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落泪、观众掉泪,《朝阳沟》成为经典有迹可循

来源: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0年09月19日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梁新慧/文 袁晓强/图

  在中国戏剧界,豫剧《朝阳沟》堪称不朽之作。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语言唱词、演员的动情演绎,让这部戏成为那个时代的缩影,更成为现代戏的经典,久演不衰、历久弥新。

  (四代同台)

  就在9月17日晚上,河南豫剧院三团老中青四代同台联袂演出经典剧目《朝阳沟》,这种难得一见的盛况在舞台上呈现,演到动情处,演员潸然落泪,而不少观众也泛出激动的泪花。无论是观看演出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还是本地观众,都沉浸在剧情中。而现场观众说得最多的的一句话,则是他们发自肺腑的感慨:演员唱得落泪,不服不行,经典就是经典。

【一】演员落泪,观众掉泪

  17日晚上,省人民会堂。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省会观众,共同期待一部经典剧目的再现,共同渴盼老中青四代演员联袂演出的经典瞬间。

  不用多说,这部剧,非《朝阳沟》莫属。

  “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看不完数不尽胜利的好消息……”伴随着经典的旋律,《朝阳沟》拉开帷幕。

  在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中,高洁、杨华瑞、柳兰芳、韩玉生、芦兰香等老艺术家与杨红霞、盛红林等中青年艺术家联袂演出,四代同堂的盛况,让观众十分惊喜。

  (柳兰芳饰演的第一代“银环”和杨华瑞饰演的第一代“银环妈”)

  演出现场,86岁的第一代“拴保娘”高洁,89岁的第一代“银环妈”杨华瑞,85岁的第一代“银环”柳兰芳,81岁的第一代“拴保”韩玉生等老艺术家一登场,现场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他们是这部戏的开创者、亲历者、见证者,不少观众评价“姜还是老的辣”。

  (韩玉生饰演的第一代“拴保”和杨红霞饰演的“银环”)

  而饰演“银环”的杨红霞、薛海燕、康莎莎以及饰演“拴保”的盛红林、张军涛、杨历明等中青年演员,也完美继承了老一代艺术家的表演精髓,中年演员演技娴熟,游刃有余,青年一代初出茅庐,令人惊喜。

  (青年一代演员饰演的银环和拴保)

  一部戏,不因时光的流逝而褪色,反而愈发受到观众的追捧,一个令人难忘的小细节是最好的诠释。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杨红霞饰演的“银环”接到母亲来信,得知母亲有病时,她的那段唱极其投入,两行热泪悄然滑落,令人动容,而现场观众也有不少人落泪。

  (银环接到母亲来信一段唱,打动观众)

  (杨红霞饰演的“银环”落泪)

  河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陈涌泉说,《朝阳沟》之所以成为经典,和“豫剧现代戏之父”杨兰春息息相关。杨兰春在创作《朝阳沟》过程中,把登封曹村作为自己的深入生活基地,一住就是几个月,做到了“身入”、“心入”、“情入”,与农民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朝阳沟》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语言唱词无不是从生活中打捞上来的。

  在艺术生产中,无论排什么戏,河南豫剧院三团都能够严格遵循艺术规律,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反复打磨,精益求精,这样创作的作品才会充满生命力。

  “《朝阳沟》所反映的年代已经远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主题也已经过时,但它生动的故事还将会一代一代流传下去,拴宝、银环以及剧中大大小小典型的人物形象已深深扎根广大观众心中,优美的唱腔还在到处传唱,它已成为那个时代的缩影,成为现代戏的经典。”陈涌泉说。

【二】重视传统,注重传承

  1958年创作演出的豫剧《朝阳沟》,至今已经62载,但它还经常在舞台上演出,在电视中播出,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谈及原因,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葵讲了一段往事。

