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面对面|马文芳代表:村医守在一线 望有人接班守护农民健康

来源: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0年05月24日

  河南广电全媒体记者 肖萌/文 李新华/视频刘永恒/剪辑

  悬壶轻己利, 德品胜黄金。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市通许县大岗李乡苏刘庄村村医马文芳,从17岁当上乡村医生,到69岁还在乡村奔走。过去的几个月里,马文芳和同村的另外两名乡村医生一起,顶在了村里疫情防控的一线。用他的话说“我们是最基层的村医,但我们也是医护人员”。

带头捐款购物资 筑起乡村疫情防线

  1月25日,苏刘庄村的党员干部和村卫生所成员、志愿者,在村委会开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协调会,会后,村里诊所3名村医和村里党员组成突击队,开启对全村的逐户排查。所有人量体温,全村消杀。直到夜里10点多,共排查出外地返村人员25人,其中武汉5人,2人从武汉经过。

  “我们3名村医各包一个自然村,当时村里的防疫能力比较差,口罩还是村里诊所的老口罩,特别薄,我们穿着白大褂、隔离衣,零距离和他们接触,当时心里也很害怕。”马文芳说。

  防控疫情,物资保障是关键之一。看到这种情况后,马文芳带头个人捐款3000元钱,他的儿子也捐了2000元钱,紧接着全村也陆续开始捐款,最终募集了2万多元,用于购买了口罩、体温计、消毒液等物资。

  “我一个月只有1000多元的补助,我的捐款虽然不多,比不了大企业家,但是咱也尽力而为了。我们在卡点搭起炉灶,大家中午不用再回家吃饭,天天在卡点做饭,相互之间减少接触。”马文芳说,全村坚持一天两次量体温,一天两次家访,一天两次消毒,这样的常态保持了3个多月,直到全省疫情防控逐渐稳定。

最基层村医冲在疫情防控一线 他们也是医护人员

  马文芳当了全国人大代表13年,也为基层医疗发展呼吁了13年。今年疫情暴发后,他靠打电话、发信件与其他乡村医生保持着联系。而这样的“调研”方式,也让他看到了突如其来的疫情下,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短板。

  “老百姓防控的意识需要加强。当时我们一家家排查时,有的不理解,甚至不配合,防控思想意识还不强,希望以后加强农村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今年参会,马文芳结合亲身实际,带来了建议。

  他说,当疫情发生时,村里只能从卫生室拿几个口罩和酒精。因此,马文芳建议国家加大对农村卫生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有所储备。“县、乡、村平日里也要有所储备。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物资能及时用上,人员能及时派上,让更多优质医疗资源在农村落地。”

  乡村医生作为我国三级医疗体系的网底,对农民的健康做出巨大贡献。“我们乡村医生这次起到了关键作用。我已快70岁了,一刻不停地在战斗,我们虽然有担心但也要冲在一线。我们是最基层的村医,但我们也是医护人员。”马文芳说,他建议,今后国家能够加大对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

希望有人接班 继续做好村民健康守护人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因多数医疗机构的不正常运行,民众看病就医成了难题,乡村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凸显。可马文芳如今有担心,那就是谁来接乡村医生的班?

  “我这一辈子的愿望就是老百姓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谁来管?还得乡村医生来管,没有这个群体,很多的服务就不好做。”马文芳说。

  马文芳的两个儿子也都曾在村里的诊所工作,和父亲一样当起了一名乡村医生。“但现在他们都走了,出去打工也不愿回村当医生。”

  马文芳坦言,在别人眼里,乡村医生整日泡在村里,是份又苦又累又不挣钱的工作,并且24小时随叫随到,守护村民的健康,但现在愿回农村当“村医”的人越来越少。

  “乡村医生的身份问题能不能改变?后顾之忧能不能解决?很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有接班人,否则乡村医生下一步可能就会出现‘断代’。”马文芳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乡村医生后继有人,能为老百姓继续好好服务,为他们多作贡献。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