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话妙趣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刷屏 学者:河南话并不土其实很古雅

来源: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1年01月18日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米方杰

1月18日,猛犸新闻·东方今报策划推出的H5产品《听读河南话 秒懂政府工作报告》在微信朋友圈刷屏了。该H5产品也受到了河南青年学者、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杨志敏的点赞,杨志敏表示,这一新颖形式让“高大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瞬间“走基层”“接地气”,这其中河南方言的魅力功不可没。同时,杨志敏表示,一直以来很多人觉得河南话有点土,其实是误解,是并不了解其内涵,“河南话不仅不土反而很有文化底蕴。”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推出的这个H5,通过方言的形式趣解政府工作报告,令人眼前一亮,”杨志敏表示,在一问一答间不仅彰显河南话的风趣幽默,更以新颖的形式、独特的视角呈现河南“十三五”期间各项发展成就。
在其看来,通过这样的创新报道,让“高大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瞬间“走基层”“接地气”,洋溢着浓浓的胡辣汤味儿,一时间圈粉无数。而这其中河南方言的魅力功不可没。“一直以来很多人觉得河南话有点土,其实是误解,是并不了解其内涵,河南话不仅不土反而很有文化底蕴。”

针对一直以来不少人对河南话存在的诸多误解,青年学者杨志敏也专门撰文《河南话,美嘞很!》,对河南方言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渊源等进行了挖掘分析,并提出对于河南方言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更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链接
河南话,美嘞很!
在前些年,河南因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以及大量豫籍人口外出务工,在一些影视作品乃至新闻报道中,不乏看到对河南方言的负面报道。诸如电影《失恋三十三天》用河南话调侃虚荣拜金女,2017年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品《取钱》,骗子打电话时也使用河南方言等,河南方言一度成为落后、保守的象征,严重损害了河南人的情感。殊不知,河南话不只是河南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头语言,它有着悠久的传统、丰厚的内涵,更作为维系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纽带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河南话曾一度作为通用语 长期占据“正统地位”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通音”,方言是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语言类型。我国地域广阔,仅汉语就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七大方言,河南方言就属于北方方言的中原官话。俗话说“千年中国看河南”,河南地处中原,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郑州、安阳、开封、洛阳、许昌等地均为历史文化名城,河南不仅有灿烂的中原文化,更有承载厚重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老的河南方言。历代方言对雅言的替代以及方言之间的融合替换无不在此上演。
据考证,我国早在周朝已经具有较为完善的文字体系,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还出现了最早的汉语通用语“雅言”。“雅”即“正”,以为标准音,当时宫廷和贵族都说这种语言,《论语·述而第七》有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据说孔子讲学即用的“雅言”,而非其生活地鲁国的方言。魏晋时共同语延续汉代的标准,继续以河洛方言为基础,伴随着衣冠南渡,标准音也是“唯金陵与洛下耳”。隋唐虽定都西安,但洛阳作为东京或东都,方言地位依旧很高,唐朝李涪在《刊误·切韵》就有论述“反中华音切,莫过东都,盖居天地之中,禀气特正。”北宋定都开封,河南方言正式成为当时的通用语,即“中原雅音”,即使是南宋皇室的迁移也没有改变河南是中国文化中心的实情,南迁带去了北方“雅音”和方言,以致今天的杭州话还有不同于周边南方话的儿化音。明代中原官话依然有巨大的影响力,明吕坤在《交泰韵》中论述,“万历中,余待玉墀,见对仗奏读,天语传宣,皆中原雅音。”这里的“中原雅音”即河洛之音,因为“谓河洛不南不北,当天地之中,为声气之萃。”而北京音获得标准音的地位则是在清朝中叶的事了,在此之前的很长时间,以汴洛为中心的中原官话具有相当的权威。为此,语言学家刘勋宁曾指出,“中原官话是老官话,北京官话是新官话。”由此可见河南话长期的正统地位,对此,有网友曾调侃“河南话就是古代的普通话”,从历史上看,这种调侃不无道理。
河南话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
河南话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河南方言中保留有大量古语词,例如在郑汴等地表示“丢弃”意均读作“拌”,“这东西不好,拌喽吧!”“这都冇用啦,拌喽吧!”“拌”的“丢弃”之意,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扬雄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中:“拌,弃也。楚凡挥弃物谓之拌。”至今,“拌”的本义依然在河南方言中完好保存下来并被广泛使用。 又如河南人管抱孩子说成“bu孩子”,“bu”不是对应什么新字,而是“抱”的上古读音就是“bu”。又如河南方言中的“搉”(quo)字,“用蒜臼搉蒜”,“搉你一拳”,“搉”几乎替代普通话中“敲、捣”等词的功能,而据《广雅疏证》考据,“搉”早在汉初已被广泛用于口头并见于书面。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方言地名,细究起来也是一窥中原文化的活化石。如郑州东区的祭城源于商代的祭国,多次出现于商代甲骨文中,是西周祭伯、春秋祭仲的封地,其中“祭”音同“炸”,这种读音延续至今。而古都开封的名称则为了避讳景帝刘启,从原来的“启封”变成了“开封”。更不消说河南蔚为大观的戏曲、曲艺等民间艺术,更是建立在方言基础上的活态文化显现,传递着河南人的文化传统、风土习俗乃至思想情感。
河南话成维系着中华民族血脉的重要纽带之一
河南话不仅隐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更成为维系着中华民族血脉的重要纽带之一。中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先后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历代统治者大多认为“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和河南的地域文化特征密不可分,河南话尾音重往下沉,儿话音多,听起来有种实打实的后劲与实在,都说河南人骨子里淳朴、厚重,其实语言中的音调与语气也能透漏出这些信息。此外,河南方言在文化传播和民族融合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移民运动,均与河南有关。以客家为例,当地有歌谣“要问客家哪里来?客家来自黄河边”传唱已久,客家虽与中原相隔万里,但客家与中原的精神文化一脉相承,客家有句“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至今客家方言中仍能看到不少河南话的影子。又如河南人的万能词“中”,从语言文化角度解读,“中”是一种认可,不仅是地域上“居天下之中”的历史传承和认定,更是中华民族根魂文化凝聚力、号召力的生动表达和体现。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被列入国家战略,“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是其重要议题。方言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对于河南方言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更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来,方言电影《鸡犬不宁》《不是闹着玩哩》,方言话剧《宣和画院》《老街》等相继上映,方言小剧场也如火如荼,厚重的方言文化实现轻悦化传播,古老的方言在新时代迎来蜕变和新生,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河南方言的另一种可能,更让我们看到一个正在崛起的新河南。
(作者简介:杨志敏,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河南大学博士后)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