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0年前陆浑戎王级大墓“现身”洛阳,民族融合再添考古实锤

来源: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0年11月30日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郭帅 陈琳/文图

  近日,一座春秋时期西北戎人的王级大墓在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的徐阳墓地被发掘出来。墓葬内出土随葬品的特征及习俗与春秋时期中国西北地区戎人的文化面貌、埋葬习俗相同,与周边乃至中原地区同时期文化面貌差别较大,因此考古工作人员推测这是一座距今2600多年的陆浑戎王级大墓。

  中原地区为什么会有陆浑戎这样少数民族居住?此墓葬发掘又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为此,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采访了徐阳墓地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吴业恒。

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墓葬习俗有何不同?出土墓葬区分年代与民族

  “今天才将这座大墓清理到墓底,目前已经出土了编钟、编磬、铜箭头、一层贝壳做的钱币,还有青铜及骨制的车马器等众多陪葬品。最特别的是总共有6具遗骸,推测其中一具可能是墓主人,另外5具是殉葬的人。”吴业恒告诉记者,墓葬周围还分布有陪葬车马坑,车马坑陪葬一般是高等级贵族墓葬,结合出土的编钟、编磬等青铜礼器来看,这座墓葬应该是一座春秋时期的陆浑戎王级大墓。

  据了解,春秋时期中原地区没有用人殉葬的习俗,也没有用贝壳钱币陪葬的先例,同时墓葬内的陶器特征与组合,以及在车马坑或墓内放置马牛羊头蹄的殉牲行为,都和中原地区的丧葬习俗不同,但是和西北戎族、狄族的丧葬习俗相吻合,因此此大墓的发掘进一步印证了2600多年前陆浑戎迁徙、融合的历史。

怎么确定为陆浑戎族墓葬?文献记载印证考古发现

  相关文献明确记载,公元前638年陆浑戎迁入伊川,作为晋国附庸,居住在伊河以西。陆浑戎、蛮戎首领爵位为“子”,身份不太高,但也是一个诸侯国,陪葬车马坑与其身份相符。“恰好这个墓地在文献记载陆浑戎活动范围的中心地带,时代也跟陆浑戎在这个地方活动的时间比较吻合,考古和文献记载都指向了这座墓葬是春秋时代陆浑戎的。”吴恒业说,因此认为这座墓葬与春秋时期“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的陆浑戎高度吻合,应为陆浑戎遗存。据了解,陆浑戎在公元前525年被灭,但是陆浑国灭后,其影响依然存在,直到现在在伊川、嵩县境内依然有陆浑村、陆浑水库、陆浑关、陆浑山等地名。

此座墓葬发掘意义何在?是民族融合的重要考古依据

  “这座墓葬的发掘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迁徙与融合、文化交流与互动的重要资料,西北戎人向往中原文化,而中原文化用自己的包容性接纳了他们,这具有重要的考古学意义。”吴恒业告诉记者,此次发掘出的墓葬是徐阳墓地大型墓葬中的一座。2015年以来,徐阳墓地中共清理各时期墓葬150座(西周墓6座,东周墓132座),车马坑4座、打包2座,祭祀遗存9处(西周2、东周7),西周房址1座,东周时期遗存为徐阳墓地的主体遗存。

  11月27日,针对此次发掘的陆浑戎墓葬,洛阳市考古研究院邀请专家召开了一次座谈会,专家们认为,徐阳墓地陆浑戎遗存的发现为我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讨陆浑戎与华夏民族、陆浑戎与西北戎人、陆浑戎与当今土著居民的人种差异和血缘关系提供了重要材料。同时,徐阳墓地表现出的文化融合与嬗变,是中原华夏文明的先进与包容性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文化五千年兼收并蓄民族融合的实证。

  猛犸编辑:杨眉|原创声明|本文系独家原创,未经猛犸新闻书面正式授权,谢绝任何媒体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支持原创,欢迎朋友圈转发。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