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河均:古建筑里的光阴与故事

来源: 2015年05月12日

你登上过几座河南古塔?你能数得清河南的古塔吗?

几乎你能想到的河南古塔都是他修复或者参与修复的

独家专访河南木作、瓦作传承人刘河均

对于老刘来说,老去的建筑都有它们自己的故事,而每一次修复都是一段穿越岁月的时光旅行

▶少林寺、中岳庙、太昊陵、文庙……每逢假期,省内的名胜古迹游人如织。当你凝视每一个浸淫着历史年轮的飞檐时,当你触摸每一片饱经沧桑的青瓦时,你可知道它们如何才能坚守百年、千年?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河南省文化厅开始着手挖掘整理一批尚未列入非遗保护名录的优秀文化传承项目。日前,东方今报记者就见到了这样一位家中五代都从事古建筑瓦作、木作维修的“能手”——刘河均。□东方今报记者毛韶华/文李杨/图

代代相传祖父85岁还上房修瓦

烈日当空的初夏,东方今报记者于淮阳县伏羲太昊陵见到刘河均。在他亲手修复的古建筑院落里,记者似乎感受到了一丝来自于历史的清凉与凝重。

刘河均今年51岁,是舞阳县侯集乡闫刘村人。当初,在祖父辈的影响下,为了讨生活,他与古建修复艺术结缘,几经波折,为了传承木作、瓦作古建修缮他坚持了下来。如今他把“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古建艺术”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不知疲倦。

早在刘河均的太爷辈,便开始从事古寺院维修。从爷爷和父亲的口口相传中,刘河均记住了没见过面的太爷爷传下的谚语:“长木匠,短铁匠,不长不短是石匠”、“木匠看尖尖,瓦匠看边边”、“木匠的斧子瓦匠的刀,单身汉的行李大姑娘的腰”、“干砖不上墙,湿木不做门”,他说:“可别小看这些谚语,这都是一代代木工的经验之谈,形象生动,好记好用。”

他的爷爷,更是方圆几十里地古寺院修复的第一好手。如舞阳县开元寺,从其殿内现存的八个覆盆式柱石特征看为唐代,据《舞阳县志》记载,明嘉靖、崇祯,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多次维修,“民国24年,我爷爷带人修复了”。

“我爷爷活到90岁,85岁还跟着人上房修瓦。农村生活苦,他做的活儿受人尊敬,跟着他不但能学东西,还能在粮食短缺的年月吃到白馍馍。”忆往昔,刘河均十分感慨。

念念不忘就连旅游也盯着古建筑

刘河均说,“文化大革命”前老一辈河南古建专家张家泰、杨焕成等就维修了第一批“国保”单位。“文化大革命”结束,河南省政府决定修复少林寺,急需技术人才,所以面向全省招聘专业人员,刘河均当时高中毕业,因为家传的手艺,他积极报名,经过严格筛选,他被省古建筑维修队录用了,从此走上了古建维修之路。那一年,他18岁。

随后,凭借成功的木作、瓦作修缮技术和不断壮大的队伍,近23年来他与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陆续承接了一些大项目:嵩岳寺塔、法王寺塔、少林寺、中岳庙、卧龙岗、南阳府衙、鹿邑老君台、郑州文庙、康百万庄园、泌阳三圣塔……

其中,“5·12”援建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维修保护工程印象尤为深刻,时间短,任务重,他们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忍受着闷热潮湿的气候和蚊虫叮咬,工程最终准时竣工,并荣获了四川鲁班奖和天府杯。

刘河均表示,古建筑修复是修旧如旧,整旧如新的过程。“老构件坚决不动,一换掉没有历史信息了。每一块砖瓦和木构件,能用就坚持用。”他说自己爷爷和太爷那些老一辈虽然手艺了得,但实际上对文物修复没有系统的理论性认识,只知道坏了就修。而自己加入“正规军”后,才对古建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如老人生病,你给他打针吃药,让他还原成的该是个健康老人。总不能给他顺道儿做整容变成年轻人了吧。”举完这个例子刘河均自己也呵呵笑:“总之历史信息不能改变。”

毕业到如今32年,说起来,他是在做事业。但是,你完全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痴迷的情结。

出去旅游,人家是看风景,他是看工艺:“这是啥木材,啥年代,啥手法,榫卯结构的工艺流程和咱的一样吗?我到哪儿都要弄清楚这些东西。顺手拍照片记录。”而他得出的结论也很个性化:“各地有各地的取材特色。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操作规程虽不同,但有规律,和乘法口诀类似。”如宋代大木作凡构屋之制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卷一规定:“凡面阔、进深以斗科攒数而定,每攒以斗口数十一份定宽。”

一点忧思如何把古建筑维修技艺传承下去

2007年12月,刘河均成立了河南宏昌古建园林有限公司。2009年9月取得省文物局颁发的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证书(二级)。在业界留下良好口碑的同时,他也培养了一大批古建保护修缮专业人才。2012年3月,他又取得了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和文物保护设计乙级资质。

事业有成,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刘河均也有很多愁事儿在心里挥之不去。“国内古建维修需求越来越多,可专业人才却越来越少。老一辈的古建艺人慢慢都干不动了,年青一代的又没跟上来”。

他告诉记者,国家在这方面也采取了措施。“比如专业院校这两三年陆续开设相关学科,河南的南阳理工学院开了古建筑维修的本科专业,江苏省也有大专。”以他的经验看,学生们必须在工地锻炼两年,才有可能成为行家里手。“因为工地上的老师傅对于每一个建筑的榫卯结构都要拆开了解完再组装,这完全是真实再现他们在学校学的图纸内容。”可是,尽管他毫无保留,倾囊相授,但很多学生实习几个月就走了。刘河均叹息道:“普通工地盖房子只讲究量,他们去那里的话,有时候一天能挣好几百元。但古建维修讲究慢工出细活。青砖汉瓦榫卯构件,要像雕琢艺术品一样去打磨。这样干下来,一天能挣一两百块就很难得了。”

刘河均的儿子今年25岁了,部队当兵回来后,他便喊着儿子跟自己一起干。“这门手艺必须传承下去啊,要不,我这心里老有块石头堵着,那些古老的建筑,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如果不保护好,那我们就是败家子啊”。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