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理想的书店

来源: 2016年11月24日

一个好的书店,是一个聚集人们体验、智慧、精神、风骨的地方。当翻开一本书,读懂它,作者的意念在你的世界苏醒,漫漫长路不再孤独。

本期,四位爱书人与您一起聊聊他们心中理想书店的故事。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特邀作者李小然

书店,对于喜欢看书的人而言是乐园。这跟爱车之人逛车展、爱美之人看FashionShow没有多大差别。

就我个人而言,看书,是从小时候的习惯,逐渐变成一件真正让自己愉悦的事情。蔡康永在《LA流浪记》开头写过这么一段:“有一种寂寞,不是靠恋爱可以解决的,不是靠养小孩可以解决的,那是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的寂寞。阅读,也不能解决这种寂寞,但可以让我理解这种寂寞,让我安心地接受这种寂寞是跟我的灵魂共始共终的。”是的,这大概也是阅读于我最大的吸引吧。

接触到具有现代特色的书店,是进了大学之后。虽然北京有24小时营业的三联书店、举办各种沙龙的单向街书店、以哲学家布尔迪厄和实验艺术家汉斯哈克的对话集命名的自由交流书店、充满设计感的PageOne书店、拥有“寄给未来”明信片的猫空概念书店……但缘分让“光合作用”书店成为我的氧吧。

在被称为“宇宙中心”的五道口,人来人往熙攘的大街,偶尔有火车带着远方的风从城市中穿过,栏杆两旁赶路的行人驻足等候,有人放空有人思索,那家卖枣糕的小窗口外排着长长的队,各种不同发色皮肤的留学生笑闹经过,韩文招牌多得让人有点恍惚这是不是在明洞……路口拐角处,两层的“光合作用”书店闹中取静,兀自存在着。

每次到五道口,逛街、吃饭、与朋友相约,或是办事路过,像某种仪式一般,也许只是习惯,终是会去“光合作用”走一圈。翻翻近来的新书,看看感兴趣的架子上有没有变化,与朋友讨论起某个话题,交流想法,或者只是任脑洞大开,想象力飘到天边。还有些时候,种种喧嚣在脑子里奔腾,于是逃到了这家书店。一张白色的小圆桌,散发暖黄光晕的台灯,一杯咖啡。沉静片刻,漫无目的地走到书架旁抽出一本书,与书、与己静静地展开了三方对话。如此,便会神奇地开朗明晰起来。渐渐地,这里变成我的栖息地。

像这样去书店逛一圈、坐一会儿,也许会被人嘲笑附庸风雅,或是装文艺。那就让他附庸他的风雅,她装她的文艺,而如果在这里真的能够宁静、舒心,那就遵循内心,好好享受书店给生活带来的味道吧。

◎去书店漫读才是正经事儿

特邀作者何泽垚

一把小伞在漫天大雨中勉力支撑,靠着导航摸索了许久,华新路的路标终于出现在视线。沿郁郁葱葱的小巷在老别墅间继续搜寻,环绕着绿植的“不在书店”门牌,出现得一言难尽。那是2015年9月29日,阔别三年再次回到厦门,在特大台风杜鹃呼风唤雨的欢迎中,费了不少周折的我略显狼狈地逃进了不在书店。

藏身于老别墅群中的不在书店,散发着安静而内敛的气质。店里空间错落,书架与植物、与老物件刚刚好地摆放着,没有人把你当客人刻意寒暄招呼,在这里,翻书随缘,落座随意,每个人都自得其所。放轻脚步拐进一个小隔间,看起来很舒服的小沙发上卧着一只黄色斑纹的猫,旁边看书的年轻姑娘头也不抬,舒缓的民谣声很淡,配着雨打玻璃窗的自然之音,格外惬意。雨天的不在书店像一幢不问来处的收容所,一个书虫们从心渴望而竟真实存在的理想国。

