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河畔“乡村七问” 于建嵘等五位省内外学者开讲

来源: 2016年02月29日

春节各种“回乡偶书”笔下的农村,与现实有多少贴合度?2月27日,大象融媒·七里河畔的名家公开课,邀请于建嵘、焦波等学者大咖联袂开讲,开启了大象融媒全媒体聚焦乡村乡土乡情乡愁的序幕。□东方今报记者张静肖萌/文邱琦/图

焦波:蹲点乡村373天拍出《乡村里的中国》

2月27日,大象融媒·七里河畔“名家公开课”,于建嵘、焦波以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模范乡村医生马文芳,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苗长虹,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王守谦等专家学者联袂主讲,从不同角度畅谈乡村文化。

公开课一开始,国务院新闻办图片库原艺术总监、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导演焦波,首先登上讲堂,用亲身经历讲述了《乡村里的中国》背后的故事。

提到焦波,很多人就会想起他的《俺爹俺娘》。焦波曾用30年时间记录下父母的生活,后来学会摄像后,留下了父母600多个小时的生活片段。

焦波临退休时,一个老领导建议他拍一部关于中国乡村的电影:“在全国找一个村庄,不大不小,不穷不破,带一帮人到哪里驻扎一年,你只要待够了这一年电影就拍出来了。”

于是,没有什么拍纪录片经验的焦波接受了任务。2012年,焦波回到山东老家,选择了淄博市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作为纪录片拍摄对象。

“这里相对来说保持了一种原始的、朴素的、干净的民风民俗,这里的人还保留着很干净的面容、很干净的眼睛,很纯朴。”焦波说起选择杓峪村作为拍摄对象的缘由。

在《乡村里的中国》里,焦波围绕村主任、老杜和磊磊三个人,为我们勾勒出了乡村的真实图景。

最终,这部叫《乡村里的中国》,焦波和他的团队用了373天的时间拍摄,片子在网上引起很大反响,播放达4500万多次,引发广泛讨论。

于建嵘: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四个方面形成合力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一直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中国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成长的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于建嵘开出了药方。

在于建嵘看来,要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政府、家长、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合力。从政府来说,主要通过彻底改革户籍制度,让有能力的农民工城镇化。“户口制度的改革,可能是中国改变留守儿童的最重要的改革方案。”

“家长要履行义务,尽量不要出去打工。”于建嵘说,我们应该要向所有的农民工灌输一个观念,我们对孩子,一定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必须有一个家长在家看孩子。“现在国家已经提出,留在家里的孩子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监护人。”

学校也应该建立关于留守儿童的档案,要有相关的辅导老师、建立留守儿童特别小分队,指导儿童学会学习、生活、生存。社区组织应该为放学回家的留守儿童开辟一片固定的活动空间和场所,对他们的业余活动加以规范和正确指导。可以开展城市孩子与农村孩子的结对互助。

追问:

城乡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原因在哪里

因为城乡二元化的结构,造成了城乡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在马文芳看来,城乡不公首先是教育不公,农村小孩想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很难,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他认为,这是因为农村教师的收入低、年龄偏大,缺少专职教师,教学条件太差。其他方面还存在文化不公、医疗卫生不公等问题。

“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下,农村一直是一个奉献的角色。”王守谦老师多年做农村调研工作,他认为,农村和城市发展的起点不同,从基础上来看就不公。

而在苗长虹教授看来,虽然有很多针对农村的文件和政策,真正落实起来并不容易。

声音:

要保留农村传统文明的东西

随着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现代化和乡土文化之间是不是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该如何对待乡土文化?

“资源一定要能双向流动。”在焦波看来,“要保存传统文明的东西,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要请知识分子回到农村。”焦波说。

“任何一种习俗、任何一个礼仪都是跟家乡有关的,很多人离开家乡以后就不存在了。”焦波说,近几十年来,城乡之间一种是从乡到城的流动,一种是从财富多的到穷的地方流动。

在焦波看来,乡村中,年轻人和老人对很多事情的看法见解不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事物的看法都会慢慢发生变化。

“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城市人都有乡愁,都要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苗长虹教授认为,很多事情在变,但是有一些东西我们应该保留下来,河南在做新型城镇化工作建设的时候,能不能把我们原来乡村中的典型的景观保护起来。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