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内功 提高“硬核”实力 中建一局一公司第四十大项目部管理经验分享

来源: 东方今报 2019年05月14日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中建一局一公司有这样一个271人的管理团队,现承建工程11个,总建筑面积逾230万平米,先后中标工程5个累计合同额33亿元,收到业主表扬信12封,获得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4项,连续两年上榜中建一局TOP100大项目部(2017年度品牌大项目银奖、2018年度TOP100大项目金奖),这样一支集荣誉于一身的“硬核”团队是如何炼成的呢?

“硬核”才是真理

“不行,重来!”“达不到标准,重来!”“不规范,工人怎么施工!”“不懂就问”“方案出不来,今天加班加点都要做出来!”这是第四十大项目经理陆伟伟对技术团队提的“硬核”要求。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严格实践,曾经的小鲜肉们如今个个都变成了技术管理“达人”:图纸及时下达,准确性和完整性大大提升……其中, 郑大三附院项目技术团队更是凭借其出色表现,被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授予“2018年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奖项。

但是仅有良好的技术方案,没有强硬的质量过程管控,终究是纸上谈兵。对此,项目技术团队在优化施工方案和加强审查把关的同时,每天坚持深入施工现场巡查,严格实行“三检制”工序施工,加大过程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作为管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项目团队不仅需要时刻动手、不停冲锋,也需要每天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

陆伟伟白天很少待在办公室办公,他的心思全在施工现场,每天坚持10小时以上在生产一线东奔西跑。按他的话说:“干工程,要沉住气、俯下身,向专业的人学,然后做得比他们更专业。”他的手机通讯录里,存储了340多个协调单位及厂家的电话。他白天在现场做管理、搞协调、提供技术支持,晚上回办公室整理资料,即便在接受采访的短短30分钟里,他的电话都响了10多次。

“在项目管理工作中,也许你可能听到‘就这样吧’、‘差不多可以了’类似的话,但在追崇‘硬核’的第四十大项目部,这种‘佛系’态度绝对是没有立足之地的。‘不推诿’、‘追求极致’、‘超越期望’……这才是使其他团队难以望其项背的终极法则,”当被问到项目核心管理关键词时,陆伟伟这样说道。

1米宽的道路是如何通车的?

2017年2月,郑州国际物流园一期项目一开工就陷入瓶颈:工程基坑西侧红线外为同期施工市政道路规划用地,地库外边线距离用地红线最窄处只有7米,如果采用常规全放坡方案施工,至少需要预留5米场地留作筏板边线使用,再除去左右放坡空间,只有1米用地可用于道路通车。项目多次与业主沟通,希望调整市政道路施工时间,可业主始终没有同意。那么如何在场地受限又能保证基坑边坡安全情况下,顺利推进物流园项目施工呢,这可愁坏了陆伟伟?

进度一天天滞后,成本一天天增加,风险一天天扩大。陆伟伟经过深思熟虑,募集了8名“拔尖人儿”,由项目经理韦保华带队,想方设法介入基坑施工。陆伟伟说:“只有介入,才有希望,否则只能坐以待毙。”

怎么介入?陆伟伟回忆起那段奋斗时光,满怀感触:“实际上,我第一次向业主和监理单位递交方案时就吃了闭门羹。”

“根据勘察报告提供的数据及场地土质环境条件分析,咱们项目地质条件比较差,再加上地下水位低,车库筏板持力层坐落在砂土地基上,高低跨以及异型构件多,土方开挖后很多斜截面的基础地基在高温条件下水分急剧蒸发后形成流沙,极易塌方并造成安全事故,”项目总工高伟刚分析,“如果采用常规全放坡方案施工,满足了场地平面布置就保证不了基坑边坡安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呀。但是选择复合土钉墙放坡支护加排桩支护施工方案,现场只需1米施工用地,项目安全指数不仅可以得到保证,环形道路用地不足的问题也不用愁了。”

“但是如果采用这个方案,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投资将大幅度增加,这对我们的投资控制大大不利啊,”业主工程负责人刘勇一个劲的摇头。

压力之下,项目团队边干边学,白天开展技术讨论,晚上翻阅资料、熬夜苦读,大家都变成了“小学生”,不懂就问,不会就试,“当业主看到我们优化五稿后的设计成果时,纷纷竖起大拇指”,陆伟伟说。

经过四次会议沟通,物流园项目最终采用放坡加复合土钉墙支护施工方案,1米宽的道路“巧变”6米,通车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另外项目还可以腾出多余空间提供加工场,不仅减少材料物资二次倒运,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现场各工序衔接不到位造成窝工。

“不一样”的安全帽

“看,这个是自动温控抽风降温的安全帽,它内部可是设置了温度传感器。当温度超过26摄氏度时,这里面的扇叶就会自动转动向外排风,俺工友们戴着它再也不愁天热啦,”一位姓刘的工友向笔者这样介绍。

说起这个灵感,名门樾苑项目总监于弘奕说:“夏季时咱们施工区域温度有时能超过40度,一些建筑工人热得受不了,有时就忽略自身安全性,偷着把安全帽取下来。你看建筑工地到处都是钢管木方的,咱们工友磕了碰了可咋办,所以下班没事了我就琢磨着能不能发明一个能自动降温的安全帽,这个主要得益于我们项目部‘四大奇招’营造的学习氛围。”

“大项目部管理人员中80、90‘小鲜肉’居多,有些是新入职的,员工对企业文化了解不深,工作管理能力需要磨合,怎么办?我就寻思着要多创新学习方法,让员工在‘学习型’团队中得到历练,让大家在‘书香’中共同成长。江湖,不可无师嘛!”大项目部副书记张冬莉介绍。

第一招:打造书香活动室,先后购买书籍200余册,内容涵盖机电、施工、党建等,丰富大家学习内容;第二招:举办“书香大讲堂”,把讲台让给员工,邀请项目管理专家和项目岗位能手培训互动,一年来共组织培训100余期累计3000人次参加;第三招:开展“对标”学习,先后到中建七局、中建八局中的优秀项目开展对标学习,借鉴优秀管理经验。第四招:每日学习“分享”,支部书记优选分享内容,把微党课、项目管理知识分享到项目微信群,带动员工学习热情。

“通过这四大奇招,引导大家‘把时间用在学习上,把心思用在工作上,发挥职工在施工生产中的‘四新’应用能力。一年下来,大项目完成技术商务创新创效20余项,为项目节约成本3000余万元,”陆伟伟说道。

2018年9月,这位刚刚毕业2年的小伙子——于弘奕升任项目安全总监,谈起当初毕业时的选择,他表示很值得。“在同学中间,我现在的‘幸福指数’能排上前三,”他略带傲娇地说,“衷心感谢中建一局一公司提供的平台,更感谢大项目部给了青年员工锻炼成长的机会,让我们有‘位’有‘为’,有底气拼、有胆量干。”

正是源于这样追求极致,奋勇前进的积极态度,第四十大项目部成为最具业务特色、管理特色、技术特色、文化特色的品牌大项目部,勤练内功,软硬实力互促互进,最终从众多项目团队中脱颖而出,项目数量从最初的“1”到现在的“11”,市场营销实现30亿元突破,打造了优秀团队“硬核”范式。(通讯员 单慧芳 张冬莉)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