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好声音⑥|甘桂芬委员:在农村建互助养老院,提供临时服务

来源: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1年01月18日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周兰 委员供图

农村老龄化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当前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年轻人进城而老年人留守在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农村养老已成为大问题。以村庄熟人社会和家庭养老为基础的互助养老,为中国提供了低成本、高质量的养老模式。如何更好实现农村地区老人养老问题受到了省政协委员甘桂芬的关注。
甘桂芬介绍,目前我省农村养老现状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仍然具有生产能力的健康低龄老年人,他们通常是子女已成家,父母已去世,农业生产劳动强度不高,闲暇时间多;二是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但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因为生活能自理,依靠自己积蓄、子女经济支持、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以及自给自足经济收入,他们维持温饱没有问题;三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他们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有人照料,若有子女在村,得到子女照料,生活问题就可以解决;若子女进城了,他们生活就可能变得困难。”
当前农村地区普遍形成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家计模式,即农户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中老年人留村务农的代际分工模式。由于城市生活成本比农村高,而且老年人留在村里更有归宿感,所以农村老年人一般不愿进城。“长此以往,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就是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甘桂芬坦言,机构养老中最典型的是为农村孤寡老年人提供的乡镇幸福院养老。最近几年市场化的养老机构发展迅速,为少数农村老年人提供了养老去处。“我认为互助养老可以被视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以外的第三种农村养老方式,中国农村养老的出路在于发展互助养老。”
“互助养老是农村养老的出路,通过互助养老充分调动农村低龄老年人自愿为高龄老年人服务,低龄老年人通过服务获得了尊重、友好情感、有用感,甚至一定的经济回报,以及对未来的预期,而高龄老年人则一直可以保持与村庄和老年人群体的血肉联系。在村庄‘熟人社会’中,这种互助养老就不是无奈的选择,而是最优的养老选择。”在甘桂芬看来,互助养老可以是志愿服务模式,低龄老年人自愿照顾高龄老年人,低龄老年人是志愿者,他们从志愿服务中获得友谊、荣誉和意义;可以是即时付费模式,即有偿服务模式。低龄老年人提供服务可以获得较低水平的经济补偿;也可以是“时间银行”模式。通过严格的劳动时间记录,采取劳动成果代际接力的方式开展互助养老服务。
甘桂芬介绍,互助养老服务的开展可以由地方政府或村集体或社会出面组织,利用乡村闲置宅院,建设互助养老院,形成基本的设施条件,让自愿加入的老人“养老不离乡、日常生活有照料、身体健康有关心、文化活动有保障”。
同时,可以发挥农村老年精英的作用,激发其期待社会尊重的荣誉感,鼓励其在互助养老院组织可以提高乡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各种活动,增强互助养老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互助养老院设立托老床位,接受少量缴费的村庄高龄老年人入住,同时低偿聘请村庄低龄老年人为这些托老高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同时也可以鼓励动员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或记账的‘时间银行’服务。”甘桂芳介绍,互助养老院可以为未加入互助养老院的其他老年人提供适当的临时服务,如送餐、送医、陪护等服务,通过收取一定费用,缓解资金压力。
此外,动员全村社会力量形成自愿社会资助体系,鼓励本村在外工作的“乡贤”资助互助养老院改善硬件设施或改善运转条件。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