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优雅,就这样》作者孙茹:优雅的AB面

来源: 2020年03月27日

    这是一本写了十年的书,一部以女性视角叙述的作品。有人说,它是一本女性优雅指南,探讨与幸福相关的种种;也有人说,它为时代剖下了一个侧面,每个戏剧性的人物形象,居然都有现实原型。近日,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对《优雅,就这样》作者孙茹进行专访,讲述创作内外的故事,探索优雅的AB面。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首席记者 王姝

 

    A面:“爱读书的女性,心里永远住着一个小女孩”

 

    每个人心中,都有优雅的不同场景;但一本关于优雅的书,结尾似乎有些另类。

    某个夜晚,郑州街头。一个年轻女孩与一名五十多岁的女性发生误会,将她一拳捶翻在地,骂骂咧咧地走开。

    在路人准备围观“妇女撕扯大赛”时,这位女性拍了拍身上的灰尘,转身离开。这是孙茹的作品集《优雅,就这样》的结尾,而她,就是那位被捶翻的女性。

    3月24日,谈到这个令人意外的结尾,孙茹笑着解释,当时是夜晚,自己戴着口罩,穿着休闲短上衣和牛仔裤,女孩没看出年龄就“下手”了。的确,仅凭纤细身量、明亮眼神,很难看出她已是自己频繁提到“年过半百”的年纪。

    书中写到这一桥段,孙茹穿插了一个自己十八岁的憧憬:光鲜的戒指、浪漫的婚礼、将自己捧在手里的爱人……只是,随着岁月流逝,年轻时的激情和愤怒如潮水般退去,对待别人的误解和苛责,只留下成熟心态下的理性和包容。

    那天,孙茹为自己没有愤怒而感慨:“我不是没有长大,而是已经老了。”

    《优雅,就这样》的后记,题目是“时光从来不经用”。这里回忆的故事,即使具有冲突和矛盾,最终都归于平静,仿佛一组加了菲林滤镜的旧照片。串起这组照片的,则是“优雅”的内核。

    这本书是孙茹根据十年来的记录整理而成。她坦言,最初并未想到用“优雅”作为书名,朋友在看书稿时,发现了贯穿整个阶段的追求——优雅。“我觉得要用一个词形容女性,漂亮、可爱,都不及优雅有高级感,这是一种需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气质。”孙茹说。

    在她看来,优雅并非是优越的物质条件、年轻貌美如影随形, 她欣赏杨绛先生雍容优雅的气度,倾慕《致橡树》中的独立人格形象,向往简·爱的坚强个性,认为杜拉斯的《情人》中,“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是对女性最有吸引力的表白:“有趣的女人在岁月面前始终保有谦卑的微笑,无论年轮多么无情,即使将千万人风蚀成为不堪一击的黄脸大妈,但时间的利刃只能将她们磨砺得更为风情、更为优雅、更为众人瞩目——内心气象万千,岁月岂能左右?”

    过去的十五年里,即使是在媒体的快节奏工作阶段,孙茹依然坚持每天一小时去健身房练瑜伽——这大概也是她保持身材的重要原因。

    “优雅的女人永远不老”是一种底气,也是一种心态。聊天中,她提到自己的导师,虽已年过八旬,依然热爱美丽,热衷学习,还晒照片与她分享。同样,即使是五十多岁的自己,也还幻想着八十岁时,丈夫依然牵着自己的手出门。“爱读书的女性,心里永远有一个小女孩。”她说。

    读书,是这本书中频繁提及的话题。“我几乎是掏心掏肺地呼吁女孩子多读书。”孙茹告诉记者,一些做青少年培训教育的朋友,惊讶于她在书中那么频繁地鼓励女孩子读书,声音比行业内的人更急迫。

    “当下碎片化的信息太多,挤占了用心体会和独立思考的空间,这些需要我们警惕。”当过会计、审计员、报社副社长、总经理,丰富的经历更让孙茹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

    在她眼里,喜欢读书的女性,有着更丰富的内核:情感更丰沛,判断更清晰,心态也更宽容。正如她在书中所说,“明白人性中有很多潜伏着的小心机与小阴谋,不必斤斤计较更不必因此而抱怨人生”。

 

    B面:中国女性更擅长“至柔”

 

    孙茹说,《优雅,就这样》首先希望给妈妈和女儿看;率先总结这本书的,却是一位男性——她的好友,书评人曹亚瑟。

    在序中,曹亚瑟这样写像孙茹这样的中国女性:天生能干,而不是蛮霸强悍;做事细致,而不是婆婆妈妈;热爱家庭,而不是低眉顺眼;温柔体贴,而不是事事迁就。曹亚瑟说,和西方女权主义不同,中国女性更擅长用“至柔”手法,把各种矛盾化解于无形,发挥出女性优雅的力量。

    这本书中有很多活色生香的女性形象,仿佛试图从不同角度诠释“优雅”:漂亮的单眼皮同学,执意要在省会买房子的表姐,参与低价团“被宰”却悟出人生哲理的闺蜜,伶牙俐齿却被大家“恨嫁”的记者同事……孙茹说,在梳理这些人物时,发现很多是时代的缩影。比如《秀兰进城》,她在同一时空选取小姑子国外定居、自己在南方城市租房、秀兰来到省会打工的情节,从房子写到了人的观念变迁。特别是秀兰拒绝买二手房,拼全力圆自己城市新房梦的韧性,也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希望在城市扎根的普通女性写照。

    孙茹说,在看到这篇文章后,表姐大哭了一场,既为写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感慨,也为个中滋味广为人知羞怯。孙茹与她沟通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实记录,是对个体的尊重。

    写作中的孙茹直白真诚,对生活中的灰色部分,没有刻意回避,反而有了黑色幽默的意味。

    在《人生岂能不“装”点》中,她讲述一位同行从对各种“装”不屑一顾,到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清楚,生活真的不完美,充满酸甜苦辣。如果我们的生活都是赤裸裸的原始呈现,屎是臭的,屁也是臭的,即使这些都是真理,那么,告诉我,这样的生活哪有趣味可言?”

    在她的笔下,很多感受都是从细节中生发。从出差不再频繁拜会老同学,到闺蜜习惯了“微信群的聚会”,从对孝顺的理解,到对独子家庭的忧虑……这些难以回避的现实话题,更是引起了同龄人的共鸣。

    花絮

    写身边人、身边事,让作品彰显出非虚构的力量。而整个创作开始于十年前。

    当时,经好友提议,孙茹开始在公众号做记录;也正因如此,她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空闲时间打磨文章。

    在一次次回忆中,很多当年的问句得到了回应。

    孙茹谈到二十多年前的一幕。那天晚上,她和丈夫一边吃冰激凌,一边看电视,突然就提到了“幸福”。

    “你觉得什么是幸福?”

    “要有钱。”那时孙茹二十多岁,上有老,下有小,还有工作要肩负的责任。

    丈夫说:“幸福就是我们在这儿吃着冰激凌。”

    二十多年后。当两个人走在街上,依然吃着冰激凌,丈夫突然问她:“你觉得幸福是什么?”

    她笑了:“幸福就是,我们在一起吃着冰激凌。”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