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麦田总管”彭良成:组建十几人团队管理一万八千亩小麦

来源: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1年06月04日

    6月2日,阳光炙烤大地,风吹麦浪,传来阵阵麦香,彭良成站在麦田里,双手搓开一把麦穗,青黄的麦仁圆滚滚的,十分喜人。“收割机已经准备好了,再过几天,一万八千亩小麦,颗粒归仓!”□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冯晓玉

    河南广电全媒体记者 刘素云

    通讯员 崔兴辉/文图

    做农业服务者,探索适合市场模式

    1978年出生的彭良成是河南南阳人。2015年,他来到“中国第一麦”的产地延津县,在延津县产业集聚区成立了新乡市联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有1300多户社员,管理着一万八千多亩小麦,从种到收,全程服务。

    “这个地方在工业区,附近村子很多人以前种地,现在都去工厂上班,家里的地反倒没人管了。”彭良成说。上一代人老去,年轻人进工厂,这些地谁来种?这几年,彭良成一直试图寻找一个模式,适应未来市场的需要。

    “现在,地要么交给亲朋好友种,一亩地三四百块钱;要么流转出去。”彭良成说,他们尝试实施土地托管模式,让农民省心省力。

    从种到收全程控制,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一万八千亩小麦,多少人管理?答:十多人。“目前我们在10多个村开展生产托管,每个村找一个熟悉本村情况的,负责一两千亩地的生产组织管理工作。”

    一万八千亩小麦,需要购买多少农具?答:零。“每个有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的农户,都可以用工具加入合作社。农忙时,合作社统一组织犁地、收割、播种,提高工具利用率,比农户自己找散活干,收入多多了。”

    大规模的土地流转,需要雄厚的资金做基础,这种托管模式,投入资金少,轻装简行,更易于推广、便于复制。在种植前,彭良成和豫粮集团、克明面业等企业达成协议,企业需要什么品种的小麦,合作社就组织大家种植,成熟时再以高出市场的价格回收。

    “从选种、播种、浇地、施肥、打药,到收割,合作社全程提供服务,让农民轻松打理田地。”彭良成说,合作种植的农户亩产收益远远高于自己种植,更重要的是,合作社全程把控,从源头保证了“舌尖上的安全”。

    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小麦附加值

    这种托管生产是不是做了都能挣钱?答:否。彭良成合作社成立五年来,有两年都是亏钱的。彭良成说,前几天下冰雹,担心得要命,好在受灾面积较小。

    天灾让人无奈,市场则是无情,2019年,小麦收获特别好,本想着能卖个好价钱,结果优质麦和普通麦价格一样……这都倒逼彭良成想新出路。

    “目前,这一万八千亩小麦,三分之一是曲麦,给酿酒公司,三分之一是繁育种子,给种子公司,三分之一给一些专用面粉加工企业。”彭良成说,合作社实施“专种、专收、专储”,提升了小麦附加值,同时也保证了农民收入。

    临近麦收,一条视频刷爆朋友圈,一斤青麦仁19块钱;而小麦一斤才一块多。对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也是彭良成一直琢磨的事儿。他说,以后将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让农业更加高效发展。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