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其实是一种表达 是跟自己以及这个世界的对话

来源: 2015年05月15日

▶学钢琴、学舞蹈、学画画……相信在不少人眼中,这都是孩子们的专利。而放弃好奇心、习惯了不学习,则是成年人理所当然的“自暴自弃”。

▶可是郑河眉,是个特例。

▶她是一个50多岁才开始学画画的婆婆,十多年来,画画已成了她退休后生活的主旋律。以画静心、以画交友、以画达意……在这份爱好的陪伴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被她过得每天都像凡·高的向日葵般生机勃勃。

“从技巧上,我不是专业的。但我把画画看得像写日记,有时候画自己的心情,有时候是看到一些事情画一些感触,是自己跟自己讨论没想明白和想明白的事情,自己和自己对话。”

□东方今报记者毛韶华/文李杨/图

谁说艺术人生,不能从退休后开启?

今年67岁的郑河眉,是标准的“老三届”。当年下乡返城后,她被抽调到教育局当老师,教了一辈子中学数学。

2001年,距离退休还有两年时,她开始琢磨接下来的人生要怎么过?想来想去,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画画,“干脆从现在起,就开始做准备吧!”

于是,每个周末她都会抽出半天到一天的时间学习,先是临摹名画,读艺术史。接着越画越上瘾,经常一坐下来就不想起身。“甚至连朋友叫我去逛街,我都要纠结一下,是继续画画呢还是赴约?”

这样的状态持续到2003年,正式退休的那一天,她告诉自己:“我决定彻底不做以前的工作了。虽然有很多私立学校盛情邀请,我非常感谢,但从这一刻开始,我要全身心做我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一开始,便是十来年。她以画自己愿意画的东西为主,当然也注重技巧的提高。“想要做得更好,必须不断学习。否则就只会临摹。”郑河眉说,只有多看别人的作品,才能思考他为什么这样画?为什么这个颜色和那个颜色放在一起会好看?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

凭着这股业余爱好认真劲儿,她的画曾入围2009年河南省省展。

之后,北京、上海陆续有各类画展邀请她参与,而她的画被放到微信朋友圈传播后,也迅速成了“爆款”,被各个年龄段的人喜爱。

可是她拒绝了众多的采访邀约。“我就是个退休人员,自己整点小爱好,还是平常心的好”。

仰慕她吗?

先来看看她在画啥!

郑河眉的书架里,除了各类美术专业书籍外,有不少钱钟书的作品。聊起今年央视年度好书评选出的杨绛作品《洗澡之后》,郑河眉说,自己曾听朋友提起过杨绛先生婉拒采访的理由,“她讲得很动人。她说,我的时间不多了,但我非常忙。而你如果仰慕于我,那你就看我的文章吧”。

郑河眉觉得,杨绛先生就是她的榜样,“能通过绘画来表达想法就很好了”。

她的家里能够挂画的地方,几乎全部挂满了她的作品。而画室里放的是她最新创作的几幅。有趣的是,这几幅的主角都是狐狸。

“连我先生都问我,你为什么要画狐狸?”郑河眉眼睛一眨,指着一幅画中有一个女人、一只狐狸以及一丛花的作品说:“我觉得狐狸可以是女人也可以是男人,目前在我心目中,把它假设为女人。其实人的一生,就像在花丛中走过,要热爱它,把它过得很美好。”

郑河眉告诉记者,其实这个画面里原先有三个人,从幼年到老年,代表一个人一生的轨迹。“后来我觉得画面复杂,考虑后,改成了一个。”在郑河眉看来,“我们这一生都不算是遇到过什么大坎坷的,就算遇到了也没什么。每个女人都该有这样的心态。”

“可是改成一个人后,似乎要表达孤独感?”听到记者发问,郑河眉想起几天前看到的一本书:“那本书给我很大的感触,让我觉得能够忍受孤独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而不懂孤独的人,是浅薄的。”严肃认真地解释完后,她又忍不住大笑:“但我的画面颜色太欢乐了,不能体现她的孤独,还没有画完,慢慢来吧。”

有人要买画,她纠结到一夜无眠

虽然不是专业画家,可郑河眉的观点却很有大师风范:“每个人都会画画。谁都可以拿起笔来画。”

