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父亲原型寻子13年未果,举家四口坚守儿子被拐城市

来源: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0年10月29日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赵丹 受访者供图 
(电影《亲爱的》截图)
每年10月9日晚上七八点,电影《亲爱的》韩德忠原型(张译饰演)孙海洋就会忍不住打寒战。因为13年前的这个时间点,他4岁大的儿子孙卓被拐至今未果。

电影改编于真实故事,但现实往往比电影更加残酷,孩子被拐背后是父母无尽的泪水和摇摇欲坠的家庭。
起初,孙海洋和妻子互相指责伤害,彼此都曾想过一走了之,吵到激烈处掂刀。但,他们最终挺过来试着和解,在孙卓被拐多年后生下小儿子孙辉,“辉”谐音“回”,祈愿孙卓归来。
13年了,孙海洋还走在寻子路上,除了新疆、西藏和黑龙江,其他省份都去过。电话始终不变,坚守在儿子被拐的城市深圳,并在网上公开湖北老家详细住址。
他甚至已经不再恨那个用玩具车拐走儿子的男人。
他在等,亲爱的小孩。
寻子13年未果,坚守儿子被拐城市
陈设简单的出租屋,书架塞的满满当当,阳台上堆着成摞的寻人启事,屋内一角孩子的学习桌透着温馨。
这是孙海洋深圳居住的地方。
在深圳多年,他们多次搬家,如今搬到了龙华居住,房子离深圳北站几公里,窗外就是地铁 4 号线。
阳台上,晒着几件孤零零的衣服,随着风势飘来飘去。地铁从早到晚每隔几分钟一班,每当地铁驶过,整个阳台被震得嗡嗡作响,确实如他所说“我住的地方很吵”。

深秋十月的尾声,孙海洋又去了当初儿子孙卓被拐的包子铺——深圳南山区白石洲下白石四坊 28 号。
白石洲由白石洲、上白石、下白石、塘头、新塘五个自然村组成,出租屋众多,住房相对便宜,很多从外地来深圳的人都有过一段或长或短的在白石洲生活的记忆。

当年,孙海洋在白石洲沙河街租下铺面,和妻子起早贪黑卖包子,如今这里已拆迁改造,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包子铺和幼儿园都不见了踪影。他赶紧抓拍几张照片,试图封存最后一段记忆。
2007年,孙海洋4岁大的儿子孙卓就在此处自己开的包子铺附近被拐,他多方寻找未果,把原本生意红火的店铺门头改成“悬赏二十万寻儿店”,引起广泛关注。2014年上映的电影《亲爱的》,演员张译饰演的韩德忠就是以他为原型。
孙海洋跟导演陈可辛提了一个要求,把他的电话号码打在片尾,陈导应允,还把孙卓的照片也放上了。
电影上映后,引起大家对拐卖儿童现象的热议,导演和一众演员为孙海洋等被拐家长群体呼吁发声。
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孙海洋的遭遇,以他为核心,诸多被拐孩子的家长抱团取暖,成立“寻子联盟”。
如今13年过去了,电影《亲爱的》上映已6年,有些人找到了孩子,而孙海洋等很多家长还在等待。
时间可不管谁痛不痛苦幸不幸福,照样往前跑,推动着人们的生活不断前行。
今年,孙海洋的大女儿孙悦已大学毕业,小儿子孙辉即将上小学三年级。二儿子孙卓也已经17岁了,如果不是4岁时被拐走,应该在上高中。
在孙海洋的记忆里,孙卓始终是那个胖乎乎、笑眼弯弯的娃娃。他一直没有放弃寻找。
今年春节,孙海洋回老家探望父母,疫情形势好转后,又返回深圳。“不管这里是什么样,我还是一定要来到这个城市继续追寻我的梦想,寻找儿子孙卓。相信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一定能知道他的下落。”
