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我在故宫修文物》作者绿妖:只有在工作上有了创造 才会“择一事 终一生”

来源: 2016年12月27日

▶今年年初,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热播;12月中旬,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映;随即图书《我在故宫修文物》正式出版。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豫籍作家绿妖。

▶12月25日,绿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首席记者梁新慧/文袁晓强/图

看了一遍纪录片我就觉得“太值得写了”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侧重文物修复的日常,同名图书则侧重于“修文物的人”。书中撰写了12位顶级文物修复师对历史、对人生的回顾和感悟。

绿妖最初接到写书任务时的想法是,到底还有多大的空间可写,自己心里并没有底儿。

于是,绿妖就开始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看了第一遍,我就觉得,太值得写了。”绿妖说。

为了写好书,绿妖进行了一周的深入采访。绿妖说,“在具体的采访中,修复师们的语言很有魅力,有很多行话,我觉得特别有味道。”绿妖透露,为了让读者真切感受修复师们的语言魅力,她才用了口述的形式,让读者近距离感受他们的风采。

绿妖认为,纪录片、电影都是镜头表现,而图书是深度阅读,这是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

修文物时间久了看看走路就知道他们是修啥的

绿妖说,一周时间内,她采访了12位师傅,其中9位老师傅,3位年轻师傅。9位老师傅无一例外是从十八九岁就入了宫。“这些师傅初入宫时,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但经过师傅的熏陶浸染,他们的性子逐渐被磨平,心也静了下来。淡然、专注、不焦灼,这是最打动我的地方。”

随着采访的深入,绿妖发现,师傅们已经完全融入到工作中,通过他们走路的动作甚至言行举止,都能看出他们是修什么文物的。

“王津是修钟表的,他走路的动作都透着一种‘精密’;王有亮是修青铜器的,他的性格非常大气;屈峰相对年轻些,但长年在故宫工作也让他的气质跟刚进来的年轻人完全不同。”绿妖说,故宫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而他们已经适应了故宫。

让绿妖特别难忘的,还有修复师们的“师承制”。

绿妖说,一位名叫闵俊嵘的修复师刚毕业的时候很迷茫,他可以到地方当老师,也可以去故宫当一名漆工。征求老师的意见后,他就去了故宫。在故宫里度过了12年后,才清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的面貌沉静安详,是在世上找到了安身立命所在的脸。这种平静让人特别羡慕。

无论干啥只有坚持做才会实现“手上的开悟”

让绿妖倍感幸运的是,她能近距离地看到这些一流工匠的工作状态,听到他们回忆自己的师傅的点点滴滴,工匠的骄傲并不来自炫耀自己修过多少国之瑰宝,而来自更真实的器物,更具体的手感:这件文物我修过,我对得起它,我放心。

“在机械化到来的时代,很多民间手工艺都消亡了。他们的存在,让大家特显羡慕。”绿妖说,你是摊煎饼的,摊到最好,就是匠人精神;你是做拉面的,把拉面做到最好,就是匠人精神。

和文物修复师们的“静”不同,今天的人们貌似都在动,无论身体还是心灵。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那些修复师可爱、淡泊、说话有境界?一件文物到他们手上可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经过他们的修复,还会流传几千年,以物观己,他们的时间坐标是以千年记的,甚至是永恒的。我们的时间坐标是以年记的,所以境界就会不一样。我们会焦虑,他们会以永恒的目光审视这个世界,他们在自己身上克服了这个时代。”绿妖说。

“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这句话躺在书的序言里,绿妖说,她很喜欢。

绿妖说,无论干什么工作,只要坚持做下去,就一定会像修复师们所形容的那样,实现“手上的开悟”,生活也一定会回报你。而对于个人来讲,只有在工作上有了创造,才会“择一事,终一生”。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