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访谈|李树建:戏内“忠孝节义”,戏外“身体力行”

来源: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0年10月22日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梁新慧

(《义薄云天》)

  20多天前,“守正创新——豫剧人李树建’忠孝节义’四部曲暨戏曲名家名段演唱会进京献礼”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苏武牧羊》《义薄云天》亮相北京,尤其是《义薄云天》更是首次与首都观众见面,衰派老生李树建挑战红生关羽,融武生勇猛威武的气派、老生稳健凝重的风度、花脸刚健的工架为一体,允文允武,文武兼备,反响强烈。有评论家认为,李树建戏内“忠孝节义”,戏外“身体力行”,为豫剧生态的构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到郑州之后的这段时间,除了日常工作,李树建将更多的时间浸淫在艺术之中。接受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采访时,李树建直言:当年我去看望病中的常香玉大师,她曾问我“豫剧还中不中了”,而我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继承常老师的遗志,促进戏剧的发展和繁荣。”

(《义薄云天》)

  【艰辛付出】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作为李树建“忠孝节义”四部曲的完结篇,《义薄云天》一亮相,即让观众眼前一亮。

  “《义薄云天》我看了两次,有两个感觉。第一,不简单。李树建今年58岁,武戏演员从40多岁以后,体力、各方面功力都开始下降,58岁还敢于挑战关公,不简单。我是唱关公的,所以这点特别有体会。第二,不容易。之所以不容易,是戏曲人在舞台上怕的就是表演时给你很多束缚,比如我们的盔是硬盔,演员最怕硬盔,李树建做到这一点,实属难得。”北方昆曲剧院演员中心主任杨帆说。

  看了《义薄云天》, 中国剧协原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王蕴明的第一印象是“李树建艺高人胆大”,非常钦佩他的敬业精神。

  北京市剧协副主席李龙吟说,在多年的努力下,在各方面的帮助下,李树建完成了豫剧“忠孝节义”四部曲,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忠孝节义”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这四部戏是豫剧发展上的里程碑,尤其是表现关公的《义薄云天》 ,非常吃功夫,李树建以近60岁的年纪每天苦练武功,终于拿下这一难演的历史角色,值得敬佩。

  豫剧表演艺术家修正宇说,李树建在58岁时演绎《义薄云天》里的关公,这种突破自己的精神,值得青年人学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遇到了多种多样的困难,在前进当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树建直面困难、解决问题的精神十分可嘉。

  事实上,为了演好关公,一年多来,李树建每天坚持练功,到处求教,请来了他在洛阳戏校的恩师谷桂红,还有河南省越调剧团的青年导演常文青给他指导,从跑圆场、耍大刀开始,一个动作一个细节,一遍遍练习,一刻都不敢懈怠。

  李树建此前从未演过武戏,面对各界的期待,李树建选择了“苦”字当头。

  为了弥补自身武戏方面的弱项,整个疫情期间,李树建天天都在练功。疫情缓解后,无论在家、在排练场还是在出差的酒店,他都在思考着关公的动作,随时随地练功,贴身的练功衣都穿坏了几件。

(《义薄云天》)

  【人物塑造】

  我笑观众笑,我哭观众哭

  谈及《义薄云天》中的关公一角,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薛若琳说,李树建演得大气。

  “刚开始给我的感觉是像关羽,演到最后我觉得就是关羽。李树建说他在演出时很紧张,但我感觉很自如,为什么?这是演员表演心理的反差。作为一个名演员,你可能有塑造人物的能力,但是你不一定有塑造人物的功力,李树建能力和功力兼而有之。”

  表演要走心,要有人物的内心体验,这是表演艺术最基本的要求。在不同的表演领域,内心体验的表现形式是有侧重的。新加坡一位老艺术家的总结是:“内心体验在电影上表现为表情,在话剧上表现为动作,在戏曲上表现为程式。