在她的画中,有家族故事、有对人生的感悟、有人与环境的关系、有对时事的见解。而她的视角总是很独特。

比如有一幅画画的是“我和自己”,两个除了发色不同,其他每一处都完全相同的女子在对望。她说:“每个人都是我和自己。你对你自己了解吗?你有时候会抱怨:他不了解我!可是他为什么要了解你?了解当然很好,不了解也很正常。所以有时候,人需要自己和自己对话。”

还有一些画中,空间是混淆的,鱼儿和人经常在一个空间游走。她说:“我已经把动物和人认为是一回事儿了。鱼儿在我心中是自由的象征。”

而她最近参展的一个系列主题是“飞鸟与鱼”。问她创意构思时,她想了想:“飞鸟爱上鱼是很无望的吧。”说到一半她又笑:“朋友们总是告诫我,说你不要总讲那么多想法,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

正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所以画作本身,能吸引到同类。在一些画展中,她的画已经开始被人们购买。可是她却把画看得跟自己的孩子似的,总是不舍得卖。

有一组她最喜欢的“童年”系列,画中有男孩和女孩在树下、小桥边嬉戏,有男人和女人在鱼背上秉烛夜谈……看到这些画面,就能勾起童年的回忆。一次画展后,有人提出要购买这些画时,她纠结得失眠了一整夜。

“我想,愿意买我画的人应该是因为喜欢,而不是因为能升值。可即使这样我也不舍得。”她对自己很无奈,“我的朋友说,你要是不舍得卖画,你永远成不了专业画家。”

画画于她,就如喝茶、看书、写日记

她也并没想做到什么专业画家,于她而言,绘画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就像喝茶、看书一样”。

“从技巧上,我不是专业的。但我把画画看得像写日记,有时候画自己的心情,有时候是看到一些事情画一些感触,是自己跟自己讨论没想明白和想明白的事情,自己和自己对话”。

此外她发现,开始画画后,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以画交友,“根本没有年龄界限,不会因为我比对方大很多岁就无话可说,而是因为互相喜欢对方的画就有了共同话题”。

有一年画展时,郑河眉突然收到一个短信:“郑老师,我也是画色粉画的,我们能交流一下吗?”

“当然可以。”

就这样你来我往,一晚上他们通了好多条短信。因为郑河眉没有工作室,对方就邀请她去自己的工作室看看。“当时对方是男是女、多大年龄都不知道,就那么去了。结果一见面儿,她和我儿子一个年龄。可是我们说画画,一起喝茶、聊天,完全没有代沟”。

她跟记者提起前几天的一个电视节目,“我在画画呢,听到电视里一个年轻人说自己的故事,我脖子伸了好长在听。他在讲自己职业之外钻研的一个课题,他说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为了钻研一个东西,十年八年不计回报地去做,他却把这叫做生活方式,我当时觉得太佩服了!”郑河眉说,其实多数人能理解的生活方式,不过是琴棋书画等大众爱好,但是这个小伙子的生活方式就可以称之为理想了。“无论做什么,必须平常心。你觉得这个生活方式适合你就好。”

要记住,你永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郑河眉的众多作品中,有一幅“树人”让人想起舒婷的那首《致橡树》,画里的男人和女人,即便是夫妻,也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人。两个树根不会变成一个树根。

这正是郑河眉的人生观。她并不认同那些“等你长大我就幸福了,等你考上大学我就幸福了,等你工作我就幸福了”的价值观。

“我觉得那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作为妈妈来讲,孩子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生活的全部。他考上大学你当然高兴,但他还是他,你还是你,你永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当然,如今的郑河眉也和她的同龄人一样,抱上了小孙子,独立的她,也有了一点点甜蜜的负担。

“有人问我,带着孙子还能画画吗?我说这没有可比性啊!画画是永远的,但是和享受天伦之乐相比是两件事”。

在郑河眉的微信里,记者看到有一幅胖娃娃的速写。

“这是我趁他睡觉的时候,坐在床边画的铅笔画。我媳妇总在微信里转发我的画呢。”

说到这儿,她也像个藏不住糖果的小孩子一样,忍不住跟记者分享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个专门从事创作的工作室:“已经有希望了!”

■她的态度

问:您对自由的理解?

答:能够看到大自然,能够画画。

问:当梦想无法照进现实,您会怎么做?

答:我从未考虑过这样的问题。点点滴滴地照进来都可以去实现。

问:有意义的人生,是怎样的人生呢?

答:能用自己微薄的努力,作出一点点奉献的人生。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