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豫军”闪亮登场 中国第一颗速冻粽子在郑面世

来源: 2018年11月15日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陈思/文 首席记者 袁晓强/图片统筹

    2010年8月16日,河南电视台在北京召开河南题材电视剧策划恳谈会,周大新、刘震云等知名河南作家济济一堂,这也是文学豫军的一次集中亮相。    袁晓强 图

    1995年,河南的作家群体也有了新变化,这一年,“文学豫军”的叫法开始出现。

    1995年,刘震云的《一地鸡毛》被拍成电影上映,刘震云和妻子两人在床上一遍遍地数钱,8万元稿费铺了满满一床;1995年,二月河正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在《乾隆皇帝》上,他改变戏说方式,以大气磅礴之势,将乾隆盛世中的帝、相、将、官、商、兵、农、侠、盗、妓、僧跃然纸上。

    1995年,一个75岁的原籍河南南阳的老人在台湾岛上,每日盘坐读书或习写书法,但因体弱只能执笔小楷。老人过得简单清苦,往往在台湾街头书摊一铺后,便静坐或看书,终日不再言语。也偶有话多的时候,多半是一个河南南阳的老乡来看自己。不过这一年,老人看起来更为孤独,因为老乡为了给多病的爱妻看病,去了加拿大。这个孤独单薄的老人是诗人周梦蝶。

    周梦蝶当年随军赴台时已育有2男1女,直到1996年,他才终于有机会第一次回乡探亲。然而,从台湾跑到河南南阳的他,面对的是母亲、妻子和两个儿子已经去世的消息。暮年的他蓦然更觉一生倏忽如梦。“我与他们的缘,不同寻常,但是也无可奈何……”

    周梦蝶的那个南阳老乡在台湾也是个鼎鼎有名的诗人,名字叫痖弦。

    故土隔着茫茫海水与一湾冷雾,或许诗歌可以排遣命运的无常,延续一个游子对凡尘故土的梦。两个河南人照耀着台湾的诗坛,所点燃的,有多少是绵延无尽的遗憾与乡愁。

    1995年,中国的文坛也颇为热闹。种种不同价值取向的作品与观念争相亮相,并产生争论,折射出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从前对这种变化的不同看法。那一年,人文精神始终是受普遍关注和谈论的一大热点。

    1995年,郑州也有个大热点。

    那一年,中国第一颗速冻粽子在“郑州三全食品厂”、在陈泽民手中正式面世了!

    同年,中央电视台发布了速冻食品行业第一个广告,“三全凌汤圆 味美香甜甜”广告语享誉全国。也就是从这一年起,三全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并且越来越快。

    然而,有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也有人屋漏偏逢连夜雨。比如1995年3月,许昌的一个已欠债30万的职工,失业了。这个下岗职工只上过7年学,先后卖过冰棍、水果、电影票,当过工人……而这一年,他打算再换个行当折腾,于是向兄长借了一万元,开了一间40平方米的糖烟酒小店,取名为“望月楼胖子店”。然而谁都想不到的是,年底他就靠这个小店把债还清了,还赚了50多万元!

    这个下岗职工是许昌人,叫于东来。现在,他掌管的胖东来商场,被称为中国零售界的神话!马云称赞胖东来引发了中国零售商的新思考,是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雷军也特地前往胖东来“朝圣”……

    于东来不但在河南做出了一个商业传奇,自己也成了一个传奇。

    那一年,河南固始县陈集乡有个叫王刚的小伙也和于东来一样来了次“逆袭”。

    1995年,20岁的王刚正在北京打工。他先后做过砖瓦工、钢筋工、推销员,住的是简陋的工棚,干的是一般人不愿干的重活、脏活。小伙子干活卖力观察力也不差。那一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前夕,听说北京的许多宾馆、饭店都将入住会议代表或其他外宾,西餐需求量很大,他就瞅准机会,为世界妇女大会代表驻地提供西式食品,挖到了第一桶金。6年后,2001年,王刚成立新怡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从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逐步成长为一家资产超百亿元企业的董事长。

    当然,像于东来和王刚这种人生大逆袭的毕竟是少数,那一年,打工潮正火热涌现,更多的人是通过外出务工来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

    那一年,信阳县洋河乡干部张清刚,带着民兵建筑队艰苦创业走上富裕道路。新学期开学,他千里迢迢从北京赶回,向信阳捐出教育基金10万元,专门援助全县老复员退伍军人、残疾军人等优抚对象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那一年,许昌县长村张乡5名农村青年到夏威夷打工,引起当地不小反响。

    上世纪90年代,一趟趟绿皮火车或长途客车,将中原地区的务工者送往中国甚至世界各地,这些劳动者成为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强劲引擎。

    在轰轰烈烈的外出务工队伍中,一批批优秀的务工者脱颖而出,成为各个行业的精英。信阳的张清刚就是河南人在北京打拼天下的典型代表。他第一次踏上北京这片热土后,短短的15年,其麾下便已经齐聚了1万多名员工,成为河南出省施工建筑企业的超级航母。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