  “而李树建的豫剧表演,以程式为主,有动作又有表情,生活戏真实自如,该发力的地方则激情四射惊天动地。真可谓’曲径通幽、异峰突起’ ,最大程度地调动起观众的情绪。”北京剧协副主席李龙吟称赞。

  豫剧表演艺术家修正宇在几十年的导戏教学生涯中,要求演员和学生:演古装戏,要用演现代戏的方法,真听真看真想真做等,把程式和技巧化到人物情感中,四功五法等均是手段,最终要刻化出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角色,李树建在这方面做的很好,所有的唱念做打舞,都融入了人物中,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王绍军认为,李树建的“忠孝节义”四部曲立足地域文化,充满了浓郁的豫剧风格、中原文化风格,依托剧种,发挥特色,以戏推角、以角托戏,四部曲提升拓宽了豫剧的表演艺术,发展了这个剧种唱念做打的表现形式。

  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杨志敏认为,《义薄云天》站在时代的浪尖,力图推陈出新。在角色塑造上,衰派老生李树建挑战红生关羽,融武生勇猛威武的气派、老生稳健凝重的风度、花脸刚健的工架为一体,允文允武。

  对于大家的褒奖,李树建说:我演戏,要达到和观众同呼吸、共命运,我笑观众笑,我哭观众哭。

(《义薄云天》)

  【扎根传统】

  演“忠孝节义”,要“尽忠尽孝”

  在中国剧协秘书长崔伟看来,“忠孝节义”四部曲“打包”进京演出,展示了李树建的艺术风格,形成了中原戏剧的新面貌。

  李树建是当代艺术家中非常有时代责任感的一位演员,他生在农村、长在基层,有一种纯朴的人生理念。他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宣扬不是概念化、表面化的,而是他的人生理念和社会责任感的表达,所以在他的戏中看到的不是空的思想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在中国传统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具有现代感的“忠孝节义” 。

  “李树建扎根本土文化、扎根豫剧精神,在此基础上又有时代追求。他的戏可看性非常强,有比较浓的技巧性,同时又有艺术家独特的追求和风范。”崔伟说。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认为,李树建“忠孝节义”四部曲在北京集体亮相,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对于中国文化表达的意义。弘扬传统文化,把’忠孝节义’四部曲作为完整的创作主旨来设计,李树建可能是第一人,在中国文化建设特别是中国戏曲建设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二是对于艺术家成长的意义。今天豫剧有以李树建为代表的人物,他个人的成果代表了一个剧种在今天发展的成就。培养一个时代的领军人物不是为了某一个人,而是戏曲发展的需要,’忠孝节义’四部曲不仅仅属于李树建个人,也属于豫剧、属于这个时代。”

  而李树建说,“我在58岁这样的年龄,跨行当’折腾’自己,下定决心去演这个一般人都不敢碰的’老爷戏’,许多人都认为李树建疯了!”

  李树建说,多年来,一些专家和铁杆戏迷一直呼吁豫剧擅长的关公戏、袍带戏,认为他演好“忠孝节义”才算是一名戏曲人真正的“尽忠尽孝”。但作为一个老生演员,他是被关心和支持戏曲事业的亲人们“将军”,然后用抛砖引玉般的“自虐”精神站出来排演这部戏。希望通过这个戏,能有效带动更多豫剧传统袍带戏的回归。

(《义薄云天》)

  【守正创新】

  创新无止境,走出新路子

  “河南出了不少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陈素真、马金凤等,都卓有成就。李树建是近年出现的优秀的新一代豫剧表演艺术家,不但在河南,在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李树建在继承前人扎实、成熟的豫剧表演体系基础上,创造了李派豫剧表演艺术,受到观众喜爱。” 北京剧协副主席李龙吟说,李派表演艺术的核心就是守正创新。

  “豫剧是成熟的剧种,前人留下了成熟的表演体系,然而我认为,正是因为成熟,才留有巨大的创新空间。创新需要深厚的传统功底,需要对传统有深刻的领会。不知守正,何来创新?”