如果说店面装帧像女孩们的精心妆容,美,则引人。如今的书店也要有独特的桌椅,要有花有茶,方才显得一片赤诚。长久相处起来,书的品类才是书店的血肉灵魂,不但要丰盈流动,还要异于寻常才能脱颖而出。没按市面上的畅销榜来照本宣科,不在书店的书目足够让人惊喜。很多有趣的作品就那么恬然地静候有缘人,让你迫不及待地想把它从书架上“解救”下来,不,不是“解救”,而是你被“俘获”了,随便拿起一本都能沉进去做场好梦。在那儿一直呆到雨势渐小,记忆中,台风天落大雨的不在书店是潮湿的,潮湿而富有温情。

此后每次旅行,但凡所去之处有独立书店,总要尽可能造访,于是有了南京之行一天邂逅三家先锋书店的奇妙。

出发总是美丽的,尤其是在一个洒满阳光的周末早晨。到达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时还早,没到营业时间,隔着透明橱窗向里深深望去,也算是一种瞻仰。在门口的留言板停了许久,钉满墙的明信片上,有人写“时光磨掉了边界,世界大同而归于忘却,在此念起你”,有人许诺“南京之行结束,愿未来每一处携手”,有人还没离开,便开始想念,“这么漂亮的地方,下次来记下时间看间隔多久”。

一张张明信片像一本本小书,或长或短,或清淡或浓烈,都是令人唏嘘的一段故事。文字是很有况味的东西,或许你寄望通过单薄的文字表达炽热的情感,却最终没有感动那个引发你长吁短叹的人,但借由文字的隽永,它可能在未知时空打动一个全然陌生的人,你们的情感在某个点上契合共振,相互慰藉。而这也正是书籍和书友之间虚无却坚定的一份情缘吧。

从尚未开门的先锋总店悻悻离开,却意外遇上总统府和老门东的两家分店,才知先锋书店在南京并非一座孤岛,而是一座连通的山脉。在实体书店运营艰难的大环境下,它以自己的态度努力坚守,营造出一种相对纯净的文化空间,根植“大城市也要容纳小书店”的文化土壤。在先锋,我看到年轻的爸妈带着小小的可能还不大识字的小朋友来,看到瘦小的老爷爷举起一枚印有毛主席肖像的书签向店员询价,喃喃自语道:我的书签用旧了,该换了啊。

作为一个并不能在书店完整读好一本书的人,我有自己偏执的一套习惯。读书这么私人的事,怎么能在大庭广众下好好完成呢,那种“夜雨孤灯乱翻书,茶烟一榻拥书眠”的肆意,得是躲进自己的小角落才能舒展开的活动呀。但我也喜欢书店,喜欢它自带的理想主义气质,喜欢听书架陈设无言诉说店主的性情品位,喜欢拥有那种“漫羡而无所归心”的浏览式阅读状态,如果能恰好逢上一位口味相同、倾盖如故的书友,那便再好不过了。

“网红”《岛上书店》中,古怪有趣的书店老板A.J.费克里半是炫耀地阐述了一个观点,“想要了解一个人,你只需要问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本书’”。虽然有些偏颇,却还是道出了读书和一个人的隐秘联系,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你读的书也决定着你将如何安放那些大理想和怪念头。

挑一个不用计算时间的下午去书店吧,也许会新发掘一位有趣的作者,也许在城市熙攘中遭遇同样孤独而热忱的人能够带来多一点能量,也许……也许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悟,只是单纯多出一个能享受独处的静谧下午,不去试谁又知道呢?要我说,正经事可不只有在动物园散步呐。

◎理想中的书店

特邀作者周亚涛

生活至今,餐馆超市之外,书店大概是去得最多的地方。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极难寻到课外读物。做老师的姑姑家有一间小书房,里面堆满了各种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故事的书本,我时常钻进这间书房内,借着窗外透过的些许阳光,在昏暗的书柜里寻找泛黄的书本,迎着光亮,一本本地翻看,一个下午就这样过去了。从那时起,堆满书籍的房间,磁石般吸引着我。

