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引发的中西方教育方式大碰撞

来源: 2015年09月18日

上期节目中,王宝强携女儿亮相《爸爸去哪儿3》,招致不会和孩子沟通的差评。至此,节目中的几位中国父亲,在教育问题上,口碑都败给了节目里唯一的“歪果仁”夏克立。那么,通过节目能透露出中西方教育方式有哪些差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教育问题专家赵悦玲也出面解读为什么中国父母容易在教育方式上做成林永健。

□东方今报记者李昌

【综述】

洋老爸教育方式占上风

上周五晚,王宝强带女儿娜娜现身《爸爸去哪儿3》,不过父女俩的节目首秀似乎并不完美。由于女儿表现的娇气腼腆不适应环境,王宝强被网友指责教育子女方面有问题——而这种指责,几乎节目中每位中国星爸都遭遇过。

之前的节目中,邹市明被指责过分培养孩子的求胜心,胡军也被网友诟病在孩子面前太“端着”,和孩子缺乏沟通。而林永健更是被网友当成了不会教育的老爸典型,有专栏作家甚至写了一篇名为《朋友要交林永健,爸爸要选夏克立》的文章,吐槽林永健的教育方式。

其实,这个局面,节目总监制谢涤葵早就预料到了,他表示,这一季之所以选了名不见经传的“老外”夏克立,“就是想看外国家庭和中国家庭不同的火花。”

那么,我们不妨以林永健和夏克立为例,看看两人的教育方式到底有哪些“火花”。

【场景一】面对犯错

夏天和林大竣答应守卫糖果和冰淇淋,由于受不了诱惑,两个小朋友都把糖果偷吃了。然而,两个孩子面对错误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夏天很坦荡地承认是自己吃了糖果,而大竣则干脆找了个地方躲起来。

对此,两个老爸的反应也很不一样。

夏克立为此让夏天罚站来反思自己的过错,他平静地告诉夏天:“你既然答应了人家要做什么,就要做到。”整个过程都很理智。

而林永健与大竣一见面就气氛紧张,接连追问孩子“你为什么吃”“你吃什么吃呀”,自己完全陷在情绪里无法自拔,最后抛下一句“我不管你了”,就气急败坏地离开了,留下大竣站在镜头前不知所措。

心理专家点评:外国的家长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孩子不可避免地会犯错,但犯错并不代表孩子的人品有问题。中国的家长更多地受到传统观点影响,比如“三岁看老”,认为孩子小时候表现不好,长大了会更差,所以严格要求孩子少犯或不犯错误。

【场景二】克服障碍

在泥潭运动会一集中,面对脏兮兮的泥巴地,夏天和大竣都不敢下去。

林永健劝了大竣两句以后,干脆直接要将他丢进去。大竣不停地反抗,直至情绪濒临崩溃,甚至抱怨父亲“你是魔鬼吗”,自始至终都没敢下去。而另一边,夏克立却一直在试着引导、鼓励、陪同,让夏天从忐忑不安到适应,最终勇敢地走了下去。

心理专家点评:毫无疑问,林永健的做法很糟糕!强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只会让孩子更加抵触,甚至会激化亲子关系。其实,林永健的行为,反映不少中国父母的心理:父母权利高高在上,一旦触碰就要进入“棍棒之下出孝子”模式,并且深信“我这是为你好,你必须听我的”。过度将自己的标准和世界观强加给孩子,却忽略了孩子的独立个体性。

【场景三】沟通方式

同样是聊天,林永健跟孩子聊完,孩子往往看不出什么变化。比如在大竣受到惩罚而满腹委屈,本该得到安抚时,林永健和他沟通的主题却是让孩子理解父亲的苦衷:“你可知道为啥让你受罚了?”

而夏克立的沟通方式则寓教于乐。他和女儿之间有一个铃铛约定,当铃铛响起夏天就会亲他。而在玩游戏时,夏克立会告诉女儿:“夏天,男孩子亲你的时候怎么办?‘不要亲我’。告诉他们就好了。”

心理专家点评:林永健企图要大竣进入他的世界,而夏克立则进入了夏天的世界。低龄的幼儿没有能力照顾大人的情绪和感受,因此林永健要求大竣进入他的世界不可能实现,当爹的会一直失望、挫败下去。而夏克立则全身心地进入孩子的世界,并适时地加以沟通引导,让孩子快乐地接受他的想法。

■总结

别让孩子“依葫芦画瓢”

《爸爸去哪儿3》火了三季中唯一一位洋老爸,网友纷纷表示:“从夏克立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教育的优雅、淡定和从容,也令我们更加相信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夏克立自幼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成长,一直接受西方教育和文化熏陶的他,与林永健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因此,看到林永健苛求,甚至严厉批评儿子时,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孩子应保持其天性,父母充当的不是一个领路人的角色,而是一个陪伴人的身份,让孩子们可以自由发挥,而不是‘依葫芦画瓢’。”

对此,心理学家赵悦玲表示,教育的本质是家长的自我反省和自我修行。亲子教育不仅需要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也需要我们认识在家庭关系中潜藏的深层因素。家长并不是从孩子出生就能拿到一张“上岗合格证”,我们需要不断地自我觉醒和调整,才能成为像夏克立一般成熟睿智的、和孩子相处融洽的父母。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