  看了李树建“忠孝节义”四部曲,大量“抖手”的表演,让李龙吟印象深刻,有“左抖手”“右抖手”“双抖手”“大抖手”“小抖手”“快抖手”“慢抖手”“上抖手”“下抖手” 。“抖手”这种中国戏曲表演形式,在李树建塑造人物时,千变万化,反映人物的情绪错综复杂,他抖动的是人物的内心,撞击着的是观众的心,实在是高超的表演艺术。

  创新是戏曲发展的必然之路。中国戏曲的“念唱做打舞”“手眼身法步” ,令西方戏剧界望洋兴叹中国戏曲必须走向世界,这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但是,现在中国戏曲在国际上的影响并不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老戏功力不够、新戏创新不够。

  “我们从李树建的表演中惊喜地看到了守正创新的新气象。守正,就是对中国传统戏曲功夫扎扎实实的继承;创新,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迎合时代和观众,让今天的观众接受、爱看。李树建走出了一条守正创新的正路。”李龙吟说。

  北方昆曲剧院原书记凌金玉说,“忠孝节义”四部曲都是在坚持守正创新理念的前提下,做到了既坚守豫剧和戏曲的传统表现,又在创作展现上运用了新的手段。 《义薄云天》是一部豫剧舞台上原创的文听有韵、武看过瘾的文武兼备的好戏。

  而李树建认为,创新无止境,他力争做到古典、现实、浪漫主义三结合,戏里有影视、戏里有舞蹈,只要观众接受就值得探索,他想走出一条创新的路子。

(《义薄云天》)

  【戏曲生态】

  继大师遗志,促戏剧发展

  通过“忠孝节义”四部曲,《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从中看到了戏曲生态的构建。

  “有核心的艺术家,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具有战斗力、凝聚力、影响力的团队,包括创作团队、传播团队。尤其是传播团队,是中国豫剧一个独特的存在。”康伟说,同样,在学术上的构建,包括对全国整个豫剧剧种和稀有剧种的引领与推动,“忠孝节义”四部曲铸就了当下豫剧绿水青山似的戏曲生态,对于其他剧种的探索、发展、创新具有借鉴意义。

  “李树建出色完成了’忠孝节义’四部曲,这是大满贯。”中国剧协原分党组书记、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季国平说,从2004年《程婴救孤》一鸣惊人的登台亮相,到如今《义薄云天》的圆满完成,这些成果得益于主要演员、主创团队,包括河南领导坚强的毅力和创新发展的精神。对于历史剧的创作,尤其是经典历史题材的当代创新改编,以李树建为代表的豫剧人作出了突出贡献。

  而在河南省文联副主席陈涌泉看来,《义薄云天》推动了豫剧的现代化,在根植传统、充分遵循豫剧发展规律基础上的现代化。同时,推动豫剧的国际化,在国家多元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发出中国声音。

  自从《义薄云天》搬上舞台,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周保全就分外激动。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的50多位学生和十几位教师参与到《义薄云天》的演出,促进了戏曲教学的整体提升,是件固本培根的事,对我们学院的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我们最初的思路,就是培养青年演员和专业院校学生,用传帮带的形式打造一部能永远留在豫剧舞台上的传统剧目。” 李树建透露,剧组还专门准备了关公的B角演员,他们有信心在合适的时机为大家呈现一台青春版的《义薄云天》,展现中国豫剧的后继有人和青春魅力。

  李树建回忆,2003他去医院看望常香玉老师,常香玉问他:树建,豫剧还中不中了? 而在当年12月,他和常香玉大师到北京奥运建设工地上慰问演出,她又一次问到了这个问题。

  “我回答常老师,我相信豫剧一定中。我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继承常老师的遗志,促进戏剧的发展和繁荣。”

  【文化自信】

  用豫剧名片,讲黄河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李树建的“忠孝节义”四部曲,受到了首都各界的广泛关注,一票难求。