中学时在镇上,售卖方便面饮料的小店偶尔会出售一些课外读物,虽然只有几块钱,对于一周只有十几元生活费的我来说,只能看看而已。直到上了高中,每月百十元的生活费让我有了逛书店的底气,那时学校周围的书店多数是租卖金庸、古龙、梁羽生等的武侠小说,有一家租卖文史类的小书店让我痴迷不已。这家书店的老板面和温柔,在书架上翻看再久,也不怒目相向,我则把多余的生活费买书做回报,可惜不到高三,这家书店最后改成了餐馆,还和好友在这里聚了几餐。

大学在开封,学校附近为数不多的书店都如小餐馆一样破旧,印象最深的是至今还在经营的诗云书店,书店老板陈瑶很有学者风范,十平方米的房间里放满了特价书,厚重又实惠的文史哲让我欲罢不能,每周必去诗云成为大学时期的一大乐趣。

私以为,一座城市有一家好书店,这座城市就会可爱多了。十一长假到南京游玩,在先锋书店门口,拍照的青年比买书的还多,店里面高低起伏的台阶放满了书籍,潮水般的人群从入口一直拥到尽头,这样的风景同样让人陶醉。其间还去了一家私人藏书楼,在闹市的小巷里,24小时对外开放,来客只需自愿投币十元钱,就可享用书店里永远续杯的柠檬水和满屋子的书籍。

大街小巷的餐馆数不清,书店就那么几家,却也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温饱。书店也如餐馆,第一品类要繁多,第二可供挑选,第三茶水不能缺,第四有地方可供长时间坐卧,大抵这样,理想就圆满了!

◎为什么我们都喜欢书店?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王姝

前些年因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查令十字路口84号》又火了一把。书中的海莲和法兰克因为对书籍的爱好,展开长达二十年的书信往返。虽然最后未能谋面,但他们之间建立的感情,赋予这个书店非凡的意义。

人们不吝言辞地赞美书籍和书店,我想,大概与它对人性无功利的宽容有关吧。

无论人际关系多么复杂,人们还是难以避免地要面对自己。在孤独求索的路上,寻求感同身受过于奢侈,但是可以转向书籍求救。

书籍,把无限交错着的时空汇聚到一个平面中,在这里,与周围格格不入的人,也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喜怒哀乐,只是感情最笼统的概括,更多是不足为外人道的。但是人性是相同的,处于一个类似的处境,会突然被书中某个细节打动。

比如“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比如“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比如,《红楼梦》中,黛玉因晴雯疏忽吃了闭门羹,心想:“虽然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但到底是客。自己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寄居他家,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多重、复杂的心理,竟然就这样意会言传出来了,让人叹服。再比如鲁迅笔下的人物,常常让人笑过之后脊背一凉:原来我或者身边人身上,也有这种“劣根性”。这些共鸣,也许不能帮助读者解决问题,但是可以消除一些绝望感和孤独感——有希望,才有一切可能。

很多人论证“活着”是如何艰难,但是他们能够活着去论证的行为本身,就是在肯定“活着”的意义。

既然选择活着,何不去修炼充盈内心的能力?有句用滥的话,叫“诗意的栖居”,有句网络俗语,解释了为什么要读书:当你看到夕阳余晖时,你的脑海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好多鸟,我类个去,真他妈太好看了!”

当沈复回忆童年用烟喷蚊子,将它们想象成腾云驾雾的白鹤,当丰子恺记录下女儿给椅子腿穿鞋、儿子用两只蒲扇作为自行车轮时,那些简单的美好,足以抵御凡尘俗事。

一个好的书店,是一个聚集人们体验、智慧、精神、风骨的地方。当翻开一本书,读懂它,作者的意念在你的世界苏醒。从这个角度说,读书更像是一件私人的事情,无论在家里、在街上,只要你想读,就可以完成。

在此之上,找到“心有戚戚”的书友,或者再一次认识“熟人”的内心世界,是一份更加难得的体验。对于现代人来说,有一个能够让你慢下来、保持专注的空间很重要。

一个拥有好书、好环境的书店,一个追求读书仪式感的书店,一定拥有对书籍尊严的呵护之心吧。

南京的先锋,苏州的诚品,成都的方所……书店作为一个文化地标,正从一线城市向二线、三线等中小城市发展。在信阳,一座以“无镜书店”命名的独立书店也将面世了。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