一家四口在陌生城市生活总要吃喝,原来的包子铺原址拆迁,孙海洋又盘下来一个包子铺,雇了个师傅看店,爱人身体不大好,平时负责照看孩子,他则做起了二房东,宝安、西乡、石岩、西丽、大康村……他在深圳几十个城中村都租过楼,最大的那栋是在横岗,一栋楼整整住了五百户。
日子表面上看似静水流深,实则暗潮涌动。孙海洋的内心深处,始终放不下孙卓,仿佛心里有块地方是空的。

以前,他就习惯性去孙卓丢失的包子铺去转悠。一个人,有时是在深夜,在原址和周边转转,碰到有人问干什么,他答找孩子。对方的眼神显示正在揣测他神经不正常,他很想分辨,自己不是神经病,真的是孩子丢了,但是什么话也没有说。
一晃十多年过去,其实包子铺原址也看不出什么了。他还是经常去那里走一走。
他把这种无法排解的忧伤化成文字:天已经黑透了,但在路灯和商店灯光的照射下,城市很繁华,什么都看得很清晰,可是人心无法轻易看清。
即使包子铺周边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这里对他来说永生难忘,有和儿子孙卓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也有难以磨灭的痛苦记忆。在这里待一会,心情会平静一些,晚上也能睡得好一些。
这些年,孙海洋曾数百次往返包子铺原址,起先他是在寻找蛛丝马迹,后来更多地是希望孙卓自己找回来了。“我能在这里碰到他。不要以为这是幻想,这也是很有可能的。”他这样告诉自己。
(孙海洋和妻子与女儿孙悦、儿子孙卓仅有的合影照 )
异乡努力打拼养家,努力把孩子带到大城市生活
孙海洋的儿子孙卓被拐时4岁。
他打小生下来,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是个不折不扣的留守儿童。孙海洋刚把孙卓带到深圳生活没多久,被拐走了。仔细算来,他和儿子孙卓相处的时光总共两三个月,不足百天。他好难过啊,没有多多陪伴孩子。
孙卓被拐后,孙海洋的母亲非常伤心,一开始不断埋怨他,为什么非要把孩子从老家带到深圳,在老家不是好好的吗?也许孩子在老家就不会被拐走。
一个人做什么决定往往取决于自身的格局和视野,也取决于环境。坚持把孩子带到深圳和自己生活,其实和孙海洋的成长经历有关。
他老家湖北,家里兄弟姊妹四个,他排行老四。从小家里穷,他小学读完就辍学在家,种了几年地,十几岁到县城一家餐馆打工。文化不深,唯有一腔使不完的力气,是个干杂活的好手。老板赏识他,当年一个月给他40元。
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人只要勤快,就能做成事。后来,他从县城去武汉打工。看到人家做包子生意很好,就跟着学做包子,凭借在县城餐馆打工的经验,加上努力,很快摸清了门里门外。
19岁那年,孙海洋在武汉租下小门面卖包子。母亲也从老家跟着他来到武汉,母子俩勤勤恳恳,左邻右舍很愿意帮衬生意,很快风生水起。
就这样,孙海洋凭借卖包子积累了人生第一笔财富。
这个能干的小伙子引起了隔壁餐馆一位姑娘的注意。 她叫彭四英,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年看到孙海洋一件衣服白天穿晚上洗,干净整洁,觉得他会过日子,人又勤快。而孙海洋呢,也觉得这姑娘漂亮,又是老乡,经常来店里帮忙卖包子,俩人就在一起了。
1997年,孙海洋24岁,彭四英23岁,两人结婚。婚后仍然是卖包子为生,俩人感情很好。孙海洋说去哪,彭四英就去哪,有了女儿孙悦以后,后来有了儿子孙卓,那年孙海洋30岁。
