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降人才 郑州邀你一起干大事儿 你有没有心动

来源: 东方今报 2017年11月24日

▶本科生、技师来郑州,每月可领500元生活补贴;符合条件的非郑户籍人才购买首套房,可免予提供社保或个税证明……

▶郑州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要你,11月23日,在“智汇郑州”人才政策发布会上,郑州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号称史上“含金量”最高的“人才新政”,可谓诚意满满。

▶关键是,喊得响,还要做得好,“长效机制”更重要。

喊得响还要做得好才是真的重视人才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评论员路治欧

人才是否重要已经不是应当讨论的话题。1985年,邓小平就说,搞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是知识和人才。几十年来,各级政府也把“重视人才”喊得山响。但是,在“做”这个层面上,落实得却并不理想。

2000年,一名同乡的师兄大学本科毕业想回老家进县城的高中教学,不仅给当地政府交了3万块钱,而且工作后两年内每个月只有300块钱工资。这个结果在老乡中传开后,之后几届的毕业生都不敢做回老家工作的打算,最后真正回去就业的也真的寥寥无几。

2002年,老家高中到郑州大学招聘,给我的同学、这个“211”高校毕业的学生开出的条件是:不用交钱,进学校就有编制。同一年,从河南省公安高专毕业的同学想进对口的县公安局,必须花钱找关系才能进去,而且还解决不了编制——那时候,大专学历在县公安局算是高学历了。

再后来,所在县的大学生回原籍工作,虽然相对容易不少,但是要花钱找关系的阴影还是笼罩在从老家走出去的大学生心中。

2015年以来,老家的政府对人才的吸纳屡有奇招。比如,招揽在外地工作的教师回老家教学,年龄放得很宽,编制给得很足,级别上也有考虑,甚至还给一定的安家费。

也许,这可以是一个地方政府重视人才的历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越来越真正理解人才对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对人才的重视也开始慢慢地与对招商引资的重视并肩了。

越大的城市,机会越多,与漂亮女孩越多一样,人才也越多,而反过来,这些人又促进了城市机会的增加。这样的良性循环,在某种程度上却建立在县级甚至市级区域人才逐渐呈现“空心化”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对这种危机警惕并行动起来了。

曾经有一个地级市通上高铁之时,当地政府大谈机会,我则谈了不可不查的危险:发达的交通体系,既可带来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又可能以更快速度流失掉人才和资金。对于郑州来说,也同样如此。

这几年,与郑州同体量的城市如武汉等地,有不少都出台了吸纳人才的政策。在这样的竞争面前,适时对人才市场进行宏观调控非常有必要,而且必须将这样的政策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什么是人才?不是只有博士、院士才算人才。本科生、技术工人一样是人才。一些地方政府曾经对留学生格外重视,但是每年能留下的留学生却以个数计;一些地方政府十几年如一日地只青睐院士,但是院士才有多少?这些都不算真正重视人才,严苛地说甚至算是重视人才的形式主义。

郑州这次吸纳人才政策,对本科生、技工也纳入吸引人才的行列,是亮眼之处,值得点赞。这次,郑州以实际行动来表明自己真的重视人才,虽然重视人才的工作还需要做得更多。

如何理解

郑州给50万

河南籍大学生发房票

□中国新媒体联盟房地产首席研究员东方今报特约评论员奚春山

小雪才过,郑州楼市又迎来了一针鸡血,地产人朋友圈疯传郑州给50万河南籍大学生发房票。

郑州市委市政府举行的“智汇郑州”人才政策发布会,对不同类型的人才给予不同的政策红利。其中,对高校毕业生、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和技能人才实行“零门槛”落户。对符合条件的博士、硕士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在郑首次购房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2万元购房补贴。

购房补贴和几乎完全放开的落户政策,是地产界津津乐道的事。

这次明确规定专科以上毕业生、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凭毕业证来郑即可申请办理落户手续,凭毕业证落户,一下子迈过了限购的门槛!

