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让小学思政课“活”起来

来源: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1年05月22日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小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丰富了小学教学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在现代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不可缺少以及优化课堂效果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提升学生生活经验,提高学习效率,改善课堂教学氛围。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咋解决

    近年来,我们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仍然有学校以应试教育的基本目标为主,将自身重心放在语文、数学以及英语等科目上,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出现了忽视的情况。不仅如此,教师自身的思想也极为落后,应用的方法总是以灌输式为主,导致学生的思维模式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并未认识到道德和法治与自身成长和法治存在的联系。

    小学生年龄尚幼,当前仍然处在形象思维的基本阶段。在面对一些抽象的内容时,往往很难做到深入理解。此外,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的知识内容极为广泛,包括地理、历史以及法律等,内容跨度非常大。学生此前没有相关内容的基础,自身知识面极为狭窄,因此在初次接触时,学习压力非常大。如果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本身,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可以将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内容变得更为直观,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从而使教学整体效率大幅度提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信息技术可以这样用

    信息技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把握新课导入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借助信息技术导入新课,让一节课的开端充满各种新鲜感和趣味性,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例如,在学习“上学路上”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在上学路上的情景,周围有什么建筑物、有什么标志、会遇到什么人等。如此,通过创设情境,教师可以借机向学生进行相关的安全注意事项教育。

    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深化知识领悟。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富有哲理性和探究价值的内容,但知识点略微抽象与复杂,因此借助信息技术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既能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致,也能促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领悟,由表及里地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京杭大运河”时,先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大运河的壮观景象,再以PPT文字的形式解说大运河的开凿、建造历史。这样,立体化的京杭大运河就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枯燥的文字教学就会变得生动化、具体化,学生也会得到更丰富的感官体验,深化了学习过程。

    信息技术挖掘资源,推动个性发展。应用信息技术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这对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要求教师不再局限于教材的理论知识点,而是立足学生实情,补充与完善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加强知识储备,丰富生活阅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影响下提升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如在学习“多彩的节日”这一课时,教师课前与学生合作拍摄一段本地区的中秋节风俗习惯短视频,再插入我国其他地区和民族的中秋节风俗,以及中秋节的历史发展历程等。学生在制作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到我国民族文化的广博和精深,自然而然激活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信息技术拓展课后,促进学以致用。经教学实践发现,基于网络媒介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显著提升教学成效。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不难发现,其中蕴含诸多与现实生活有关联的知识点。打造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不能受限于课堂范围,而是指导学生课下以网络为桥梁开展各式各样的交互活动,训练创新思维,促成学习动力。例如,学习《生命最宝贵》一课时,围绕“保护生命”话题设计课外学习活动,让大家自己上网收集与“生命”有关的学习资料,可以是正面素材,也可以是负面案例。通过拓展信息并广泛交流,学生真正体会了生命的意义,学会珍惜生命,将课堂所学知识延伸到生活实践中,落实学以致用的课改目标。

    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契合,要有这个基础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学科重点难点,丰富教学资源,从而促进知识目标的达成。同时,运用信息技术也有利于改革单一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课堂方法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达成。

    当然,要想更好地把信息技术融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甚至学生都要努力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技术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契合度。因此,合理、高效的信息技术辅助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应以教师全面、充分了解信息技术为基础,并且学生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如此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控课堂,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课堂上所讲解的内容。

    (作者:卫辉市实验小学 罗明星)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