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红:提升国家创新力 重要的是“人”的因素

来源: 2016年03月08日

3月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查“十三五”规划。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以人的因素为切入点,就如何提升国家创新力,提了三方面的建议。

1.要认真研究国际标准找到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我们的各级政府、研发部门以及智库机构,要认真研究国际上关于创新性国家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标准。”她建议,首先了解创新型标准,然后找出我们的差距,虽然国际上关于创新竞争力的排名五花八门,但有些指标是恒定的。

2.千方百计激发科研人员创造的积极性

张倩红说,目前我们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国家对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大,科研经费越来越多,但研发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究其原因,一是科研人员辛苦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比例,二是报账系统太复杂太繁琐。

“这一点,国家已经注意到了。201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着力构建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科研环境,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克服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张倩红说,希望这些意见能够很好地落实,只有落实了,让科研人员经济上有收获,精神上得到尊重,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提高。

三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科研管理体制,使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缺乏应有的自主权。

四是我们缺乏包容失败的体制因素与社会文化氛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得特别好,说要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这不光是对广大干部说的,不光是广大干部的心声,也是科研人员的心声。

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落到实处

“要成为创新型国家,高校培养的人是否具有创新精神,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她说,双创的大潮在高校反应非常强烈,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创新教育是永恒的,现在我们对大学生创业的期望值太高。

2013年,我们大学生创业的比例是2.3%,比2012年和2011年,分别增长了0.3和0.7个百分点。客观地说,这个比例和西方相比还很低,但我们要从国情出发,要符合规律,慢慢培养学生自主创业。

我们应该开拓学生的思维,养成他们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愿意创业、能创业的人有政策、有平台、有收获,营造一种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形成完备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而不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搞一窝蜂创业,不仅仅是看今天有几个学生创业,明天有几个学生下海。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