添了两个孩子,意味着养家的责任和生活压力更大,孙海洋忙着挣钱的同时,也琢磨着如何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他想让孩子们离开家乡县城,到大城市里去生活。
为什么?他想到自己的经历。当年从家门口的小县城到湖北最大的城市武汉打工,之后又走南闯北,他觉得自己的胆子变大了,不再是小时候那个不敢见人,见人也不敢说话,甚至去商店买东西都不敢的孩子。他认为这是在大城市开阔眼界锻炼出来的,所以不想让孩子窝在农村,走自己的老路。
孙海洋最终选择把孩子们带到广东深圳。那是2007年,他们结婚第十年。虽然待过武汉、湖南、上海、北京,但是觉得深圳好。“冬天也不冷,我就觉得这个地方适合孩子待,来了在这里上学,我还卖包子,就设想了很多美好的东西。”
2007年,在传说中每个外地人都要住上一段的地方——深圳白石洲下白石四坊 28 号,孙海洋租下铺子卖包子。出租屋就离包子铺几米远。他把孩子孙卓从老家接到身边,送到隔壁沙河幼儿园。
他至今记得很清楚,2007年10月1日国庆节租下铺子,3日开业,包子铺刚开业特别忙碌,夫妻二人每天从早忙到晚。虽然辛苦,但是听到隔壁幼儿园孩子的欢笑声。他就觉得很开心,很有动力,“当时身体好,生意也好,孩子也很好,就觉得这种日子很幸福。”
但是,这种幸福感非常短暂,很快就被打破了。
(孙海洋把包子铺改成悬赏二十万寻子店)
回顾儿子被拐始末,监控记录关键线索
那天是2007年10月9日。
孙海洋记得,当天儿子孙卓放学后,幼儿园老师把孩子给送到包子铺。当时,彭四英在店里忙活,孙海洋把孙卓领到家,照顾儿子吃饭、做作业。因为包子铺刚开业非常忙碌,几天没怎么睡觉,孙海洋打起了瞌睡。迷迷糊糊中,他听到孙卓说要出去玩,回了句“你不要出去了,天黑了”,想着包子铺就在旁边,然后睡着了。
这是孙海洋跟儿子孙卓说的最后一句话。
晚上七八点,妻子彭四英跑过来把他摇醒,称儿子孙卓不见了。俩人着急忙慌出门打听,隔壁有个修皮鞋的师傅告诉他们说,你家亲戚带孩子去别的地方了。孙海洋顿时急了,老家没有亲戚来啊,赶紧打110报警。
关于13年前求助警方的这段经历,孙海洋的叙述透着耿耿于怀,促使他很快决定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寻找孩子。
一个在陌生城市卖包子的打工者丢了孩子,除了报警,贴寻人启事是能想得到的方法。寻人启事贴出去,没有人打电话,他急坏了。
事发第二天,孙海洋的母亲等亲人闻讯从老家来到了深圳。亲人建议寻人启事“悬赏”五万。孙海洋照做了,没想到贴出去同样也没接到电话,后来增至十万、二十万。“当时像疯子一样到处去贴寻人启事,现在想起来当时的情境,依然很痛苦。”孙海洋回忆。
他和妻子不断吵架,俩人互相埋怨彼此没有看好孩子,一个说当时在看店,一个说困了瞌睡,吵的急赤白脸,有时甚至掂刀。
(监控里这个男子拐走了孙卓)
孙卓被拐第6天,孙海洋发现事发地不远处的超市有监控,就找过去。老板天天见到他贴寻人启事,非常乐意帮忙查找,没想到还真的找到了线索。这段监控视频,孙海洋至今保存着,怕丢了,放到三个U盘里。
视频显示,2007年10月9日19点31分,孙卓在包子铺附近花坛独自玩要,一个身穿白衬衣黑长裤,手提皮包的中年男子靠近他,不慌不忙把一个玩具车放在井盖上,引起孙卓注意后,男子哄骗他到超市门口又买了吃的,之后二人消失在监控里。
这段视频,孙海洋看了无数遍,甚至记住那个男子脸上似乎还带着微笑,神情淡定,不远不近的一直盯着自己的儿子孙卓。但是,他是谁,把孙卓带去了哪里,至今是个谜。
