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经典

来源: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0年12月29日

   习近平总书记于今年3月1日上午在中央党校春季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强调: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关乎党的命运、国家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是百年大计。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

  出于工作的需要,又鉴于我们单位都是年轻人的特点,就读书这个老话题,我想和单位的年轻的同志们进行一次沟通。如何沟通?怎么沟通?我已考虑了很久。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阶段,加之我们单位的性质和工作特征,知识量、信息量和浏览量在日日攀升。高频率的网上浏览,高度集中的网上关注,及长时间的网上阅读已是我们每个同志的正常工作范畴。若在工作之余让大家刻意的多读书、多看书,也不是太现实的事情,所以我才衍生了谈读书这个老话题来。哲学家对读书的理解,往往不是关注读书的种类,或读书的方法,而是关注读书的意义。从哲学的观点看,读书的意义,不仅要从个体的知识需要来理解,更重要的是把读书做为人类历史性活动的实践来理解。文字和书写的发明,其重要在于,从人类的经验和教训可以超越面对面的教化而广泛的传递。所以,书成为记载人们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为人类经验、知识、智慧得以世代积累、传承的重要方式。“智山慧海传薪火”——知识与智慧的薪火相传,于是读书成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中国古代就有苦于读书的案例。孔子的一生,既是教育的一生,也是学习的一生。“韦编三绝”(注:在竹简上写字,少则八个,多则十个,一部书需按次序编连起来。韦编,用熟牛皮绳连接起来叫韦编。说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精力,一遍不懂,反复再读,直到读通为止)、“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孔子热爱读书、发愤读书的真实写照。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而“儒”广义是指“读书人”,读书的人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受到高度尊敬,在当今社会里受到敬仰,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色和中华民族的根脉。

  虽然读书是一些人求取功名、获取财富的阶梯,但也应该看到,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加之文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之发展的矛盾与日俱增,这也对领导者和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那就是要有高学历、高文化、高水平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来管理我们的国家。就我国目前的管理现状来看,县处级以上干部都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他们的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都具有过硬的文化基础和文化知识功底来支撑。但读书也成了很多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了解社会、促进文明的唯一途径和目的,成为人们精神寄托和精神追求的特有享受。著名央视主持人董卿说,我一天不读书就好像一天没有洗澡一样难受。她渊博的知识,敏感快速的反应,对答如流的用语,严谨的临场发挥,让无数国人为之惊叹。在当今社会中,有很多读书人接近于以“无功利”的精神享受而读书,更接近于以读书为乐的古风了。

  关于读书,我首先强调的是读什么书的问题,以我之见,现代人读书无非两种。读专业书和非专业书,有种说法叫“好读书、不求其解”,按我的理解读非专业的书,抓住主题、取其精华,不求甚解,而读专业的书则弄通弄懂,切不可不求甚解,但总体有一条就是要端正读书的态度,专业、专注、了其情、知其意,决不能囫囵吞枣、水过地皮干、前读后忘等。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总书记在陕西下乡的七年当中,在环境条件那么艰苦的情况下,在劳动之余,读了大量的国内外名著,不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领域,还读了经典书籍和外国名著,不仅丰富了自己,而且也造福了人民。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同的书要求有不同的读法,而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读法和生活习惯,但一条必须静下心来,心无旁骛。读中国文化的经典,我推崇宋代大儒朱熹的读书方法(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世称朱文公,祖籍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今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的读书方法对社会贡献很大,提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等在当今还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把读书作为修养自己心性的一种活动,这虽然离我们的时代较远了些,但还值得我去学习和借鉴。

  曾国藩说过“人之气质本由天生,为读书则可变化”。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清华大学教授吴晗先生说:“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书,多抄,多写。”余秋雨先生说:“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摆脱平庸”,读书与修身有着密切的关系,修身的首要就是读书了。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朱熹的理学和王明阳的心学存在分歧,理学认为要成圣贤既要读书又要修身,脱离读书去修心或者脱离修身去读书,都不可取;而心学则认为,要成圣贤,只要修身增进心性就可以了,读书是没有用的,所以就构成了宋代与明代思想史上两种看法。从现在看来,光读书并不能一定增进你的道德品质。但如果不读书,仅靠心性修养,那么你的道德水准也是很难提高的。就我们这个时代而言,属于知识大开放的一个时期,网上流行的知识太多太多,我们面对这么多的诱惑和选择,如何去识别去判断,那就靠自我们的基础文化的程度高低来辨别了。面对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及时髦文化,不但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侵染我们的灵魂,我建议少读或不读为好。

