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产业到文化贸易 京交会上河南“农字号”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 2019年05月29日

    清凉寺汝瓷、神垕镇钧瓷、平乐村牡丹画、爱和小镇三彩艺、镇平玉雕、李学武牡丹瓷、中国画虎村作品、汴绣、固始柳编、陕州剪纸……5月28日,在2019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京交会)现场,每一件精致作品的背后,都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形成产业规模的特色小镇。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王姝

    “农字号”产品

    树立起“金字招牌”

    源于泥土,归于泥土。无论是汝瓷、钧瓷等“大家闺秀”,还是柳编、剪纸等“小家碧玉”,都用一个共同的“姓”:“农字号”,都是典型的“泥土”创作。

    见到陕州剪纸传承人黄亮娥时,她正在专心剪一只天鹅,旁边几只完成的“天鹅”各具神韵——这就是手工剪纸的艺术。黄亮娥来自“天鹅之城”三门峡。她告诉记者,这次来到京交会,除了带来“热门”的传统生肖、名人名画、喜庆祝福剪纸外,还有“我们都是追梦人”系列,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鹤壁浚县泥咕咕展示区前,鹤壁商务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0年在上海参与“世博会”后,泥咕咕被更多人知道。而在浚县正月古庙会等当地民俗活动中,泥咕咕更是男女老少的“宠儿”:“欢迎到时来我们庙会看看!”

    此次展览精选的特色小镇的民间艺术品,绝不只是“吸睛”那么简单。长期以来,我国乡村地区产业模式单一落后,影响农民收入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制约着乡村地区的整体发展进程。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要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创新发展道路,扭转乡村陈旧的发展模式,产业创新至关重要。推动民间艺术品产业化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实现乡村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附加价值。在此基础上形成特色化、集群化的产业类型,能够为村民提供致富渠道,适应乡村发展的实际需要。

    神垕镇以钧瓷为依托,大力发展陶瓷产业,建立了三个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和五个专业市场,促进了全镇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全镇共有陶瓷企业460多家,生产钧瓷、炻瓷、高白细瓷等六大系列千余种产品,成为河南省重要的陶瓷出口基地。

    洛阳平乐村全村有牡丹画家8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全村年销售牡丹画50余万幅,销售额达到1.2亿元,利润超过2000万元,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

    固始县三河尖乡因地制宜,开发柳条资源,发挥传统工艺技能优势,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和出口创汇工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形成了柳编产业集群。全县柳编生产企业有100多家,其中拥有贸易进出口自营权的企业有14家,产品包括20个系列22600个品种,远销欧美及东南亚8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沿淮乡镇近10万人脱贫致富。

    从文化产业到文化贸易

    民间艺术带来的文化自信

    艺术品中的高附加值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体现在艺术品位和新颖设计上。此次参展的传统艺术品,注重产品与民族气息相结合,设计出很多古色古香的作品。

    在十二生肖造型酒器前,汝瓷企业负责人陈知之告诉记者,酒托是以国宝十二生肖兽首为原型制作的,以器载道,用瓷器记录灿烂的中国文化。牡丹瓷创始人李学武的作品,则汲取雕塑造型、镂空捏花、装饰刻印、颜料釉色等陶瓷传统技艺特色,“红玉瓣、黄金蕊、琥珀枝、翡翠叶”,艺术再现了牡丹芬芳艳丽的姹紫嫣红,丰富了牡丹文化内涵,成为传承创新牡丹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国礼出现在众多外交场合,给海内外宾朋留下了深刻印象,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应。

    艺术品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的助推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极具审美意义的陶瓷类、编织类、雕刻类等民间艺术品的消费不断上升,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民间艺术品的销售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据悉,2018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1370.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3%。文化服务出口72.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8.2%。文化产品出口总额925.3亿美元,其中中华传统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工艺美术品及收藏品、出版物出口增幅较高,较上年分别增长9.9%与5.9%。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