  《朝阳沟》是在“大跃进”的浪潮中用七天时间赶出来的,从表面看,她的创作是违反艺术规律的。在杨兰春的回忆录中曾写道:作为跃进戏,首演的当天,观众已经坐满剧场,到了开演时间,还有四句唱词没有想好,文化局长冯纪汉跑到大幕前说:“同志们,稍等一会儿,还有四句合唱的词没想好呢!”观众哄一声都笑了。编好四句词以后,剧名还没想好,冯纪汉再次让观众等,情急中杨兰春想出《朝阳沟》的名字。

  这些往事,今天听来像是笑话,艺术创作怎么能是这个样子呢?但在背后,却又有深刻的符合艺术规律的东西。这就是作者和音乐创作者、演员,都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传统的根基。

  在王安葵看来,《朝阳沟》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在于高水平创作团队的团结合作。《朝阳沟》之所以能在舞台上长期保留,在于能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修改加工。

  《朝阳沟》能够在舞台上长期流传,首先当然是因为作品本身好,但光靠作品本身好还不能保证作品的流传。新中国建立以来,创作出的好作品是不少的,但能流传下来的作品却不是很多,这里关键是继任者的态度。

  “有的戏,原来擅演的演员离开舞台了,表演上没有传下来;有的后任领导只重视自己的’政绩’,忽视前辈的创作,或者不了解、不认识前辈的创作,这样,本院团的作品就很难流传下来。”王安葵说,河南豫剧院三团不是这样,杨兰春之后的各届领导都重视《朝阳沟》等优秀作品和杨兰春缔造的现代戏传统,并把《朝阳沟》等作品作为弘扬优良传统和培养演员的必要途径,所以观众能够看到一代一代年轻演员把《朝阳沟》精彩地呈现出来,他们凭借《朝阳沟》也展现了自己的风采。

  (青年一代银环)

【三】集体智慧,成就佳作

  在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吴亚明看来,纵观杨兰春的艺术创作过程可以发现,他在创作《朝阳沟》时深入曹村,和村民们坐在炕上拉家常,舞台上在继承戏曲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也才有了一群个性鲜明的舞台人物形象。

  在此之后的剧目创作和生产中,杨兰春的艺术观念始终贯穿其中。概括说来,杨兰春留给三团的精神遗产可以归纳为十六个字,那就是:深入生活,真切体验,讴歌人民,传承创新。

  杨兰春的创作实践和精神遗产一直影响着三团的剧目演出风格,剧目也深深打上了杨兰春的烙印。经过多年的历史传承,杨兰春的精神遗产在三团生根发芽并延续至今,在新时期逐渐演变为“三团精神”。

  而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顾问、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党组副书记王蕴明认为,豫剧《朝阳沟》呈现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旺盛的生命力和斑斓的色彩,将浓郁朴实的当代生活升华为戏曲美的艺术世界,同时塑造了琳琅耀目的人物形象。

  (杨华瑞饰演的第一代“银环妈”)

  “河南豫剧院三团所塑造的这众多人物形象各自拥有现实生活群体的代表性,展现着特定的社会层面,又具有各自的音貌笑貌,情感状态。《朝阳沟》里的老支书、栓宝娘、银环娘等活画出老一代农民迈入新社会的惬意心态,而银环、拴宝则描述了青年一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追求。”王蕴明说。

  谈及《朝阳沟》的成功,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季国平总结了六个方面。

  一是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和时代。《朝阳沟》这出貌似“大跃进”的剧目,是杨兰春长期生活积累的结果,特别是与他1945年在登封大冶镇曹村一带的生活经历有直接关系。二是写戏从写人物出发。“动笔写戏,就是写人,刻画出有性格、有灵魂的活生生的人。”三是写人先写唱词。以唱为主导,用唱词来表现不同人物的真实感情,这是杨兰春的写戏习惯,更是他的拿手绝活和经验之谈。四是写舞台人物要说的话。杨兰春重视剧中人物语言的创作,“讨厌那种标语口号式的语言”。五是表演要有真情实感。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在表演上需要寻求突破传统戏的旧程式,去创造表现现代人生活的新程式和新风范。第六个方面,则是“集体智慧成就传世佳作”,《朝阳沟》无疑是最优秀的代表。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