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导演郑晓龙讲《功勋》幕后故事:绝不为赶工时牺牲作品质量

来源: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1年10月29日

    十月份口碑和热度最高的电视剧,毫无疑问就是众星云集的《功勋》。这是一部典型的主旋律作品,取材于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故事。

    那么,这样一部“英模剧”如何拍得好看又感人?八位风格各异的导演又是如何拍出风格统一带给观众同样情感冲击的主旋律作品?记者采访了这部剧的总导演郑晓龙。说到这次创作,他坦言,“我们不搞那种伪激情,通过喊口号感动人”,就是要拍出“平凡人的不平凡”以及“不平凡当中的平凡”。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首席记者 吴净净

    【结缘】这一看,就扎了进去

    电视剧《功勋》是由国家广电总局出题、组织推进的重大现实题材作品。著名导演郑晓龙担任总导演,毛卫宁、沈严、林楠、杨文军、康洪雷、阎建钢、杨阳、郑晓龙担任单元导演,共同执导。王雷、雷佳音、郭涛、黄晓明、蒋欣、佟大为、周迅、黄志忠领衔主演……可以看出,这部剧从台前到幕后都是业内的“大拿”。取材于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故事,《能文能武李延年》《无名英雄于敏》《默默无闻张富清》《黄旭华的深潜》《申纪兰的提案》《孙家栋的天路》《屠呦呦的礼物》《袁隆平的梦》共八个故事,用单元剧的形式将首批八位功勋人物的人生华彩篇章与共和国命运串联起来,诠释了他们“忠诚、执着、朴实”的人生品格和献身祖国人民的崇高境界。每个人物六集,所以这部剧也摒弃了“人物传记”的惯用叙事手法,集中阐述八位功勋人物取得成就时的高光时刻。

    记者:这部剧筹备了多久?当时是什么机缘接下拍摄任务的?

    郑晓龙:第一批“共和国勋章”颁发之后不到一个月,筹备工作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当时,广电总局的领导找我谈话,希望我能接下这个任务,但当时我心里有些打鼓,就没当场答应。我把一摞功勋人物的材料抱回了家,只有做足了功课,我才知道能不能拍,怎么拍才好看。

    这一看,我就扎进去了。

    他们不仅有伟大的事迹,还有着鲜为人知的感人细节。我越看越入迷,真真切切被这些人的故事感动了。大概过了20天,总局领导又跟我聊起《功勋》的创作,我就开始给他们讲这部剧应该怎么拍:这些人为什么能成为功勋,最闪光的地方在哪里,要将他们的人生际遇和人生境界表达出来。越聊越兴奋,越聊越深入。他们一听,你功课做得这么细致,那肯定得你来当总导演啊。就这么着,这事儿就算定下来了。

    记者:这部“英模剧”,最后的创作思路是怎么定下来的?

    郑晓龙:就是现实主义创作,生活的真实、逻辑的合理,包括常识的认真对待。我们开会提出要拍他们平凡的一面,以及“平凡人的不平凡”。因为他们在那个时候,在没有成功、没有研究出来的时候都是平凡人。他们后来做出了成绩,现在是功勋,就是“平凡人的不平凡”中包含他们“不平凡当中的平凡”,要把这些当主题,我说我们不搞那种伪激情,通过喊口号感动人,要通过故事、情节、人物的塑造去感动人。

    【挑战】创作过程中,一头一尾是最难的

    对于创作者来说,“拼盘式”的单元剧,相较于普通的电视剧在宣传时的难度更大,因为观众对每个人物的熟悉程度不同,导演风格不同,主演也不一样,关注度和话题度也会随着每个单元的结束与开始起伏不定。那么,如何让八位导演把八个故事的拍摄水平维持在同一个较高的水平线上,同时,也让符号化的功勋形象转化成好看动人的故事?郑晓龙和团队也下了不少功夫。

    记者:八位功勋的故事非常丰富,要浓缩到48集,创作过程难吗?

    郑晓龙:整个创作过程,一头一尾是最难的。我在思考破题时实际上遵循了几个标准:第一,有限的集数内对故事有所取舍。最初总局定的是每个人的故事拍五集,总共不超过40集。后来,我考虑到电视台的排播,经过协商,定为每人六集。篇幅有限,人物的阶段选取就变得特别重要。所以,我的要求是尽量表现人物的高光时刻。第二,这部剧一定要说清楚的是,他们为什么是功勋。首批“共和国勋章”颁给了这八个人,那么我们这部剧就必须给观众讲清楚,他们的勋章是怎么来的。第三,要全部采用现实主义的拍法,按照真实的生活逻辑创作。服化道、场景包括人物的语言,都必须真实反映出那个年代的特点。

    记者:导演们个人风格还是比较明显的,作为总导演怎么统筹这8个故事,保持每个单元之间风格的统一?

    郑晓龙:在选导演的过程当中我就考虑到这些导演他们的擅长。另外我们考虑是风格统一,但既有统一又有各异。所以我们片头是一样的,但是每一个片尾都不一样,你可以自己发挥片尾的部分。片子的样式也是,每个导演和编剧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风格,我们尊重差异性,因为你要完全都变成一样的,有可能不符合我们各自采访了解的这个人物、内容,通过内容来决定样式是最重要的。

    当然,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是最基础的统一要求。

    【遗憾】

    能改则改,改不了的就忍痛割爱

    《功勋》是全程实景拍摄,八位功勋,八个故事,八个摄制组近2000人奔赴祖国各地拍摄。开篇第一个故事是《能文能武李延年》,还原了李延年和战友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顶住敌人数次反扑,夺回失守的346.6高地,为祖国和人民的幸福出生入死、不畏牺牲的英雄事迹。事实上,为了真实再现当年战况,剧组在中朝边境350.2高地即与当年相似的地理环境中搭建了拍摄场景,剧中所有的战壕、堡垒均为实景搭建。

    同样,拍摄《孙家栋的天路》时,剧组主创们也做了大量的考据工作,不论是当时苏军的扣子、帽徽,还是卫星上的一颗颗铆钉,主创团队都力求真实,坚持一比一还原;《袁隆平的梦》主创团队将匠心发挥到了极致:主演黄志忠为靠近角色一个月减重20斤,剧组更是提前种植水稻。这部戏一共280多场戏,有210多个场景,这意味着绝大部分场景只有一场戏,但他们会为了一场戏,去深度复原一个场景。

    当然,影视作品是遗憾的艺术,这部剧也不例外,作为总导演,郑晓龙也有遗憾之处。

    记者:对于这部剧,观众的评价很高,作为总导演有什么遗憾吗?

    郑晓龙:开头是破题难,结尾是成片后的不断修改完善。虽然主创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拿出了十二分的精力拍摄,但在成片时仍然不可避免地碰到一些硬伤。比如,有的是场景中的人物数量不对,有的则是一些历史细节没抓到位,还有的是场景搭建和道具使用有错漏……对于出现上述问题的情节,我们能改则改,做技术补救。改不了的,就忍痛割爱。如果既不能删也不能改,那就只能补拍甚至重拍了。

    说了这么多,我们整个主创团队自始至终都是以一定要让观众喜欢、观众爱看、观众满意为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袁隆平先生逝世时,声望在民间达到顶峰,我们也没有提档跟热点,我们绝不会为了赶工时牺牲作品质量!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