直到今天,每年10月9日晚上七八点,孙海洋就直打寒战,甚至无意中看到这几个数字,都会激起他的痛苦记忆。“这个日子给我留下了打寒战的后遗症,这几个数字不管出现在哪里,都会触碰到我的敏感神经。”
不仅孙海洋,一家人每到孙卓丢失的日子,就会闷闷不乐。那种痛苦是埋在心底深处的,彼此都清清楚楚,又小心翼翼不敢说出来,各做各的事,各想各的心事。
令人悲伤的是,这样的感觉,可能一直都会存在。
(孙海洋和其他寻子家庭一起寻子,吃住行都是节约第一)
寻子艰辛一言难尽,家长们抱团取暖
孙海洋就此走上漫长的寻子道路。
他至今回忆起最初那段日子仍觉得无尽痛苦,狼狈不堪。用他的话说,自己就是个打工者,没有所谓的资源,也没有人脉,有的是一定要找到孩子的执念。“我想自己破自己的案子,我想找到孩子,一定要找到。”
包子铺三天两头关门,生意一落千丈也顾不得了。孙海洋开始成天往外跑,到处贴寻人启事,贴满大街小巷的线杆,被人撕了,下次来了还贴。哪里有线索,背个包就去了,不管多远。被人在异乡误会摁倒,睡大马路,啃馒头……寻子路上的艰辛一言难尽,但是都认了,忍了,熬过来了。
他琢磨着求助媒体。后来,媒体介入报道后,孙海洋寻子的故事引起广泛关注,接到的线索不仅多了,还认识了很多相同遭遇的家长。

大家天南海北,但共同经历很容易产生共鸣和共情,于是成立“寻子联盟”,一起想法设法寻找孩子,互相鼓励,抱团取暖。很多家长还会向孙海洋倾诉、求助,能做到的,他总是不遗余力帮忙。
让大家最欣慰的莫过于找到孩子。
孙海洋的老乡彭高峰的儿子乐乐丢了。大概是2008年,两人经常一起到外面寻找孩子,后来根据志愿者的线索,彭高峰在江苏邳州找到了被拐卖的儿子乐乐。
父子相认现场,孙海洋也在。电影《亲爱的》片尾播出了资料视频显示,彭高峰指着孙海洋对儿子乐乐说,这也是你的爸爸。视频里,孙海洋泪流满面。他为彭高峰由衷高兴,也为没有儿子孙卓的下落而感到难过。
公众熟悉的另一位寻子家长申军良,艰辛寻子多年后找到了被拐孩子申聪。当年,孙海洋和申军良也曾多次结伴寻找孩子,两人无意中提到俩孩子的生日,意外发现居然是同年同月同日生。

在这个庞大的寻子群体中,找到孩子的是少数,更多的家长还深陷在失去孩子的痛苦中。
孙海洋记得,广东湛江的陈升宽至今没有找到孩子,因两腿残疾,寻找过程中只能全程手脚并用在街上爬。还有一位被拐孩子的家长突然患病,离开人世时也没有孩子的下落……
直到今天,孙海洋还在感慨,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他想不到沉浸在孩子被拐痛苦当中的父母那么多。
他还发现一个现象,被拐孩子的家长大部分是务工群体,远离家乡到城市打工,居住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如城中村,“可能一个疏忽,孩子不见了。”成了一生的痛。
这种痛,孙海洋深有体会。
夫妻曾吵到掂刀,痛到深处尝试放下
孩子被拐对每个家庭的创伤都是毁灭性的,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孩子的父母,夫妻二人的人生就此发生巨变。因为彼此都无法面对,有的家庭甚至因此解体,彼此的亲人也会受到伤害和影响。
儿子孙卓被拐后,孙海洋的妻子彭四英身体变得很差,尤其是精神状态不稳定。“最初我们俩几乎每天都要吵架。”孙海洋回忆,忙着找孩子,包子铺也顾不上了,收入也断了,关键是累到不行还找不到孩子的下落,回到家两人就会互相埋怨吵架,都觉得是对方的错。有时吵到掂刀。
有次激烈争吵过后,妻子彭四英给孙海洋写了封长信,从两人在武汉相识写起,写了十多页。