  我国自古以来对人的教育就是从小开始的,比如《三字经》《论语》等等,年轻时打下的基础一生都忘不掉,所以多读经典对提高个人素养,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啥是经典呢?我认为经典是我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文化的结晶,是圣贤的治学之道和人文智慧的精华。就是用事实来告诉大家中国文化的根在哪里,做人的基本点在哪里。

  我国有上千年的文明史,人生的哲学问题从来就没有新问题,在七千年前伏羲推演八卦是用来预测天气的,到了商末,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后(囚禁在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城北约4公里处的羑(yǒu)里城),他将伏羲的八卦推演出16卦384爻,并提出了“刚柔相对、变在其中”的富有辩证法的观点,用七年的时间著成了《周易》一书,后被列入五经之首(注: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六经”;其中《乐经》已失传,据说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失传的,“四书”通常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故事。到春秋时期,孙子以“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精神为《周易》做了注释,也就是《十翼》(《十翼》即《易传》,是翻译《周易》的著作,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有十篇,故称“十翼”),才使易学成为真正的经典著作了。所以说,易经伏羲、周文王和孔子这三个人贡献是最大了。

  孔子是公元前479年4月11日生,卒于551年9月28日,春秋末期鲁国人(今山东曲阜),祖籍为宋国粟邑人(今河南夏邑县人),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思想的创始人,提倡和推崇“仁、义、礼、智、信”,虽然他在世时没有被官方重用,甚至于被当为“丧家犬”来对待,但他呕心沥血、孜孜不倦的追求学问和传播学问、整理文化是可歌可敬的。以前没有造纸术,他把“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都刻在了竹简上,如果没有他的整理,先古的文化可早就被失传了,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传承与发展。虽然他未能被当世所用,但成了千古圣贤,有他竭尽全力地梳理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始终站在了世界的高峰,所以中国人都是伴随文化的气息成长起来的。

  经典告诉了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又告诉我们如何强化自己的素质修养和如何进行心性的修养。如何进行修身呢?事实告诉我们,修身的“身”不是指生理的躯体,而是人的各种行为的综合载体。如何使自己的身体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可是,这个提法本身没有进入人的心理层面,比如一个人表面对你恭恭敬敬,可内心未必认可。所以,在儒学经典《大学》里,又强调了“正心诚意”和明代王明阳强调的“知行合一”是一致的。这样,一个人的行为进入到内在的道德心理层面,“正心修身”和“知行合一”,还把那些不良的有恶意的内部心理情绪戒除掉,这样一来就把个人的道德水准和行为规范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层面。

  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我们能勤奋学习,在动中求静,则对社会和我们个人都有益处。“养德养生只是一事”,人的所有危害心理健康的情绪都是从一个“小”开始的,如果能剔除“独我”的观念,危害性情绪就消失了。所以,修身最好的境界就是把德性培养好,把人格的完善和自己的生活、工作、家庭等等融为一体,才能实现一个完美的人性格局。读书是一种练功,也是收心去杂的一种锻炼。要读书首先是要凝神聚力,专心致志,二是要读经典和优秀的文学作品,读能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作品,少读流行及快餐式的东西;如果长期浏览一些不雅的文化,容易把你带入歧途,就像现在部分亚健康的问题,不该胖的胖了起来,看上去身强体壮,其实是虚假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而是在你的饮食中吃了过多激素和转基因食品所致,这就违背了自然规律。三是要持之以恒、持而不息,防止想起来一阵子。要把读书和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天天学、日日新,真正在你的内心深处把知识堆积起来,历练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佼佼者和优秀者。

  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文化基本功,基本功的根基就是国学基础,那就是把古人的东西变成你自己的东西,从中知道做人该怎么做,事该怎么办,人格的要素是什么,怎么做人做事,对社会和家庭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等等。

  从中国历史根脉和思想史的发展来看,读书和“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思想特征有一个根本特点,那就是“学习”和“读书”。《论语》一上来就讲“学而时习之”,这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偶然的,因为孔子的思想体系是建立在“仁”和伦理道德上的,所以其核心观念是“学”,虽然孔子的“学”有它的局限性,但你必须承认,在人文知识学习中读书是非常重要的。

  过去我们讲儒、道、佛三家,其中佛教文化是从印度传给我们的,中国可以把所有外来文化都同化为中国文化。包括现在的佛教文化也完全是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因为佛教文化和中国儒家文化融为了一体并发扬广大了,就逐渐成了“以佛修心,已道养身,以儒治世”的局面。

