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徐迟报告文学奖揭晓,河南作家王剑冰《生命的重量》上榜

来源: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1年01月23日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梁新慧

  1月23日,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获悉: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主办的“第八届徐迟报告文学奖”揭晓,共有8部报告文学获奖,其中,河南作家王剑冰凭借《生命的重量》上榜。

  第八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的参评范围是2018年至2019年间在中国大陆用汉语写作(或已翻译成汉语)并公开出版、发表的报告文学作品。本届评奖自2020年7月启动以来,共征集到200多部作品,经过评委会初评和终评,最终评出8部(篇)获奖作品。

  它们分别是:古岳的《冻土笔记》、李迪的《加油站的故事》、高鸿的《水无穷处》、阿克鸠射的《悬崖村》、牛海坤的《额济纳河畔》5部长篇作品和王剑冰的《生命的重量》、徐锦庚的《行走的脊梁》、余艳的《大国引擎》3篇中短篇作品。

  这些获奖作品,题材新颖,内容丰富,从不同视角展现了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的昂扬精神风貌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其中既有对新时代脱贫攻坚、民生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热情讴歌,又有对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等重大主题的扎实书写,还有对典型人物和平凡劳动者的细腻刻画,体现了主题和风格的多样化,兼具思想性和文学艺术性。

  (王剑冰散文作品)

  王剑冰创作的《生命的重量》,讲述了好人谢延信大孝至爱的故事。作为焦煤集团的一名普通工人,谢延信自1974年以来,以孝道为荣、以敬业为荣,以奉献为荣,将自己的爱心一点一滴地倾注到前妻的三个亲人————瘫痪的父亲、丧失劳动能力的母亲、呆傻的弟弟身上,践行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幸福,甚至是健康。他曾获得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谈及《生命的重量》,王剑冰说,他写谢延信,完全是受了谢延信事迹的感动。

  “尊崇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孝道更应该得到提倡和发扬,它直接对应了人的本质,大凡懂得孝道的,都还葆有着某些发光的东西。更何况谢延信所尽的孝道,还并非是他的血脉骨亲,这就更应该去宣扬,因为其更多了一层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符合我们弘扬的社会正气。”

  王剑冰说,这份感动,还只是源于那些事迹性的文字,如何以报告文学的手法去表现,还需要认真地思索。说实在的,知名的模范人物是不好写的,弄不好就馏了剩饭,写出的东西没有什么味道。他以为报告文学不同于通讯特写,它既要报告实情实事,又要体现出文学特点,所以必须要有深入的采访,这种采访不能走新闻采访的路子,完全要按照文学写作的需要,去捕捉,去感受,哪怕是生活中的影影绰绰,话语里的缕缕丝丝。

  为此,王剑冰去了主人公所在的焦作,找到了矿区宿舍,见到了那个光环满身的老人。“这个老人由于生病的原因,已经有些木讷,但是还是友善地笑着,对于提到的问题,慢慢思索后会吐出一些,我知道,我来的尚是时候,不能再晚了。他的家人补充着他的话语,那些补充在我的引导下,都更加接近生活的汁味。”

  王剑冰在这个家里看到了想象不到的简单和朴素,看到了冷清和曾经的热闹,看到了小桌上闹闹嚷嚷的药瓶子,后来还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关于谢延信的报道和照片。

  “我详细地了解了了解他的人,我从侧面发出我的疑问,谢延信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会坚持这么多年,谢延信是什么时候被宣传部门发现的,如果人们没有发现,谢延信又会是怎样。我必须要找到一个真实的谢延信,找到那个人的本真与实在。我要走进他的内心,同他真实地对话,以我的真情,换取他的真情,这样,我才能进入我的写作,才能用文字将这个人展现出来。”王剑冰说,他不想拔高谢延信,他就是那么朴实自然,就是那么以情做事,他不是在表现,不是在迎合,他做的就是实实在在的他自己。所以,王剑冰就这么写了,故意削弱了报告的部分,突出了文学部分。

  王剑冰坦陈,自己不是一个手快的人,用了不短的时间来汇集材料,寻找创作感念,然后才动笔,断断续续写了大致一个月才完成。最后给了《中国作家》纪实文学版,他们很快采用并且发在了显著位置,可见肯定了这篇作品。

  “我以为,报告文学是没有界定的,报告文学的展示手法是多取向的,不可能框在某一个范式里,否则,文学就死板了,不活泛了。只要人物是真实的,事件是真实的,就够了,一棵大树立在那里,枝枝叶叶需要文学去铺排,铺排得好,才能显出大树的美,才能有丰茂感,摇曳感,景象感。”王剑冰说。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