另外,政策还有更直接的:对在郑工作并拥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副高级职称(高级技师)以上的非郑户籍人才,在郑购买首套自住商品住宅,可免予提供社保或个税证明。

从事了10余年地产招聘的张先生说,每年河南籍贯大学毕业生约50万,技工院校学生至少100万+,对这150万+的人士零门槛落户,意味着只要来郑州,就自动获得房票。按照“二八原则”,150万+的人至少30万+可以买得起郑州房子。

如果一下子增加30万+的需求侧,对开发商很是喜大普奔的好消息,这意味着客户群体增大,房子好卖了。

但多位甲方高管向山哥表态,这么多人不会一下子都买房,而且落户也需要一个过程,最重要的是限价的调控政策不会变,房价上涨可能性不大,但确实有助于房子去化库存。

其实,7月5日,郑州就出台了社保缴两年、直系亲属可入户郑州的大招。但张先生分析说,7·5新政实施后,迁户口可能得一俩月,这次政策很明确了,而且是零门槛,没有两年社保的限制,应该是重大利好。

在郑州之前,多地已经出台大中专毕业生、技师零门槛落户城市,送房票的大招,郑州市在自贸区、国家中心城市等一系列国家级战略叠加红利下,大手笔抛出抢人政策,是水到渠成的制度安排,不能简单化为救楼市。

抢人很重要

“长效机制”更重要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

首席评论员李长需

在二线城市的人才大战中,郑州终于坐不住了,拿出了号称郑州史上“含金量”最高的广纳人才新政,从每年20万人的“广揽”,到最高500万的“重奖”,到每人每月都可以领到生活补贴的“普惠”,再到22个配套政策同时出台提供保障的“留心”,的确让那些早已“自投罗网”的人羡慕不已。

羡慕归羡慕,这个没办法。所谓时也势也。现在,郑州之所以加入二线城市特别是强二线城市“抢人大战”,一是因为一线城市在发展上从集聚阶段进入了扩散阶段,必然因对人口的控制而给二线城市留下不少抢人机会;二是因为像郑州这样的二线城市经过产业转型,城市性价比得到了提高,也引发了在一线城市没有取得户口的人才的“暧昧青睐”。趁着这个当口,不少城市早已出手,从户籍政策、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及其他相应配套等各方面,力图抢得先机。郑州此次出击,自然也是如此。

但分析郑州的“大手笔”,其实与其他城市存在着相同的问题,即主要手段依靠政策倾斜。其结果必将引发一个潜在的问题,那就是去道德化的人才将会选择去更优惠的城市,在这种“马太效应”下,人才流向条件更好的城市是必然。

所以,就政策激励来说,只可能短期有效,要想让人才长期留下来,必须有一些“长效机制”。

那么,什么是人才的“长效机制”?研究高端人才流向可以发现,高端人才往往有较强的制度敏感性,哪儿的人才制度好,就喜欢去哪里。这也说明了,人才竞争的实质内容就是以制度竞争为依托的优质要素竞争,人才竞争的核心就是制度竞争;可预期的、宽容的、公平正义的制度才是吸引人才的根本。这个制度,才是吸引人才的“长效机制”。像深圳为何能形成人才高地,根本原因就在于其透明的人才引进机制;从厦门与深圳在人才竞争中的差别就可以看出,深圳的高明之处就是胜在了人才引进机制。这也提醒郑州,要想留住忠诚的人才,需要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另外,也应该看到,在此轮人才竞争中,各地政府都想摘现成的果子而缺乏培养人才的耐心。而事实上,人才并非“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本土的人才只要培养得当,“经”不一定会比“外来和尚”念得差。树立“人人皆才,人尽其才”的理念,科学地厘清本地合理的人才结构,结合本地资源禀赋激发本地人才的活力,未尝不是一条可行的路径。这一点,深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深圳当年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吸引不到国内一流的人才,但深圳硬是把本地二流三流的人才磨练成了一流人才,而这些人对深圳的发展付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