家,不再温馨。
有年去宁夏找孩子,抱了很大希望,最终确认不是孙卓,孙海洋失望难过到了极致,痛哭了一场,萌生了一走了之的念头。“当时就想永远不回深圳了,想和家里所有人断掉关系,包括妻子。因为太痛苦了。”孙海洋回忆,每次外出找孩子回到家,妻子和父母知道没有找到,但是还是渴望奇迹发生,都会用那种“可怜巴巴又充满希望的眼神”盯着他,他一想到这个画面就觉得痛哭,所以不想回家面对。
后来,他在宁夏待了几天,还是回去了,“妻子和父母太可怜了,我不能自私到丢下他们不管。”
孙卓小时候跟着奶奶生活,和奶奶的感情很深。当年前一天夜里接到消息,孩子奶奶第二天就从老家赶到了深圳。
70多岁高龄的老人,埋怨之余,开始独自出去找孙子。所谓寻找,更像是游荡。她经常出去坐到深圳街头,盯着来来往往的小孩子看。
孙海洋忙着找孩子,也顾不上理会母亲。有一次母亲消失几天,孙海洋突然接到广西相关部门的电话,叫他去接人。原来母亲在电视上看到广西人贩子的新闻,认定那里有线索,悄悄去了。一个从乡下出来的老人,在外地人生地不熟,吃住行受尽了苦头。
“我妈没有什么文化,她一走,我要找她,又要找孩子孙卓,那段时间过的真是太痛苦了!”孙海洋至今提起来都直叹气。
妻子、母亲的痛楚,让孙海洋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家里可能会出人命,尤其是问题不出在妻子那里,不能再和妻子吵架,他开始学会安慰妻子,安抚母亲。他也不再急躁,开始变得温和,说话不紧不慢,性格仿佛被磨平了。
痛苦逼得人尝试治愈,无奈学会向现实妥协,放下恩怨和彼此和解,和生活和解,也是和自己和解。
希望开始降临。
(电影《亲爱的》末尾打上了孙海洋电话。)
成为电影《亲爱的》父亲原型,手机和孩子照片用在片尾
对于孙海洋来说,第一个希望来自于一部电影。
2014年,陈可辛导演的电影《亲爱的》上映,主要讲述以黄渤饰演的田文军为主与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去寻孩子,以及与养育被拐孩子的农村妇女李红琴如何为夺取孩子做抗争的故事。
这部催泪大片紧扣拐卖儿童题材,不仅揭示了拐卖儿童现象带给被拐家庭的痛苦,也展现了被拐儿童回归原生家庭融入家庭的困难,以及对买家情感上的影响。片子上映后引发强烈反响。
许多人知道,电影部分故事取材于孙海洋,其中张译饰演的韩德忠就是以孙海洋为原型。
孙海洋记得,2012年,陈可辛导演约他和一些寻子家长过去聊一下,很少看电影的他,当时根本不知道陈可辛是导演。见面以后,他就认真讲自己的故事,怎么丢的孩子,怎么找的,怎么想的。“导演听了以后很触动,说我们的经历是编不出来的。”
张译后来也感慨,“和孙海洋见面,本来有很多问题想当面去问他,但真正见到他和他太太时竟什么都问不出来,特别想哭。”

电影上映前,陈可辛导演问大家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困难,他们会帮忙解决。作为故事原型的孙海洋提了他唯一的一个要求,要将自己的电话号码打在片尾。
导演陈可辛提醒他,说这样可能会被很多电话恶意骚扰。
孙海洋答:“没事,就怕有一天,连骗子都不愿意来骗我了”。这句话,被用到了电影中。
陈可辛导演后来真的满足了他的愿望,把他的手机号码还有孩子的照片放到片尾,希望更多的人告诉他孩子的消息。
2014年电影上映后,剧组在宣发时不忘为孙海洋等被拐孩子家长这个群体呼吁发声。

黄渤特意发微博:《亲爱的》中张译饰演的原型人物名叫孙海洋,如电影中一般,他苦苦寻子七年,却至今仍未找到孩子。我们希望他的故事让更多的人知道、看到,帮他找到如今已经11岁的儿子。

