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出落俏模样 郑州港区成“小区推动大省”典范

来源: 东方今报 2017年09月14日

不沿边、不靠海,何以为“港”?

2013年3月7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港区”)获批,成为我国唯一一个获国务院批复的以航空港经济为引领的国家级新区。

▶深处内陆的河南人,脚踏实地,着眼天空,正在把空港蓝图,变成一份伟业宏图。

▶不足五年时光,无数的空港人,秉承着“不辱使命、奋发有为、奋勇争先”的信念,坚守着“引领”使命。今年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92.4亿元,增长11.6%,在郑州各县市区中排名第一。1~7月份,综保区进出口总额完成1200多亿元,增长13.7%,继续保持全国综保区第一。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孙川川通讯员杨宇/文首席记者袁晓强/图

空中丝绸之路在天空腾飞的新城

今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卢森堡首相贝泰尔时指出,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这是“空中丝绸之路”首次上升至国家战略。

郑州机场已开通国际地区客运航线22条、货运航线21条,在全球前20位货运枢纽机场中开通航点15个。截至7月31日,郑州机场完成客运量1353.5万人次,同比增长19%;完成货邮量24.8万吨,同比增长8.5%,郑州机场客、货运量在中部机场首次实现“双第一”。

郑州机场二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郑州机场已迈入“双跑道+双候机楼+双铁”的“三双”时代,实现了“机公铁”无缝衔接,“四港一体”的多式联运体系初步形成。

郑州高铁南站开工建设,成为中原城市群10座城市城际铁路的中心站,郑万、郑合和郑济、郑太高铁加快建设,“米”字形高铁大格局基本形成。机场高速改扩建、机西高速、商登高速等外联道路建成投用,港区对全省、全市的辐射能力进一步提升。

郑州机场国际物流多式联运数据交易服务平台上线运行,“一单到底、物流全球”更加便利。高铁南站建设全面启动。京港澳高速与志洋路出入口基本具备通车条件,省道S102改扩建工程、迎宾大道建成通车,G107线郑州境东移改建(二期)已具备通车条件,“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隙衔接”,在中原大地上打造出以航空为引领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至此,港区集疏能力不断增强。

对外开放高地最全的大口岸体系

港区是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2011年11月一期封关运行,2012年即以285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排名全国综保区第二,被海关总署称为“小区推动大省的典范”。

目前已建成肉类、进口水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国际邮件等多个特种商品指定口岸,已成为我国内陆种类最全、效率最高的口岸体系。

港区持续拓展、引进、开发肉类口岸客户,扩大交易集散量。今年前7个月,肉类口岸业务量大幅增长,进口肉类738批、1.83万吨,货值3841万美元,三项增长都超过16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内陆肉类口岸。2016年空运进口水果占全国空运进口水果70%以上,水果口岸上半年进口货量增长7倍以上,货值增长24倍多,进口食用水生动物货值增长1.5倍,港区正成为我国最大的空运进境水果集散地和分拨中心。

郑州综保区三期建设全部完成,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选择性征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返区维修、港仓内移等制度创新。境外游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正式实施。口岸作业区实现“区港联动”,通关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缩短至4个小时内,实施了7×24小时预约通关机制,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正式实施,郑州机场服务水平和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体制机制创新新常态下打造差别优势

产业八大集群一强多类合理发展

航空经济本就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面对新常态,改革创新、打造差别优势一直是港区建设发展的重要抓手和驱动力。

近年来,港区强力推进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获批全省唯一的区域性“双创示范基地”、内陆首个人民币创新试点、我国第三个引智试验区。

在全省率先推行工商登记改革,率先实施了“五单一网”“一址多照、一照多址”“主审法官制”“主任检察官制”等创新。全省首家商事注册名称自主核准系统上线运行,企业名称注册5分钟即可办结,商事管理更加便捷、高效。全面落实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破解了市场主体“退出难”问题。截至今年6月底,港区共有市场主体16392户,其中企业法人5897户,较去年同期增长49.6%。

此外,港区大力推进引智工程。实施“人才+项目”“人才+产业”“人才+课题”等培养模式,建成航空大都市研究院、小分子化学药公共服务平台等研究创新平台。获批我省唯一一个国家区域性“双创示范基地”,新获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新获批筹建省级孵化器2个,新培育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总面积330万平方米的8个创新创业综合体正在建设,累计入孵企业(项目)300多个。已建立起与中科院软件所、浙江大学、郑州航院等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①

以园博会为契机建设四大片区生态新城

港区以园博园建设为契机,以“四大片区”建设为载体,全力推进市政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城市承载力快速提升。

截至目前,空港、古城、会展物流、双鹤湖四大片区已累计入驻项目169个。全区通车道路里程超过360公里,全区路网体系基本形成,区内供水、污水处理、电力、燃气、热力等基础设施已实现全覆盖。全区首个三甲级医院省立医院已正式开诊,郑州第一人民医院港区医院即将投用,全区初步形成“十五分钟就医服务圈”。

同时,坚持以建设“绿地-碧水-蓝天”园林生态城区为目标,加快生态绿化及水系建设。2016年,新开工绿化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今年上半年新增绿化面积346.4万平方米,占郑州全市的41.3%,同比增长61%。

园博园建设正按节点快速推进,开园筹备工作已全面启动,梅河、兰河、双鹤湖等一批大型生态景观全部依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建成投用。港区建成区基本形成了大生态、大园林、大绿化的城区绿化特色。

港区围绕智能终端(手机)、电子信息、航空物流、生物医药、电子商务、精密机械、航空制造维修、现代服务(商贸会展)八大产业集群,创新“资本运作+要素平台”招商模式,促进项目引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目前,已成功引进富士康、苹果、UPS、绿地、正威等世界500强企业30多家,成功引进友嘉、瑞弘源、美泰宝、菜鸟等高新技术企业近百家。1~7月份,累计签约项目30个,总投资405.4亿元。1~7月份,全区实际利用外资3.8亿美元,增长38.5%,完成全年目标的71.2%;引进域外境内资金31.5亿元,同比增长13%,完成全年目标的65%。

智能终端产业稳步发展。1~7月份,新增签约项目11个,总投资34.8亿元,入区项目累计达到182个;新增投产项目4家,累计投产企业35家;正在装修或拟进场企业58家。1~7月份全区手机总产量12181万台,其中苹果手机实现增加值96亿元,约增长10%;非苹果手机产量完成7589.3万台,增长26.6%。河南省智能终端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已开工建设,将填补中西部地区智能终端检验检测空白。

此外,新兴产业发展快速推进。1~7月份,第三产业企业增长48.8%,达到4623户,占比79.4%,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增长50%左右,第三产业和民营企业更加活跃。跨境电商进出口完成483.7万单,是2016年全年的3.1倍。郑州市首个生物医药小分子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中国移动(河南)数据中心“政务专有云”机房正进行设备安装调试,产业结构逐步趋好。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