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穆桂英”御凤仙去

来源: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 2022年05月30日

    图片由马金凤家属提供

    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从马金凤先生家中得知,豫剧五大名旦之一的马金凤先生,因心力衰竭于2022年5月29日早上7点15分在青岛市病逝,享年100周岁。

    马金凤先生出生于1922年11月,中共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豫剧“五大名旦”之一,豫剧“马派”艺术创始人,她不但开创中国戏曲“帅旦”行当,还是舞台生命最长的戏曲艺术家。马金凤先生是一个时代标记,是河南乃至中国戏曲的见证者、践行者、推动者,她用90年的舞台演出实践诠释着一位戏曲演员的初心,生前曾获“文化部终身艺术成就奖”“德艺双馨艺术家”等多项殊荣,被称为国宝级豫剧大师。

    近百岁仍在“挂帅”演唱

    马金凤,原名崔金妮,她生于山东、长在河南,5岁学艺,7岁登台,12岁唱主角,先期唱红于安徽省界首市,后扎根洛阳,近百岁仍在“挂帅”演唱,被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洛阳牡丹”。她的代表作《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等在河南乃至全国各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她曾说:“舞台是我的生命,给观众唱戏是我这辈子最大的事。”

    在唱腔上,马老幼年乞讨到开封,拜师马双枝,学的是正宗的豫东调,但也曾向燕长庚、翟彦身学唱豫西调,可谓两派兼收,但仍是典型的豫东调唱腔。其演唱以小嗓为主、大嗓为辅。声音坚实、柔韧,吐字清楚;表演细腻、洒脱、生动逼真。她根据自身条件和剧种的地域特征,在唱腔上采用词密腔简的基本方法,并使用“规整、对称的上下韵”“舒展跳动的小花腔”“大段词从容地贯连”“小叠句轻快地垛唱”等多种节奏型演唱,使得旋律、节奏简朴、简洁,唱腔丰富、多变,雅俗共享。表演方面融合了青衣、武生、刀马旦表演程式,成功确立了豫剧帅旦这个行当。

    马金凤不仅是豫剧艺术的实践者,而且也是豫剧艺术的传承者。她身体力行不断培养新人,其弟子众多,分布在全国各地,如河南、山东、江苏、安徽、上海、新疆、四川、甘肃以及台湾等,且大都是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只要还活着,我就不能忘记人民交给我的任务”

    提起马金凤,不少人脑海中会响起那句耳熟能详的“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鲜有人知的是,这出充满民族气节、慷慨激昂的《穆桂英挂帅》原名《老征东》,是部以抵御外来侵略为主题的戏曲。1936年,14岁的马金凤便开始在舞台上演出《老征东》。1938年6月,日寇进犯开封,在戏班演出时,少年时代的马金凤曾悲怆地说:“眼下国家遭难,是因为咱的军队不强大,咱们需要千万个穆桂英。”自此,《穆桂英挂帅》也成为她首个代表剧目。

    1953年她到上海演出时,曾得到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具体指教,并被梅兰芳收为弟子。1956年,洛阳市豫剧团首次进京表演,马金凤演出的便是《穆桂英挂帅》,一时轰动首都剧坛。著名戏剧家吴祖光在《戏剧报》和《新观察》撰文三篇,盛赞马金凤是一朵“洛阳牡丹”。老舍先生也曾在欣赏完豫剧《花打朝》后评价马金凤:“大众喜开颜,洛阳金凤来。”

    1958年、1982年、1985年,江南电影制片厂、香港金马影业公司、河南少林影业公司、西安电影制片厂先后将其代表作《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拍成戏曲艺术片。

    1993年她作为“河南省豫剧赴台友好演出团”团长,成功带领演出团赴台演出,这是河南豫剧大型戏剧团体第一次登陆台湾交流演出,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作出贡献;1994年荣获“中国豫剧名旦功勋杯”。

    2010年,年近九旬的马金凤被聘为中国戏曲学院荣誉教授,为首届豫剧本科班的学子们授课。这是豫剧史上豫剧演员第一次走上高等学府。

    2020年,在中国戏曲学院庆祝建校70周年之际,郭汉城、杜近芳、尚长荣、马金凤、蔡正仁、刘秀荣等老中青少四代师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当时马金凤已经98岁高龄,作为中国戏曲学院的荣誉教授,她依然心系豫剧事业,在收到总书记的回信后,马金凤激动地说:“把戏唱好把学生教好,是我的任务,能唱就唱,唱不了就教、就宣传豫剧。只要还活着,我就不能忘记人民交给我的任务。”她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文艺家的初心。

