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思念便思念 一曲唱出千年万里的牵绊

来源: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1年09月22日

  《中秋奇妙游》中,周深一曲《若思念便思念》,婉转歌声中,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遥相呼应,隔空相聚。路红莉表示,关于这首歌,有人理解为思乡、思念亲人。但我们也想赋予它更深层次的文化理解,即客家文化的寻根寻源,以及与河洛文化的渊源。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首席记者 吴净净 赵丹

记者:这次周深的节目网友讨论比较热烈,怎么想到用他的歌曲传达客家文化和河洛文化的渊源?

  路红莉:这个节目的创意是我们到洛阳采风的时候想到的。在中秋的时候,人们都有一个寻根溯源,回老家的这种概念,而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这种渊源,可能很多观众并不了解,就想把“客从河洛来”的文化现象和概念纳入我们《中秋奇妙游》的节目内容中,也想在一个全球华人“天涯共此时”的节日里,有一个跟文化上的呼应和情感上的溯源。

  周深的《若思念便思念》是我们定制的原创作品,包括词里也有“龙门山”、“豫州夜渐远”,这个作品体现了我们想传达的内容,周深的声线也特别适合这首歌,大家也觉得特别动听,能让人有情感代入,当然,最终演绎出来的效果可以用声情并茂来评价。周深在录制时,现场一直很安静,但录完后突然响起了掌声,回头一看,原来是我们的保洁大爷,完全被歌声触动了,情不自禁地鼓掌。有这样子的一首歌曲作为一个载体,我觉得对于我们客家文化的介绍,会有一个更广泛的推广。

  在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里,周深演唱的《若思念便思念》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那么这首歌里提到的“河洛文化”究竟是什么呢?

  ■文化密码

  《若思念便思念》背后

  有一段不为人熟知的历史

  “中国”一词来源于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指起源于河洛地区的区域文化,又不是一般的中国古代区域文化,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区域文化中的“核心区域”文化,属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的“根文化”。所谓“核心区域”文化,就是影响整个国家的文化;所谓“根文化”,就是国家的文化之“根”,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

  河洛文化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关于“河洛文化”一词,汉夫著《河洛文化史纲》概述较为明确和翔实。河洛文化精神,是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以汉魏唐宋为内容,以古都洛阳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以“河洛郎”为特征,是海内外华人的民族血脉和精神纽带,具有显著的源头性、根脉性和族魂性。

  历史渊源:客从河洛来

  以福建土楼为代表的客家文化,和中原腹地的河南有什么历史渊源呢?概括来讲,就是:客从河洛来。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一千多年来,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他们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据研究,客家的第一次迁徙发生在东晋年间,位于河洛之间的汉魏洛阳故城为当时的国都,正是客家人的根之所在。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因此,得知了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历史渊源之后,当再次看到节目中龙门石窟和福建土楼在明月下遥相呼应的场景时,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天涯共此时”。

  在《若思念便思念》中,曾有几句闽南语出现。而“闽南语”其实就是根在河南的“客家话”。

  台湾同胞中,不论是闽南话,还是客家话,从其语音、词汇和语法习惯等各方面都是由北方中原河洛方言发展演变而来,所以说,今天台湾同胞讲的话许多都是河洛方言。这种“乡音未改”的客观存在,更进一步说明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血肉相连的感人事实。

  据大象新闻

  ■热评

  “君从哪里来?来自黄河边。”客家人“根在河洛”,歌手周深演唱《若思念便思念》,呈现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的渊源,中秋浓浓思念之情。

  ——新华社

  深深说过,“月亮代表思乡的感情,因为无论你在任何地方,你和家人只要同时抬头,你们看到的就是同一片星空,和同一个月亮”,距离不会阻挡涓涓的思念之情,“若思念便思念,终会相见”

  ——网友“dreamsnini”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