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 河南该争取点啥项目

来源: 2015年09月09日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正紧锣密鼓地实施着,过于“肥胖”的京津地区正逐步将“肥肉”向“瘦弱”的河北等地转移,而如今河南也开始努力主动对接京津。据《河南日报》消息,9月7日,京津豫区域产业合作对接活动在北京举行,此次活动河南共签约项目80余个,总金额600多亿元。河南主动对接,到底该与京津地区进行怎样的合作?又该争取哪些项目呢?□东方今报记者米方杰

河南趁机主动对接

签下600亿大单

为何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简单来说就是:京津太“胖”,周边太“瘦”,迫切需要疏解。

日前,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就此进行了具体解释:目前,京津冀地区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北京集聚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大城市病”问题突出,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日益拥堵,水资源严重短缺,大气污染严重,房价持续高涨,社会管理难度大,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加之区域功能布局不够合理,城镇体系结构失衡,京津过于“肥胖”,周边中小城市过于“瘦弱”,迫切需要国家层面加强统筹,有序疏解。

京津地区“减肥”,河北自然而然便成了优先考虑的承接地。包括河南在内的周边省份也都在努力借机分得一杯羹。

记者9月7日获悉,以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目标,由河南省政府主办的京津豫区域产业合作对接活动推介会暨签约仪式,当天上午在北京举行。据了解,此次活动,京津豫三地政府、园区、企业共签订合作投资项目86个,签约总金额664亿元。据悉,此次签约的项目涵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15个行业。10亿元以上项目占到了21个,占签约总金额的68%。

利用河南区位优势

与京津深度对接

河南省工信委主任王照平此前曾表示,河南将重点围绕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互联网、生产性服务业等行业和领域进行合作交流和洽谈对接。“但就目前所签约的项目来看,项目虽然不少,金额也比较大,但真正意义上的高端项目并不多”。

省内一位政经分析人士表示,虽然河南是请京津地区的企业到河南发展,但不能什么项目都要,高污染型的就坚决不能要。京津地区是我国科技创新、高端服务、现代制造的核心区域,众多高科技企业云集,但河南若想把高端项目引过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向清表示,河南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与京津深度对接。“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河南并不包含其中,而现在河南主动出击,是很明智的选择。”他认为,应把中原经济区战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联系在一起,在具体对接过程中,河南应充分发挥航空港、郑欧班列等优势,以吸引与此相关的高端产业。今年前8个月,郑州航空港区手机产量超1亿部,可以说全球每8部智能机就有一部是咱郑州制造,借着京津产业转移的机会,完全可以邀请更多总部在北京的手机或电子信息公司来河南发展。

“既然是主动出击,就应该有所选择。”宋向清表示,除了放大我们的优势产业,还应该承接一些河南产业链上的短板和薄弱产业项目,以让河南的产业链更为完整。

高校、卫生及农业项目

也要积极争取

宋向清同时表示,在积极对接京津地区的工业产业之外,河南在高校教育、卫生及农业科研等方面,也应借机会积极争取对接。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这就给河南在教育卫生等方面与京津进行对接提供了机会。”宋向清说,河南人口众多,但高校数量和教育质量一直以来与京津等地区差距较大,如果河南能趁机争取京津地区尤其是北京的高校向河南搬迁,或在河南建立分校,则能极大助力河南高教发展。而作为首都的北京聚集了众多高质量的医疗资源,这也使得全国不少的病患拥向北京,若河南的医疗部门能主动出击,与北京的医疗机构等合作,在河南建立分院等,则能极大地平衡医疗资源。

“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还肩负着建设国家粮食核心区的重担,因此河南的农业部门也应该尽可能将北京的农业科研院所吸引过来,进一步提升河南的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宋向清表示,目前与京津地区的对接,主要是我省的工信部门在主导,对接的主要还是工业产业,未来河南的其他各行业主导部门也应积极作为进行对接,这样才能借力发展,实现中原崛起。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