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铁流新作《靠山》出版,诠释“党与人民互为靠山”的真情

来源: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1年07月12日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梁新慧

  党的靠山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靠山是党。7月12日,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从人民文学出版社获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和青岛出版社联合推出“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得主、作家铁流的最新长篇报告文学《靠山》。本书全景式地呈现了革命年代尤其是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动人场面,诠释了“党与人民互为靠山” ,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真情。

  1949年11月,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二战”著名的战地记者西蒙诺夫来到中国。他对中共指挥的60万军队战胜了国民党80万军队感到惊奇,特地提出要到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徐州进行实地考察。当听说还有543万民工为解放军织起了一条条强大的补给线时,他不禁大为感叹:“这是人类战争史的一个伟大的奇迹,是真正的人民战争!”陈毅元帅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本书全景式地呈现了革命年代尤其是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动人场面。铁流为创作《靠山》,前后花了14年,足迹遍布山东、湖南、河南、河北、江西、陕北、江苏等地,对上世纪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支前活动的亲历者及其后人进行了详细的走访与记录,并查阅各类文献及历史资料,将采访人物及口述资料逐一与相关历史记录进行对比整合,最终形成了字数过亿的庞大内容储备。《靠山》的成文近五十万字,展开了上百个详细的支前故事,其中涉及上千位来源真实的人物形象,几乎浓缩了1921年至1949年间,完整的百姓支前史述。

  这部作品还引用了很多那个年代的歌谣,呈现了多地醇厚的风土人情,从各个角度关照现实和人物命运。铁流本着要写得“好看接地气”的原则,努力从人性、人物内心世界着手,立足于朴实的细节,以避免“空洞的说教”。“井打得有多深,水就有多甜”,铁流始终坚持,报告文学创作就是用脚走出来的,作为报告文学作家,必须腿勤、手勤、眼勤、嘴勤,把自己关在书房里闭门造车是造不出好车的,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写出有筋骨、有温度、有时代脉搏的好作品。

  报告文学的真实属性,包括历史真实、作家真知与情感真实。对历史真实的追求,要求报告文学沉潜进历史的最底部,以全息方式洞察时代;作家的真知,要求书写者具有宽阔的视野,以敏锐的思辨力处理现实;作品的情感真实,是产生共情的基础和关键。《靠山》将采访、文献和文学创作有机结合,从历史人物与文本、感受与心声、人物语言与创作语言、内容与主题、非虚构与创作、叙述者与创作者等多个方面再现历史真实、表达作家真知、传递真情。

  十余年间,铁流陆续采访并积累了过千万字数的鲜活口述历史,也挖掘了大量在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和普通群众的壮举。《靠山》中所有的人物故事均来自真人真事,除了亲历者详尽的口述,还有大量的历史材料佐证,其地点详尽、时间线索精准,不仅展现了历史的微观细节,也极大流露出了革命年代,人民群众与中国共产党人之间的鱼水真情。

  铁流尊重客观史实,叙述语言平实质朴,不作过多雕琢,但对革命和人民的饱满感情却充溢在字里行间。作家本人出生在沂蒙山区,小时候就听了很多父辈支前的故事,他的爷爷就是革命烈士。他对农村偏远地区百姓的敬爱、尊重、怜惜,对国家的热爱,对党的信仰,都经由这种不事雕琢全然出自本心的语言自然而然流露出来。

  谈及创作初衷,铁流说:“支前群众的故事无时不在撞击着我的心,让我有了一次次创作的冲动,于是,我决定把这段历史写下来呈现给现在的读者和年轻人,让每个人都知道,历史虽然离我们远去了,可那一个个被岁月尘封的故事还带着强烈的时代意义和温度。”

  在他看来,长征、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参与者不仅有冲锋在前的将士、医护,还有更为广大的支前群众,这些没有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中的名字和故事,同样也为战争作出了伟大的牺牲,同样应该为后世知晓和铭记。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称赞,《靠山》从题名到内容,都很好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立意十分高远。以人民为靠山,这就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说出来了。”

  作家铁流今年54岁,现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文联副主席。著有《国家记忆——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支书与他的村庄——中国城中村农民生存报告》《中国民办教育调查》《一个村庄的抗战血书》《“莱西经验”诞生记》,中篇小说《槐香》等。多篇作品被《新华文摘》《小说月报》和各种年度选本转载,根据其作品改编的电影《大火种》、《渊子崖保卫战》等已经上映。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