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制足球场成了校园“奢侈品”

来源: 2015年05月16日

咋解决?因地制宜 先踢起来

▶目前就读于河南省实验小学的徐子衿自去年巴西世界杯后就迷上了足球,他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像梅西、C罗那样驰骋绿茵场。然而,现实中遭遇的难题又让他感到迷茫——球在哪里踢?学校没有专用足球场,外面收费的商业场地几乎被成人球队占据,小区里又没有适合踢球的地方……
□东方今报记者 吴情异 通讯员 张浩祯 刘梦苹 李丹丹/文 记者 李杨/图
场地紧缺 人均体育场地不足1平方米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不管有没有草坪,孩子们有块场地踢球就不错了。”谈到当前校园足球场地现状,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三小学足球教师聂磊深有感触地说。
有一组数据值得注意:根据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用地面积39.82亿平方米,建筑面积2.59亿平方米,场地面积19.92亿平方米,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2.4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有1.46平方米。
作为全国人口大省的河南,这些数字要远远低于全国平均值。截至2013年底,我省共有体育场地82668个,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8.7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95平方米。而足球场的数量更是少得可怜 ,不包含体育场和田径场环形跑道内的足球场在内,整个河南5人制、7人制和11人制足球场共有448个。仅郑州市业余足球队就有3000多支,这些场地显然无法满足业余足球爱好者的需求。虽说多数足球场集中在校园内,但中小学校场地普遍对外开放较难,因此仍面临着供不应求的状况。
“在学校踢球,感觉最缺乏的就是场地。”问及校园足球最缺乏的东西,不少受访者毫不犹豫地回答。在省内的一些大学校区,其实都有标准足球场。在周一到周五等正常的上课时间,这些场地都向全校师生开放。可一到周末,大场地会被租借给外人进行比赛,学生们要踢,只有在小场地上。或者等大场地上的比赛结束后,才可以有地方踢。
大小不均 标准11人制足球场稀少
在鹤壁市浚县三十小的足球场内,一帮学生正在漂亮的人工草坪上欢快地踢着足球。“因为是小区开发商建的学校,各项体育设施都比较齐全。”该校老师马玉兰向记者介绍,虽然是200米环形跑道的足球场,但这样的场地条件在县城里算是数一数二的了。记者近期走访省内各市地多所中小学发现,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标准的11人制足球场,对于校园足球来说,11人制足球场俨然是校园里的“奢侈品”。
郑州市足协副秘书长王彪透露,目前郑州足球场数量短缺,只有文化宫和市体育场是标准11人制足球场,而文化宫至今仍是土地环境条件差的状态,市体育场的场地破损也很严重。除了十多个私人修建的小型足球场之外,就只剩下校园球场了。事实上,郑州市中小学校内拥有标准11人制足球场的并不多,也就十几块,而且大多是第九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在郑州举办时修建的 ,新建的学校基本没有标准的11人制足球场。
郑州市金水区志在打造国家校园足球示范区,有9万多名中小学生,校园足球搞得红红火火,拥有文化路三小、农业路小学、农科路小学等多支“校园足球劲旅”。即便是这样的足球强区,区属学校拥有的标准11人制足球场只有两块,小学中则多为7人制和5人制足球场地。“在这样的场地条件下,平时开展足球课外活动、足球课、校内班级间或年级间的联赛还可以,进行校园足球联赛就有些牵强。由于场地大小不一,有些踢惯7人制的球队到了更小的5人制场地,往往因为不适应而导致阴沟翻船”。
曾经,洛阳有着优良的足球传统,但近年来足球在洛阳校园运动中的地位受到了挑战,硬件设施也落后于国内一线城市,多数学校只有坑坑洼洼的土质操场,逢雨必泞。一些学校索性将 土质操场改为沥青篮球场,足球的发展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据洛阳市教育局体卫艺站副站长李红卫介绍,洛阳市目前拥有的标准11人制足球场有六七块,其余多为大小不等的7人制和5人制场地。
家长隐忧 场地状况不佳学生易受伤
日前在郑州师范学院举办的校园足球校长培训班上,一位不愿具名的校长表示,学校有一块7人制球场,但仍不够用,“主要是学生多。”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校36个班2000多名学生, 每班一周3节体育课。每堂体育课,操场上起码有3个班以上的同学在活动,多的时候有6个班。如果跑跑跳跳,这样的场地绰绰有余,踢球的话就显得相当拥挤。”
相比于城市,在农村或者一些偏远山区有大把的地方可以踢足球,但场地条件差是硬伤,很多学生只能在硬土和水泥地、煤渣地操场上踢球。鹤壁市淇滨区福源小学校长秦平安说,学校两年前修建了一块5人制足球场,因为铺设的是塑胶颗粒,场地比较硬,学生在上面踢球时容易肌肉拉伤和擦伤。“此前这块场地已由财政拨款100多万元修建,重新改造不现实,我们只能采取一些措施避免学生受伤。”
有运动医学专家认为,足球是一项技术复杂,对抗激烈的运动,需要经常在高速下完成技术动作,如果运动场地不达标,容易引起学生受伤。足球运动损伤主要集中发生于足踝部、膝、大腿 、手腕、小腿和腰背。“如果足球场地凹凸不平,易扭伤或滑倒;水泥地上踢球或小场地比赛,尤其是穿足球胶鞋与地面接触面小,易滑倒造成腕关节挫伤。”