    2021年4月17日,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在洛阳开馆。博物馆分为“艺海求索 人民为根”“梨园瑰宝 马派艺术”“传薪播艺 芬芳满园”“豫剧泰斗 翰墨流芳”四个部分,全面展示了马金凤的艺术人生。展区里陈列着她演出时佩戴的绢花、水鬓、鬓带、头饰以及表演《穆桂英挂帅》时穿的戏服,让大家可以近距离感受这位艺术大师的魅力。据大象新闻

    ■连线

    马金凤家人:老人安详辞世,低调办理后事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

    首席记者 梁新慧

    5月29日早上7点15分,豫剧五大名旦之一、著名豫剧大师马金凤因心力衰竭在青岛病逝,享年100周岁。大象新闻·东方今报记者随即与马金凤老师的儿子、女儿取得联系,得知老人安详辞世,没有任何痛苦。家人表示,现在是疫情防控时期,不准备搞大的缅怀活动,可能会小范围操办一下后事。

    29日下午1点,大象新闻记者与马金凤小女儿马殿申取得联系,她和姐姐马汎浦正在赶往青岛的高铁上,料理老人家的后事。

    “母亲100岁了,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一直不错,也没有啥疾病。这些年,她一直在青岛,跟着哥哥生活。昨天身体有点不舒服,哥哥就送她去医院,走得很突然,但离开得也很平静。”马殿申说,今天上午她们乘坐高铁赶赴青岛,料理后事。

    随后,大象新闻记者又与远在青岛的马建新取得联系。

    “这些年,我妈妈跟着我一直在青岛生活,她没有杂病,就是心脏不太好、肾脏不太好,平常吃药调理,睡眠很好,就是吃饭不太应时。最近三四天,她不太想吃饭,水也不想喝,食欲不振。”马建新说,昨天下午,他开车带母亲去医院,其实就想做个体检,结果到了医院,医生一看,说需要抢救。

    “妈妈没有任何痛苦,很安详地离开。百岁老人安详辞世,从某种角度讲,也是她的福分。自然规律,谁也抗拒不了。”马建新说。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马金凤老师的后事怎么办?是否举行追悼会?在青岛办还是回河南办?

    “妈妈是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终身教授,因此,妈妈病逝后,我们第一时间就向学院领导做了汇报。至于后事,现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肯定回不去(河南)了。妈妈一辈子不张扬,我们也不准备搞大的缅怀活动,特殊关头,也不能给国家添麻烦,可能会小范围操办一下后事。”马建新说,感谢广大观众、广大戏迷和社会各界对马金凤老师的关注。

    ■特写

    马金凤大师与洛阳的不解之缘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弯继伟 通讯员 常书香/文图

    马金凤成名在洛阳,被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洛阳牡丹”,与洛阳有着不解之缘。

    纵观马金凤的演艺生涯,她曾历任商丘、洛阳豫剧团团长。1956年,洛阳市豫剧团首次进京表演,演出历时一个多月,马金凤演出的《穆桂英挂帅》曲目,轰动首都剧坛。

    1980年,洛阳市豫剧一团到郑州参加豫剧流派会演,豫剧“马派”由此确立。2004年12月,马金凤被文化部授予终身成就奖。

    马金凤的艺术成就不止于此,她还言传身教,关注豫剧人才培养,对豫剧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洛阳戏曲文化底蕴深厚,是河南最早开展戏曲教育培训的地市之一。2019年4月,马金凤携弟子走进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为师生展示“马派”剧目经典唱段及折子戏,勉励师生传承好戏曲艺术,被该校聘为“终身教授”。

    2019年9月,经洛阳市委宣传部、洛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批准,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市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马金凤舞台艺术研究中心,“豫剧‘马派’艺术继承人班”同时开班,这也为弘扬豫剧“马派”艺术,繁荣中国戏曲事业贡献了坚实力量。

    去年4月,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在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开馆,马金凤为博物馆捐赠了她演出用的翎子等140余件珍贵物品。

    去年12月,马金凤百岁生日,洛阳文艺界为大师送上真诚祝福。马金凤当时说道:“感谢家乡人送来的生日祝福,我虽然人在外地,但是始终热爱洛阳,我时刻想念洛阳的亲人们!”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