  所谓的“以佛修心”就是让你从名利上解脱出来,在精神上没有压抑,不为名所困,不为钱所惑,不为色所动,崇德向上,不作恶、不嫉妒、不猜忌,对人真诚和善,拥有平常的心来对人对事,像《道德经》中所说的“水利万物而不争”,从而使你自始至终是快乐和幸福的。

  “以道养生”是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符合自然规律,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天道、地道和自然之道。不做违背自然的事,爱护生态,强调和谐统一,这里边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自然规律,应尊重规律,不超越、不突破,才能和谐、才能友好相处。

  “以儒治世”用儒家经典致用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经典要把经典作为人生旅途的一种方式,在人生的旅途中伴随着经典实现快乐的人生。这里所说“儒”就是要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不能不可一世、唯我独尊,“老天爷老大我老二”“地球离了我不转了”“除了我别人都不能干”等等,这就又上升到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层面,如果你的人格不行,时间长了,大家都会远离你,你的事业会受阻,你的人脉会黯淡,你的前程会没有希望。

  有人总结读经典要经历三个过程:

  一是难受。读经典时不像读小说那样的快乐和轻松,读经典时要头脑清醒,深刻思考,忍受住枯燥;一遍不通,二遍通;二遍不懂,三遍懂,循序渐进。毛主席一生就《史记》和《中国通史》及《二十四史》就读了十几遍,每次读起都有新意和新的发现。

  二是接受,这就是每读一次都有新的境界和新的发现和提高。那最后就是消化、吸收和享受了。

  古代孔子是好学的典范,对他最高的评价就是“好学”。孔子说:忠信的人很多,十里之地就能找到忠信的人,可要找到一个好学的人并不容易。他整个《论语》体系里把“好学”当成一个非常难得的德行。毛泽东主席一生好学,在战争年代,在那样残酷的条件下,把学习当成一天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他老人家不但学经典,古文、军事、经济、外交而且还学习国外的名著,所以他以丰厚文化、超人的智慧,带领我们中国人民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等,直到现在还在激励我们天天学习和进步。

  曾国藩出生在湖南湘乡县,是清代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巨大的成功。幼小在外读书时,借钱买了一套《史记》,他父亲给他信中说,买《史记》可以,借的钱父亲可以替他还上,但是希望他每天要读,这样才不辜负父亲的一片心。自此,他给自己定了一张课程表,其中有十二项内容,后来被誉为曾国藩读书“条规”。一是“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第二是静坐,正位凝命,如鼎之镇。每天思考自己的过错。第三是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决不沾床。第四读史。每日圈点十页以上,如果中断,就为不孝。他把读书与孝联系在了一起。第五是写日记,曾国藩一生写日记从不间断,日记是他人生修炼的百科全书。第六是日知其所无,就是每天要知道以前不知道的事。第七是月无望其所无。每月要检点自己学的东西是否忘掉。每月还要做诗文数首。第八是谨言。就是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第九是养气,养浩然正气。第十是保身。就是节劳、节欲、节饮食。第十一是作字。每天早饭后写字半小时。一生从未间断。第十二是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这些读书、学习、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案例,多少年来鼓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发愤学习,报效国家,成为国家的栋梁,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在当今,读经典要读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治国理政和经典用语,用理论武装头脑,提升政治站位,保持政治定力,提高辨别能力。

  读经典要和我们自身业务结合起来,通过经典来强化我们的业务本领,实现庄部长提出的“五个过硬”要求(政治建设、业务能力、技术手段、作风纪律和人才队伍),打造忠诚于党的网络铁军。

  读经典应和提高自身素质贯穿始终,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有担当、高素质的人,为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读经典应和教育培养好下一代,做好个人文化和素质的储备结合起来,因为我们中心全部是青年人,都肩负着生儿育女、教育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任。你们一言一行和生活方式将对你的子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父母是子女第一老师是很有说服力和教育力的。

  读经典应和建立和谐型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把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依法办事、文明新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读书的方式和形式上提倡实事求是,书香机关,倡导经典重读,营造美文传读、学以致用,达到提高素养,提升身心的作用,把我们每一个人在认知社会、了解现实、实现价值上有一个新的突破和新的飞跃,以正确的人生观来实现自己完美的人生。这是我对读书的一个肤浅的观点和看法,我是随心所欲,没有理论根据和理论支撑,是否对大家有用,权当过客,在接受指导和批评的同时,一笑了之罢了。(温学生)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