并且留言,他吃惊的同时还感到很振奋。随后,他将朱夏炎这句评论发到了朋友圈,接着,又吸引更多朋友参加评论。

当天夜里,段伊博连夜写了篇《一碗烩羊肉引发的新闻思考》的文章。11月7日中午,段伊博将这篇文章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肆放”中发表。

此文一发,在段伊博的朋友圈里又引发了新一轮大讨论,参与者当中,包括朱夏炎。“11月7日夜里,朱局长还和我探讨这个话题,一起迎来了记者节。尤其是8日早上猛犸新闻客户端转发我的这篇文章后,竟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段伊博说,没想到朱夏炎局长对于新闻的讨论竟然这么热切,但他又觉得不奇怪,毕竟朱局长是记者出身,他对新闻有着异乎寻常的热爱,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朱局长对改进新闻报道的思考。

今年33岁的段伊博,2003年参加工作,13年来,一直在河南电视台当记者。

“入行13年来,亲眼目睹记者从无冕之王到新闻民工的变迁,然而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新闻记者都是最有正义感、最有家国情怀的职业。”段伊博说,作为一名普通的记者,通过和朱夏炎局长的交流,让他感动、兴奋的同时,更促使他静下来思考:新闻从哪里来?该做什么样的新闻?如何选择新闻角度?如何才能让新闻更具贴近性、实用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与受众如何进行互动?

“我准备写一篇新闻论文,算是给自己的总结。”段伊博说。

■链接

《一碗烩羊肉引发的新闻思考》

好选题在哪里呢?就埋伏在你周围。

柯南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凶案。牛逼记者是,我到哪里,哪里就有新闻发生。牛逼编辑是,我到哪里,哪里就有选题出现。

朱夏炎局长在评论里说,“一碗烩羊肉引来的新闻思考很好,可以猛转,引来同行对当今互联网时代如何选择新闻”。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睁眼瞎,白白让选题跟自己擦肩而过,甚至活在选题包围中,却麻木不仁。

好选题又在谁身上呢?正如朱局长留言说:“我们是从理论上特别是观念上研讨,俗话说观念一转天地宽。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所有导向准、正能量的有用新闻都能发。”

朱局长说,就是应该学会设置这样有用的议题,而时政新闻最高的境界是“用一滴水去反映太阳的光辉!

生活不也如此吗?

其实朋友圈里不光是一个展示平台,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互动、交流。评论比点赞的多,在研究互联网或者微信的专家看来,这是个好现象,并且很有效果。

正如朱局长所言,“不怕议论纷纷,引得纷纷议论”,传播无处不在,小小的朋友圈不能忽视,支持转发更支持原创。(原文有删节)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