赵薇也专门转发孙海洋的寻子微博。
电影上映后,孙海洋接到非常多非常多的电话,接到很多很多线索,也认识了更多相同遭遇的家长。
“这部电影最重要的是引起大家关注失踪儿童,关注失踪儿童的父母这个群体。希望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以后不要再有拐卖儿童,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孙海洋至今很感激《亲爱的》剧组。
手机成被拐家长倾诉热线,听陌生人哭泣5分钟是常事
13年了,孙海洋的寻子电话始终不变,24小时开通,他一直在等待孙卓的消息。陌生来电五花八门,有好有坏。
一开始,最高峰时他每天能接到三四十个诈骗电话。有假扮警察的,有模仿孙卓声音的,有上来直接说不知道孙卓在哪里,就是为了要钱的,有假装人贩子压低声音抱怨的……
这些电话令人心惊。让孙海洋最反感最难过的是,骗子没有收到钱,说孩子死了,不要找了。
但是孙海洋不放过每个电话,他想,有人打电话说明有人在关注,万一知道孙卓的下落呢?万一找到关键线索呢?即使知道对方有可能是骗子,他也会认真回应,“你只要告诉我孩子的消息,钱可以给你。”
有好多次,骗子似乎都被孙海洋感动了,说你别问了,我就是打着玩的。
这些年,他接到的这种诈骗电话越来越少,反而多了很多寻子家长的来电。很多被拐儿童家长视他为知己好友,有的走投无路向他求助,有的则只是痛哭一场倾诉发泄。他理解这种感受,直到今天仍然会耐心倾听,给对方一些安慰。
前些日子,孙海洋刚进停车场,一个陌生来电,对方可能没想到他的电话能打通,简单问了一句后便开始嚎啕大哭。当时,停车场几个保安盯着他,不知道这人怎么回事,他把免提尽量开到只有自己一个人能听的音量,把车停稳,玻璃升起来,静静等待对方哭完缓和下来……
足足5分钟过后,电话那段的陌生男子情绪缓和下来,一再感谢孙海洋,并问有没有打扰到他,希望哪天能见一面。
“这要是在十几年前,忽然接到陌生人这种来电会让我很惊恐。现在这些来电早已不稀奇,不用开口,我也能知道对方是为什么哭,知道对方想说什么。”孙海洋说,“这种简单的言语交流,不是一家人胜是一家人的情感,很多人是不能理解的。”
愧疚丢子伤痛影响大女儿,寻子多年未果再要小儿子
日子如水一样淌,冲刷了过往。但是,孙海洋内心最深处放着孙卓,仍在期盼奇迹发生,他祈愿听到儿子的消息。
在深圳辗转搬家,他始终视一个破旧的箱子如珍宝,那里装着孙卓的所有东西。有小衣服,有病例卡,有从老家带来的毛毯……
寻子多年未果,家中父母逐渐年迈。2012年,孙海洋与妻子决定重新要一个孩子,第二个儿子孙辉就是这么来的。“辉”谐音“回”,他还是祈愿大儿子孙卓能早日回来。
孙辉的到来,给这个陷入痛苦多年的家庭带来希望。但是,家人相聚时,看到可爱的幼儿,有时孙海洋和妻子偶尔会把他错喊成孙卓,一下子,气氛变得微妙起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孙辉一天天长大,孙海洋和妻子达成一致默契,不在孙辉面前说孙卓的事,因为不想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经历过这么痛苦的事。可是孙辉很聪明,有次,他突然对孙海洋说,他知道他有个哥哥叫孙卓,失踪了。孙海洋无比诧异,继而想到孙辉也许看到了家里的寻人启事,抑或是听到自己和媒体记者的对话。

(孙海洋的小儿子孙辉给家庭带来希望)
如今,孙辉已经上小学,作业比较多,周末还要上补习班,家里添置了简单的儿童学习桌椅,墙壁上满是孙辉写下的歪歪扭扭的字。
