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郭昕:这个社会让我们必须奔跑 只有在奔跑中才有创造

来源: 2016年12月26日

作家郭昕做客郑州松社书店

▶12月24日下午,河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郭昕做客郑州松社书店,举行了一场主题为“出来透口气”的新书分享会,而担任对谈嘉宾的则是评论家、东方今报副总编辑曹亚瑟。分享会之前,郭昕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东方今报·猛犸新闻首席记者梁新慧/文袁晓强/图

新书面世让自己迈上“高速公路”

郭昕是河南文艺界近年来创作成果较为丰富的青年作家,相继推出了长篇小说《城市课》《鱼的海》以及一批质量上乘的中短篇小说。

新书《驯风记》以作者虚构的一座充满神秘气息的蜜如山为背景,以蜜如市市长刘湘民、建筑学专家马立、女企业家燕莎三个人的命运为主线,从北京到蜜如,三个人演绎了非同寻常的爱恨情仇。

青年评论家孔会侠是《驯风记》的最早读者之一,她称该书“是成熟之作、大气之作,是作家创作的分水岭”。

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驯风记》具有什么意义?郭昕打了个比喻,此前他一直在“乡间小路”上前行,2010年文集的出版让自己走上“省级公路”,而《驯风记》的面世,则让自己迈上了“高速公路”,思路打开了,眼界开阔了。

深入故乡让创作的人物鲜活起来

说起创作《驯风记》,郭昕透露了一个秘密:要感谢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是张伯驹“养”出了《驯风记》。

出版文集后,郭昕一直想写张伯驹。要创作民国这一知名人物,就需要查阅大量资料,而他将找寻的目光瞄准了民间。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了各级官员和形形色色的人物。这时,他就做出了先创作《驯风记》的决定。

2015年,恰逢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河南省直136名作家、艺术家奔赴河南各地,扎实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郭昕带着创作长篇小说《驯风记》的任务深入故乡商水县体验生活。

郭昕说,不管是做官还是行商、做学问,《驯风记》里设计的人物都是游子,是写成功以后的游子回归。自然而然,他也想回到商水老家,回到那一片出过无数风流人物的地方,通过对老家的寻访让笔下的人物鲜活起来。

经过半年“深扎”,郭昕完成了长篇小说《驯风记》。

为何取名《驯风记》?“权力、金钱、名誉、地位,都像风一样虚幻,驯服了就可以为我所用,驯服不了就失控了。”郭昕说。

初中时期已播下文学的种子

在郑州读书时,郭昕的专业虽然是审计学,但文学是他唯一的“行李”。而要追寻文学的种子,还要从初中说起。

“我在故乡读初中时,身体与心灵洋溢着泥土气息。因给县电台写稿,我的名字经常响在广播喇叭里,所以在乡里已小有名气。“郭昕说,给电台写稿子,不论长短,一条稿子一元,只要名字响在广播喇叭里,就意味着有钱进账。每个月,他都有三五条稿子被选用。在电台,他是优秀写手;在家乡人眼里,他是个会赚钱的人,那可是评判人优劣与否的重要标准。

后来,郭昕写的诗集得奖,进城后相继写出了多部长篇小说直到《驯风记》,这一切都与那段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那是我文字人生的开始,虽然懵懂,但有意义。如果没有那段生活,真不知道我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郭昕说。

只有在奔跑中才有创造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另一个自己,需要出来透口气。”郭昕形容,创作的过程就像爬山,要想爬上去很难,因此必须紧紧“咬”住,这是一个不断逼自己的过程,不断向自己要东西的过程,内心不断被虫子啃噬的过程。

从事创作20余年,郭昕用“盲目、麻木、痛苦、愉悦”来形容创作的四个阶段,如今,自己已经进入“愉悦”之境。“其实,不只是写作,做任何事都要经历这四个阶段,只是方法和手段的问题。”

步入不惑之年,郭昕更觉时间的宝贵。“如今,我感觉每天都在过明天,但写小说每天都要过过去。”郭昕说,写小说是一种往生处去的艺术,但又要与过往相结合,因此他时刻都处于“相生相克”中。

正因为如此,郭昕每天都在“赶路”。他说,“这个社会结构,让我们必须奔跑,而且要跑得快,只有在奔跑中才有创造。”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