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揭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十九大报告英文版诞生过程

来源: 东方今报 2017年12月22日

▶总书记的讲话是如何从中文变成一串串英文字母的?面对语言风格接地气、充满自信的讲话,如何做到信、达、雅,让外国人充分了解其中的含义?

▶黄友义是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也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定稿人之一。

▶日前,在参加全国首届外交话语及外事外交翻译研讨会时,他接受了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的专访,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十九大报告英文版的诞生过程进行了揭秘。□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宋迎迎/文邱琦/图

揭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译成英文要经过六道工序

“翻译总书记讲话难度并不小,因为它包罗万象,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还有很多古文,引经据典也很多。”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黄友义透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的诞生经过了六道“工序”。

第一步,由长期从事对外翻译工作的国内工作人员对稿子进行初次翻译,确保把握原文的内涵。接着,把稿子交给对中国国情了解的外国专家来润色。“一定要了解中国国情,否则可能就把内容改偏了。我们过去遇到过这种情况。”

如果遇上改偏的情况怎么办?要靠接下来的第三、第四道工序。“外国专家润色之后,中国翻译会对稿子进行初核,看看润色过程中有没有理解偏差;初核后,再交给资深翻译对前三道工序进行核查,看事实、政治表述是否准确,英文是否优美。”

四道工序后,稿子还要再拿给外国专家,确保没有“中式英语”。确认无误后,就可以把稿子交给定稿小组进行六审了。经过这六道工序,才算翻译完成。

相较于35万字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3万字左右的十九大报告翻译起来同样不轻松,黄友义说,十九大报告的英文版,同样经过中国翻译和外国专家反复把关。“在大会召开之前,翻译会先拿到报告原文,译成英文后,要再交给外国专家润色。随后要经过国内的翻译再次审核,才能最终定稿。”

“曾经有二十年左右,我们的党代会报告的翻译工作没有外国专家参与,像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是由国内的翻译和高级翻译完成。不过现在我们意识到,外文版是让外国人看的,要想质量高一定要多让他们参与,所以今年恢复了传统。”黄友义说。

答疑:碰到“撸起袖子加油干”怎么翻译?

提起习近平的语言风格,很多人都用“接地气”、“富有个性”来形容。那么,面对色彩鲜明的语言,翻译们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黄友义参加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著作翻译,在他看来,每个领导人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这些风格体现了他们的成长过程和领袖风度。

“习近平总书记下过乡,所以他的讲话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接地气,像‘洗洗澡,正衣冠’这些语言,你回顾十年前的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里面都没有。包括李克强总理说的‘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这些话都来源于基层,生动的同时,对于翻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因此要做到传神。”

“领导人的讲话风格体现了他的成长过程和领袖风度,因此一定要将话语中的个性翻译出来。我们主要有两种处理方法,首先看有没有英文对应,比如‘撸起袖子加油干’,英文有对应的说法,就是把袖子卷起来,照着翻就可以了。但是像‘脚踩西瓜皮’这样的词语英文里没有,就得根据意思直译了,在这个过程中就得考验你的理解能力。”

作为经常接触党政文件的高级翻译,除了要把握领导人的个性化语言,在翻译一些官方文件时,也会十分注意中英文思维方式的不同,避免“踩坑”。

“我们翻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时候,会遇到中共中央关于某某的若干意见,这种文件很多时候是中央集体通过的‘决定’,但是中文很谦虚,文件名还是叫‘意见’,如果英文照着翻,外国人就会很疑惑,你们的党中央这么随意?所以要用decision,而不是opinion。”黄友义说。

变化:中译外著作增多彰显中国实力提升

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势必有越来越多的国内著作译成外文,那么如何才算是翻译到位,让外国人看懂了解原意呢?

在黄友义看来,很关键的一个标准就是没有“翻译味”。“我刚从南非宣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回来,凡是看过这本书的专家学者,我都会问一个问题,那就是有没有翻译味?大家都说‘没有,翻译得很流畅’。这就说明外国人看懂了,接受了。”

从关注外国政要的电视演讲,到出国宣讲中国领导人的政治主张,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像十九大报告这样的中国国内施政文件,这背后体现的正是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在黄友义看来,这一点在中外文译著的比重变化上体现得十分明显。

他介绍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翻译学的发展出现了两轮高潮,第一轮高潮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那时中国迫切需要了解外国,所以是把大量的外文资料翻译成中文,英德法日俄,哪个国家先进就学哪个国家,这个阶段到了上世纪末就基本结束。到了本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强盛,翻译学的发展迎来了第二轮高潮。

“当时我们翻译协会做过一个调研,市面上的学术译著超过50%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等到了2014年,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60%。所以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势必需要更多的跨行业、跨语种的翻译人才。”

黄友义认为,随着此次中国外交话语平行语资料库的上线,以及河南省高端外事翻译人才培养基地的成立,将有助于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为河南的翻译人才培养、高翻人才的教育提升提供一个更加完善的平台,也必将促进河南的外事翻译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