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嵩大地卷怒潮——抗战老战士王诚汉回忆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

来源: 2015年07月07日

王诚汉:曾任河南军区豫西支队35团团长,中原军区1纵队1旅1团团长

文章摘自:《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

组建誓师挺进豫西

一九四四年秋,日寇向我太行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和封锁,根据地的反“扫荡”、反封锁的斗争也就更紧张,更艰苦了。

一天,我接到一个意外的通知,要我即刻到军区李达司令员那里去。

我急切地赶到军区司令部,见到了李司令员。李达司令员向我介绍豫西形势后,向我说明:为了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粉碎日寇打通大陆交通线的狂妄计划,毛主席和中央军委要我们组成一支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渡过黄河,挺进豫西,开辟根据地。

我一听要去开辟新区,真是喜出望外。

接受任务后,我们迅速进行了部队的组建。一九四四年九月五日,这是令人难忘的日子,我们在河南林县的郭家园召开了支队成立和进军誓师大会。为了保密和保证部队的突然行动,我们绕道山西的阳城,然后又快速急进,一个整天走完了一百八十里路程,跃进到黄河边的济源县蓼坞渡口。

黄河,水面虽然不算太宽,但水深浪高,险滩很多。对面敌人占领山顶,居高临下。当时我们能够搞到的只有三只小木船。能不能渡过黄河呢?

其实,支队首长早为渡河做了周密的安排。我们做了强攻的准备。但为了不惊动敌人,部队利用月色朦胧、雾霭苍茫之际进行偷渡。我们把三只船连在一起,船舷两侧系满了大葫芦,以增加船身的浮力,加大船的载重量。

渡船开出后,被据守河中心沙洲的敌人发觉了,他们以密集的火力封锁河面。我们冒着呼啸的弹雨,奋力破浪前进,冲过激流,绕过沙洲,占领了对岸的滩头阵地。守备在河对岸的伪军,慑于我军的威势,只是乱打枪,一直没敢轻举妄动。

当朝阳初升,曙光照临大地的时候,我们一千多人的先遣支队已安然渡过黄河天险。从此,揭开了在苦难的豫西土地上和日、伪、顽斗争的序幕。

发动群众站稳脚跟

迎着萧瑟的秋风,踏着枯黄的霜叶,我们跨过横贯东西的大动脉——陇海铁路,甩开了尾追的日寇和伪军,迅速地到达了预定的目的地——嵩山地区。

“嵩山苦,嵩山寒,豫西人民受灾难,水、早、蝗虫和汤恩伯,逼死了人民千千万!"

这是豫西人民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令人触目惊心!

我们这支一千多人的抗日先遣部队进入了中嵩地带,引起了日寇和留在这里与日寇勾结的国民党顽军的恐慌。他们乘当地群众还不了解我军之际,进行造谣中伤,甚至威胁群众不准接近我军。

我们的实际行动,戳穿了敌人的谣言,消除了群众的疑虑。他们当着顽匪的面不敢讲,背地里却议论开了:“看人家八路军多好!秋毫无犯,送什么吃什么,吃一顿红薯饭,还拿出了响当当的银元哩!要是碰到国民党那些龟孙子,早就要挨耳光了!”

为了更有效地发动群众,我们决定把九连留在偃师,一连放在宜阳县的东赵堡,二、五、八连随团部活动于登封、临汝一带。分散张贴抗日标语,宣传抗日政策;集中组织武装大游行,显示军威,扩大声势。人民群众对两种军队进行了对比,逐渐认识到:八路军是真心实意抗日,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由于我们坚决贯彻执行了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和党的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在这块苦难的土地上站住了脚,扎下了根,建立了偃师、伊川、临汝、登封等县的抗日根据地。豫西人民的抗日烽火熊熊燃烧起来了。

打击日伪建立政权

我们来到豫西后,战斗几乎天天在进行,并且一天比一天激烈,一天比一天紧张。那烽火连天的日日夜夜是令人难忘的。

奇袭白沙镇!是我们在豫西打的第一仗。白沙镇位于伊川县城东南六公里。城里的伪警察局成了鬼子直接控制的特务机构。在支队首长的直接领导下,我们决定把白沙镇伪警察局这颗钉子拔掉。

十月二十八日傍晚,风急雨猛。我团二连指战员由上王庄出发,急行军六个小时,赶到了白沙镇。深夜,白沙镇伪军的睡意正浓。忽然,枪声四起,我二连战士在地下党员吴克俭同志的带领下,冲进了伪警察局的大院。不到一个钟头,这个虎穴就被我们捣毁了,伪警察局长吓得钻进了床底,被我们生擒。这一仗,我们缴获了一挺歪把子机枪,八十多支步枪,为豫西人民除了一害。

就这样,我们一面战斗,一面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抗日政权。十一月二日至十一月十日,我团根据支队的部署,先后在登封、偃师、伊川之间的永泉口、缑氏镇等地与日伪进行了九次战斗,粉碎了鬼子的一次次“扫荡”。

在豫西一年的艰苦斗争中,我们不仅狠狠打击了日、伪、顽反动势力,而且还组织了地方政权,扩大了武装力量,建立了箕山专署,登封、伊川、临汝等县的抗日民主政权。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