让孙海洋感到欣慰的还有大女儿孙悦。
最初,孙海洋一直对外说孙卓是独生子,对公众隐瞒女儿孙悦的存在,既是担心别人不重视寻找儿子孙卓,也是想保护女儿的隐私。
孙悦关于深圳的记忆,从2008年开始,那年她十岁,弟弟孙卓被拐一年后。
她被带到深圳上学,目睹了父母不停吵架,她当时还不明白拐卖意味着什么,以为弟弟很快就会回来。谁知直到2014年,她也没等来弟弟。
电影《亲爱的》上映那年,孙悦16岁,她跑去看电影,从开场哭到结束。打小父母不在身边,十岁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重新缔结亲密关系,目睹父母经常吵架,一个弟弟被拐,又一个弟弟出生,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孙悦细腻敏感,她爱写日记,上大学有能力了不断外出看世界,甚至到国外。
如今,孙悦大学毕业了,即将开启新的人生阶段。
孙海洋不再对外隐瞒她的存在。“她已经大学毕业了,相信她能面对很多问题了,也要学会面对。公开不公开,我也没那么多担心了。”
提到女儿孙悦,孙海洋坦言有愧疚,觉得女儿的成长是在一个没有欢笑的家庭长大,经历了太多不愉快的。“让她很胆小,变的不是那么外向,不是一个很开心长大的孩子。儿子孙卓失踪后,我和她说话玩耍变的很少很少,才导致的这些问题。”
意识到这些问题,孙海洋开始尝试弥补和女儿间的裂缝,也许会尽自己的一生。“我们家不重男轻女,我会把最好的给女儿。”
大女儿孙悦,小儿子孙辉,如今都在按部就班的走着自己的人生路,要是二儿子孙卓也在家里,一家五口人快快乐乐,该多好啊。
“如果当年孙卓没被拐走,他可能已经上高中了,我很开心,会等着他上大学、结婚。我可能会接着开包子铺。”孙海洋叹道。
但是人生无法重来,一切没有假如。
电话13年不变公布住址,他始终在等亲爱的小孩
抛却电影原型带来的知名度,孙海洋只是一个普通父亲,一个失去骨肉音讯13年,未来坚持寻找下去的父亲。
哪怕是知道儿子平安的消息就好。
13年了,他不仅手机号码保持不变,还在网上公开湖北老家地址,详细到某村某队。
“告诉大家,我出生在……虽然从小就走出来了,但那里的人们还是熟悉我的,提供孙卓的信息,知道下落就好,必会重谢!”他诚挚写道。
以往,每每看到妻子彭四英因家庭变故身体变差,差到从一楼爬不到六楼,陡然会起了愤怒。如今,他甚至已经不再怨恨那个用玩具车拐走儿子的中年男人。说不恨,实际上这句话透着无奈。
当年儿子被那个中年男子诱骗后消失在监控里,这些年仿佛人间蒸发一样,孙海洋想不通一个人被监控清晰记录下样貌,怎么就是找不到,可残酷的事实告诉他就是没找到。
“最开始的时候对这个人相当仇恨,因为他,导致我们家一切都改变了。”孙海洋后来思索,觉得这不仅是一个人的问题,“拐卖是社会问题。”所以,他真的放下了仇恨。“拐卖孙卓的人也好,买家也好,只要告诉我孩子的下落,让我知道孩子是平安的,不要伤害他,我就谢谢他,我给他磕头下跪。”
无法知道孙卓的下落,孙海洋把思念融于文字里。
2020年孙卓17岁生日那天,他写道:
在我们湖北监利老家,出生日期当地的风俗都习惯用阴历。你出生于2003年腊月初七,也就是2020年元旦是你的生日。你看到这条微博喊几个自己的小伙伴庆祝一下生日。
你已经长成大孩子了,17岁了,自己的衣服裤子都自己洗,多学会独立,自己照顾好自己!爸祝你健康快乐……
还有一段关于孙卓的话,孙海洋几乎倒背如流,想说给全天下人听:
小儿孙卓,头发浓密,耳朵偏大,于2007年10月9日在广东深圳南山区白石洲沙河中心幼儿园门前被拐,时年4岁。有线索者联系我,让我知道孩子平安就好。电话:15920054088。