  “作为河南豫剧界的一名老兵,今年58岁的李树建演了45年的戏,在艺术上知难而进,怀着对文化的敬畏之心,持中守正,固本求新,历经艰辛付出,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李霞说,“忠孝节义”四部曲用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精神,彰显了文化自信,用豫剧这张文化名片传播了河南人用心讲好黄河故事的爱国情怀。

(《清风亭上》)

(《程婴救孤》)

(《苏武牧羊》)

  评论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认为,进入新时代后,李树建思想上与时俱进,以可贵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敏锐地感受到了豫剧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理应承担起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他与著名编剧陈涌泉精心改编创作了以颂“忠”为旨的《程婴救孤》 ,成功塑造了豫剧舞台上的“忠魂”形象程婴。之后,他又一发而不可止地扣紧“孝、节、义”主旨,精心改编创作了《清风亭上》、《苏武牧羊》、《义薄云天》 ,成功地在豫剧舞台上塑造了倡“孝”的张元秀、歌“节”的苏武、赞“义”的关羽形象。这种以近20年不懈努力终成四部曲,完整地以豫剧审美形式艺术诠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涵“忠孝节义”的实践,正是源于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杨志敏说,《义薄云天》作为豫剧领军人物李树建“中华美德四部曲”的收官之作,与《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苏武牧羊》构成了“忠孝节义”的完整体系,戏内“忠孝节义”,戏外“身体力行”。《义薄云天》剧目不仅仅是个体编剧、演员的选择,也是豫剧坚守传统文化的责任使然,更是中原儿女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李树建谦虚地说,作为一名从艺45年的豫剧老兵,他有责任和义务与河南省豫剧二团一起演好这部发生在黄河岸边的关公大戏,在舞台上讲好黄河故事,来回报关心关爱他们的“衣食父母”。

(《义薄云天》)

  【敢为人先】

  身为领军人,敢为天下先

  近年来,在豫剧领军人李树建的统领推动下,通过中国豫剧节、全国豫剧院团长工作会、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以及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开展的多个公益活动,让豫剧在全国戏曲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王绍军夸赞,在李树建身上,有一种“滚石上山敢为人先”的“亮剑”精神,这是李树建带给豫剧乃至中国戏曲的一笔财富。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葵说,今天讲“豫剧人李树建” ,这个称呼表明了李树建是以弘扬豫剧为己任的。从这些年的接触和河南一些戏曲活动中可以看到,河南有很多人像李树建一样,具有担当精神,以弘扬豫剧、弘扬戏曲为己任。这中间要克服很多困难,不断挑战自我,这种精神非常可贵。这让他想起了马金凤先生唱的“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 ,有这种担当精神,我们的事业才能成功。

  查明哲是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副院长,看过“忠孝节义”四部曲之后,他的脑子里就出现了一个题目:《树建当代中国戏曲的新天地》。

  “李树建撑起了豫剧的一片天空,河南是戏曲大省,这片豫剧的天空也是中国戏曲的一片天空。看这几场戏时,一个深深的体会是戏曲对观众灵魂升华的作用。”查明哲说,在“忠孝节义”主题的引领下,聚焦“忠孝节义”的人格滋养,聚焦对普遍人性的尊重和提升,聚焦在每一个独特心灵的探索,也聚焦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意义的寻觅和实践。

  “一个剧种、一个剧团、一个地方,就是要有像李树建这样的领军人。有了他,他就会领出一条新路径、闯出一片新天地。”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对李树建给予褒奖。而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则感慨,李树建的“忠孝节义”四部曲呈现了专业状态,看到了河南的整体水平,可以说,李树建引领着百姓看豫剧。

  无数褒奖和“敢为人先”背后,则是李树建的无悔付出。

  李树建说,过去他只演文戏不演武戏,是个“刀枪不入”的人,而这次,虽未焚身,但“碎骨”了。

  猛犸编辑:周莉|原创声明|本文系独家原创,未经猛犸新闻书面正式授权,谢绝任何媒体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支持原创,欢迎朋友圈转发。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