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范县杨楼村村民陈文举:黄河水种莲藕带俺脱贫致富

来源: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1年01月20日

    【编者按】

    1月18日,省长尹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0年,河南以剩余贫困人口5000人以上的20个县和52个未脱贫村为重点,实施集中攻坚,目前,全省剩余3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

    如果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是一张答卷,那么河南这张答卷上肯定写满了脱贫户的笑脸。

    过去几年里,东方今报·猛犸新闻和河南广播电视台旗下各媒体一起肩负媒体责任,在做好脱贫攻坚宣传报道的同时,积极调动优质资源,助力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河南广电喜买网也发挥电商优势,联合县域打造出精准扶贫模式。在2021年河南省两会召开之际,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联合河南广电喜买网推出《你笑起来真好看!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特别策划,记者再次走进那些熟悉的村庄,走访了5位脱贫户,他们的故事从侧面展现了河南从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

    2020年,陈文举种了五年的莲藕,终于迎来大丰收,有了十来万元的收入,也给了他流转更多土地的信心。作为曾经的贫困户,陈文举通过产业扶贫实现稳定脱贫,如今正向致富的目标大步迈进。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首席记者 王姝/文 记者 邱琦/图

    照顾妻子无法外出,种植莲藕实现脱贫

    1月7日,冷空气席卷河南,濮阳市范县杨楼村,气温骤降至零下15摄氏度,村民陈文举仍在地里忙碌着,田埂边放着一捆裹着泥土的藕。

    “这些都是我家的地,一共一百多亩。现在有多少菜贩收多少。我留了一部分用塑料薄膜盖起来,防止冻伤,到年底卖个好价钱!”陈文举指着身后的土地,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穿过以莲为主题装饰的村子,来到陈文举的家。朱漆大门、雪白墙壁,院里堆着有机肥。

    陈文举告诉记者,这是2017年新盖的房子:“之前我们住得又小又破,新房子一盖敞亮多了。我把老母亲接过来住,给她的房间安上了空调,心里特别高兴。”

    陈文举家中有三个孩子,妻子身患慢性病要花费大量医药费,陈文举靠种植水稻和在周边打零工生活,此前被识别为贫困户。

    “孩子这几年有的出嫁、有的外出打工了,我身体好,想着多干点,又不敢走远。想在家干点啥,没钱没办法。”看着外出务工的老乡收入日益增加,陈文举也有些着急。

    随着脱贫工作的进行,陈文举的妻子享受到医疗补助政策,他也享受到到户增收、小额贴息贷款等扶贫政策。“种植帮扶、水稻补贴、贴息贷款、技术培训……”陈文举掰着手指头算起一笔账,“政府推着你往前走,想停在那都不行!”

    在政策帮扶下,陈文举租赁了老乡的一块荒地,在种植水稻的同时,开始摸索种植莲藕。

    黄河岸边、荷塘深处,杨楼村是天然的莲藕种植基地。不过要种好它,还需要下“笨”功夫:远赴外省挑藕苗、深埋藕苗、浇水、施肥、要有充足的光照,还要防冻……种莲藕以后,陈文举喊上了本村和邻村的乡亲一起帮忙,给他们付工钱。

    2016年年末,陈文举迎来了大丰收:莲藕亩产四千多斤。挖出来用手一搓、水一洗,白得发亮;用刀切片,晶莹剔透;咬一口,脆甜。

    优质的莲藕很快获得市场认可,陈文举赚了钱,脱了贫,盖了新房。

    产业项目不断升级,村集体经济实现“大跨越”

    与此同时,陈文举所在的杨楼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依托羽绒扶贫车间、光伏发电、秦卫之风手工坊、范县利民食品厂、农民合作社等产业项目,村集体收入从零实现了“大跨越”。

    不过,对“靠天吃饭”的庄稼人来说,收入依然不算稳定。在种植莲藕的第二年,陈文举就遇到困难:种的人多了,卖不上价,经过一年的种植,土壤肥力下降,亩产也降低了,不少人都赔了。

    明年,还种不种?就在陈文举犹豫不决时,帮扶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村民们组织了爱心采购活动,助力当地大米、粽子、莲藕的销售。驻村第一书记还帮助他们,将农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陈文举决定再坚持坚持。2019年,他干脆用所有积蓄租赁了百亩地,其中70亩种植莲藕,原先种植莲藕的土地用于种植水稻,储蓄肥力。到2020年冬天,莲藕批发价涨到两三元,到手利润达到十来万元。

    “全投进去!明年接着租地、种莲藕,这片地让它歇一歇。”他说。

    ■链接

    杨楼村脱贫致富成绩单

    杨楼村主要实施羽绒扶贫车间、光伏发电、秦卫之风手工坊、范县利民食品厂、农民合作社等产业项目,至2020年年底全村45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走村看脱贫 村村有好物:莲藕

    杨楼村位于范县万亩生态荷塘核心区域,地处黄河岸边,有机物质丰富,是天然的莲藕种植地。莲藕种植过程中,全程施用有机肥、黄河水,纹理细腻、晶莹剔透、肉质松脆、鲜嫩可口,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