开展校园足球,本意是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倘若因场地不达标问题造成运动伤害,岂非得不偿失?采访中,一些学生家长也表示,支持孩子进行足球运动,但前提是,尽量少受伤或者不受伤,“磕碰、擦伤不可避免,但造成骨骼硬伤的话,就难以接受了”。
走出误区 没场地能开展校园足球吗?
有调查显示,目前郑州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专用足球场甚至运动场,而是借用其他学校的场地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比如郑州市第十六中学的足球场地就“外借”于文化宫。位于郑州市中心的几所老牌小学的校长坦言,开足球课是心有余而“地”不足。“多数位于市中心的学校面积都不够,更缺少足球场地。”郑州市中原区伏牛路小学校长张红丽说,市区里的老牌学校建校之初,校园面积是够用的,但很多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场地就不够用了。
根据国家标准,一类学校生均面积应为15平方米,最低9平方米,而目前很多学校只达到一半的标准。不过郑州市第七中学高中部足球老师张磊认为:“没有场地校园足球很难发展。但这里所指的场地并不一定是标准的足球场,也可以是一块篮球场。因为小学生的足球训练就是让他们在12岁以前能够完成所有的技术动作,不需要进行身体对抗。很多没有场地的小学,都是这么训练的。另外,在校园里,尽量做到一场多用,方便管理。”
没有足球场,还如何开展校园足球?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副处长高翔作出解答:“如果学校没有场地,我们不会强制性要求开展校园足球,目前我省申报的730所全国特色足球学校也是以有场地为基础。没有足球场的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其他体育活动,而非一味跟风搞足球。”
此前,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中国足协副主席王登峰曾表示:“并不是有了足球,就不要其他球了,校园足球只是推进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足球是先行先试的改革,很快会推广到其他运动项目上去。”
■解读
场地问题咋解决? 听听专家怎么说
去年10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制定中长期足球项目发展规划和场地设施建设规划,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并明确提出到 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十年太久,只争朝夕。对于河南校园足球而言,如何改变眼下的场地短缺难题是燃眉之急。就此,不少专家认为,校园足球要因地制宜,让孩子们先踢起来。
设立专项资金建场馆
河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校园足球办公室主任郭蔚蔚认为,校园足球场地不足,其实是校园体育场馆整体设施不足。在全国范围内,体育设施、场馆数量和面积能够完全达到国家标准的学校是少数,“将来踢球的孩子多了,场地、设施不足问题将更为突出。”郭蔚蔚建议,在国家六部委即将下发的关于校园足球实施意见的文件中,能从国家层面设立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
大力发展社区足球
前央视主持人刘建宏认为,在校园里给孩子们应有的空间,在社区里给放学的孩子们更多的活动场地,必须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建议把场地建设计入地方政府的政绩,才能让各位省长、市长 、县长们对这项工作真正重视起来。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认为:“踢球需要场地,学生不仅是在学校的场地上踢球,还应能在公共体育场地、社区体育场地上踢球;踢球需要时间,一周一堂足球课是远远不够的,除去老师讲解和准备活动之外,一堂课上留给学生真正踢球的时间可能只有15~20分钟。所以,学生放学后的课外活动时间应当有效利用起来。”
推广普及5人制足球
国际足联5人制足球讲师、国际级裁判员王景东认为:5人制足球是典型的“小足球小球门”比赛形式,可以更广泛地在青少年间普及。其特点概括起来一是“多”、二是“心”。“多” 即触球次数多,过人多,射门多,进球多。“这样更容易激发兴趣,触球次数多可以练习技术,射门多、进球多可以增加趣味性和观赏性。”而“心”是指很多比赛中限制级的动作是不允许有的 ,足球比赛中许多运动员的受伤是由于猛烈争抢造成的,而5人制足球恰恰限制这些激烈动作的出现,所以孩子们踢得开心,学校放心,家长安心。
因地制宜先踢起来
谈到场地问题,我省资深足球人士刘言和的观点是:“校园足球要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先踢起来再说。没有好场地就踢一般场地,没有大场地就踢小场地。当然,我们要通过兴建新场地、小场地扩建、旧场地改建等方式,尽量给学生建立比较好的场地条件。”
郑州有些足球传统学校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中原区互助路小学是足球项目传统学校,学生主要是做基本动作,而且参加训练的也是极少数学生。几个班的课程内容穿插开。农科路小学教练姚腾飞干脆改变了训练手段,将训练分为六步进行,即前脚掌踩球、单脚踩拨及拉拨球、横向前脚掌踩球、V字形拉推、双脚内侧碰球以及拨球和踩滑球。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