(孙海洋和申军良寻子途中合影)
记者手记:他们应该一直被“看见”
我的微信好友中,有孙海洋和申军良。
他们是芸芸众生中最普通不过的父亲,也是寻子路上报团取暖的伙伴。因为寻找被拐孩子,机缘巧合走进大众视野。不同的是,申军良找到了被拐儿子申聪,孙海洋至今没有找到儿子孙卓。
大约两年前,我通过寻人启事添加了他们俩的微信,又关注了他们的微博。
他们更新的频率不高,尤其是申军良,更新多半是谈论孩子。令我惊讶的是,他们都对外自称文化不高,文字却都非常精准又细腻动人,我想应该是因为真情流露的缘故吧。
对于这样饱尝痛苦的两个人,同理心使然,我不敢轻易打扰,默默关注了很久。即使写了报道,也是泛泛的。但是这两个人物,始终放不下。
今年夏天,得知申军良被拐儿子回归家庭百天,我赶赴山东济南走进他和他的家庭,想通过观察一个被拐孩子回家和父母间微妙的情感,来展现拐卖对于家庭的伤害。
而对于孙海洋,也多次想过到广东深圳与他面对面,想写一写他的故事,他的人生悲欢,警示更多的家庭。最终在十月的尾声,通过电话和微信多次交流,完成了对孙海洋的采访。
有些问题,也许他已经无数次跟无数人说过,但是仍然没有丝毫不耐烦,像是第一次听到这个问题一样,非常认真细致地回答。
孙海洋和申军良故事,是众多被拐受害家庭的典型,个体可以窥见群像。
为了给孩子营造更好的条件,他们离开农村到城市,即使在城市遇到悲痛,仍然决定坚守,重建生活。
尤其是孙海洋。他从农村走到深圳的城中村,孩子在在城中村被拐,如今原址已经变成高楼大厦,现在他变成了城中村的二房东,为无数个初到城市的人提供落脚的地方。
他会借机会告诉那些带孩子的父母,一定要看好孩子。

完成对孙海洋和申军良的采访,我终于理解了自己想采访他们俩的执念,很简单,在谴责人贩子呼吁天下无拐之余,在号召父母看好孩子之余,希望观者能多一点思考,为什么还有很多个“孙海洋”、“申军良”,是什么造成了这个现象,又如何推动解决,让悲剧少一点。
毋庸置疑,孩子被拐对于每个家庭都是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如果仅仅说被拐家庭如何如何悲痛,归结于人生无常,命运多舛,是不是规避了对社会责任的追问?
采访中,我问孙海洋,为什么说不再恨当年拐走孙卓的那个男子。他答这是无奈的选择,也是寻子多年路上思索出来的,“拐卖是社会问题。”
他接连发问:一些被拐孩子为什么能上户口?所有人都不知道孩子的来历么?为何选择不说……
他意识到,拐卖儿童不仅仅反映了人性丑陋的一面,也有社会其他问题。“不单单是人贩子的问题,因为没有买就没有卖,不仅严惩人贩子,也要从源头打击,望能排查买方来历不明儿童。”
在完成这篇稿子时,我查到一些信息,自2009年起,公安部建立打拐DNA库,采集失踪孩子家长的DNA,并规定来历不明儿童上户口时须将DNA入库。2016年,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上线运行。
我还翻阅到《李静芝与被拐32年儿子团圆》等几则令人振奋的报道,其中有这么一句话:这是警方利用高科技和信息技术攻克打拐的又一“力作”。
希望这样的好消息越来越多,希望打拐力度加大,更多的孩子和父母重逢,全民打拐,愿天下无拐!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猛犸新闻】创作,在猛犸新闻和今日头条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