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乐高还火!河南非遗传承人教10万小学生捏面人

来源: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1年03月18日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巫晓/文 沈翔/图

  如果按照历史来算,中国面塑要比乐高、橡皮泥早出现1000多年。

  “但是怎么把面塑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小孩子喜欢?”这是面塑艺人魏红刚思考的问题。

  作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魏氏面塑第四代传承人,魏红刚不仅把面塑课开进安阳市几十所小学、幼儿园的课堂,还制作成线上的学习视频,通过淘宝等电商渠道,点燃全国10多万儿童的好奇心,让他们体会到面塑的乐趣,了解河南非遗文化。

(一)

  “文胸武肚,老人的脊梁,美人的腰,这是面塑的绝活。”

  魏红刚出生在安阳市内黄县魏庄村的面人世家,传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

  “1979年,我8岁那年,跟着爷爷去浚县庙会上去捏面人,当时几分钱一个面人,一天能卖10块钱,那时候我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才23块钱,感觉这个很挣钱,就决定跟着爷爷学捏面人。”

  捏面人手艺不是现在的速成班,按照当年拜师学艺的流程,“得给爷爷磕头、敬茶,拜师的步骤一个不能少。那时候学校基本上没有作业,放学后的时间全部是自己支配,所以放学后就开始练,通常一个人物最少要练习600遍,直到爷爷满意为止。”

  回想过去,魏红刚感谢当时学校没有作业,才培养了他捏面人的兴趣,“如果换到今天,不会有时间练习。”

  13岁开始,魏红刚开始跟着爷爷溜街串巷捏面人,“它属于传统文化中的街头文化,相比较于其他的街头文化,捏面人没有吆喝的传统,只要摆好箱子坐下开始捏,一会就会围上来很多人,根本做不过来,从古至今都是这样,这也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

  魏红刚对于捏面人手艺认知的改变,第一次是在北京颐和园。

  “原来我一直在安阳市内捏面人,2008年,一个北京颐和园有商店的老板看到我的面人之后,邀请我去北京捏面人,他告诉我在北京不但挣钱多,还能利于传承这门手艺”。

  思考再三,次年,魏红刚决定北漂,开始在颐和园内捏面人。

  在北京,他真正见识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每天从早上到晚上不停的捏,游客要买必须先准备好零钱,我这不找零,因为人太多了,找零钱的时间都没有。”

  在北京的那些日子,魏红刚天天从早上捏到晚上,几乎不休息, “差不多日入千元”。然而好景不长,在北京不到1年,他的老家出现了变故,无奈之下,魏红刚再次回到了老家安阳。

  回到老家后,魏红刚开始琢磨如何传承这门手艺,刚回到安阳,魏红刚开始联系幼儿园和小学的老师们,免费给他们授课教孩子学捏面人,后来参与到这其中的老师和学校越来越多,有些老师去了北京、去了上海,还在跟魏红刚联系,想买面泥。

  “以前每次购买面泥,外地的老师把钱打到我的银行卡,我再去银行查询,非常麻烦,有一次,一名老师让我开个淘宝店铺,他们下单后,我邮寄就行,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电商,很意外,更没有想到,通过这个淘宝店,还把面泥卖到了世界各地,不少孔子学院都在用我们家的面泥。”

(三)

  3月9日,安阳市魏红刚的家中,一盏灯照在他有些变型的手上,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手的灵活度,一会工夫,一个《唐宫夜宴》的小姐姐就捏成了,灯光的照耀下,栩栩如生。

  “面人魏的手艺发展到我的手里,虽然不算发扬光大,但是总算没有没落。为什么会有传统手艺消失?我认为是因为它的保守性,有些手艺传男不传女,有些手艺只传自己人,这样的传承风险性很大。”

  为了突破这一局限,魏红刚坚持免费传授捏面人手艺,如今他已经与安阳市几十所幼儿园、小学建立联系,定期到学校向孩子传授捏面人。除此之外,他还开通了多个自媒体号,把自己捏面人的过程录下来,发到网上。“我把传授的面扩大,总能会有几个徒弟‘出圈’,把捏面人手艺发扬光大。”

  面塑泥全部是由面制作,加上食用色素后,能达到食用级别。“这些优秀的传统手艺,需要被人知道,儿童玩具中不仅有乐高、橡皮泥,还有面塑泥。”魏红刚说。

  2018年,淘宝造物节在杭州举行,魏红刚被邀请参加,活动现场收获了大量粉丝。后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的一些幼儿园小学通过淘宝店和魏红刚取得联系,也成为他的固定客户: “我没有做过一次推广,全部是大家互相传出来的结果”。

(四)

  “现在一天平均能卖出150斤面塑泥,我爱人主要来负责店铺的打理,我负责录制视频课程,这些传统手艺被传开后,会发生裂变,根本忙不过来。”

  魏红刚透露,为了支持他的事业,大学毕业的妻子,辞去了当地的公务员工作,瞒着家人和他一起做面塑文化的推广传承。

  如今,文化自信已经被提到了国家的战略层面,作为一名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魏红刚认为,文化自信的提出把传统手艺的发展带上了高速路。

  “原来很多人都认为国外的好、进口的好,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了,他们推崇国潮、喜欢汉服、面塑等传统文化。”魏红刚说,今年春节河南电视台的《唐宫夜宴》火了,让大家看到了一个文化厚重的河南形象,大家都喜欢得不得了,它是传统文化中高雅的庙堂文化,实际上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街头文化,更接地气。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