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是种病 这种病 没法治也不用治

来源: 2015年07月17日

“时装界的卡尔·拉格斐、乔治·阿玛尼,或者是电影界的詹姆斯·卡梅隆,雷德利·斯科特……”《小时代4》上映之前,郭敬明在一次受访时,细数着看似和他相去甚远的目标。

作家出身的郭敬明,并没有文人身上的清高酸腐,更乐于承认自己是一个商人。电影导演也不是他的终极目标,在四部《小时代》达到17.28亿元总票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系列电影之后,他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从内容生产到营销策划都兼顾的产品经理。“只要是标价的,就是商品,看电影和买衣服其实是一样的。”

然而在其他电影业内人士和成熟的消费观众看来,郭敬明的主张和他的电影,都是病态的。他们对这种病态嗤之以鼻,却无力改变——也许郭敬明并不是国产电影的“毒瘤”,不用急着去铲除,而是一场很常见的感冒,退烧之后自会痊愈。《小时代》是一种病,但这种病的病根在于社会。就像在雾霾沉沉的郑州,我们很容易上呼吸道感染一样。这种病没法治,因为雾霾还在继续,你会不断地难受。这种病不用治,多喝点水,过个十多天基本就好了。□东方今报记者赵珈

价值观之病

“大家都爱钱,只是我更直白”

《小时代》遭到诟病的,首当其冲,是片中弥漫的奢华肤浅价值观。华服、豪宅、富二代们编织的绮丽场景,和分不清长相的男色、美女,确实营造了一种美妙的梦境,“好看”自不必说。

有句话说,人类的终极理想是不劳而获。《小时代》营造的就是能够满足这种幻想的氛围。顾源、顾里是两个旗鼓相当的富二代,生活奢华就算了,女主角林萧虽然是一个需要应聘工作的普通女孩,实习的时候背的可也是工薪族一年工资也买不起的包包,而片中并没有交代这些钱是怎么赚来的。

《小时代》的粉丝,一个初中女生小梅告诉记者,电影里把她们认为的美好事物都展现了出来,这是她们喜欢《小时代》的原因。而这正是家长和社会所担心的,青年价值观导向的问题。

《小时代4》里的生活气息越来越重了,郭敬明也自认之前的做法有问题:“《小时代》的很多镜头拍法都远远超过了青春片或都市片,非常绚丽。它的镜头语言,以现实题材的片子来讲,是有点过分华丽了。”

但郭敬明不会放弃他所喜欢的华丽视觉效果,就像他认定的自己的价值观一样。

作为中国最畅销的80后作家之一,郭敬明的现实生活和《小时代》中呈现的奢华并无二致。但从一个赚10块钱稿费的投稿学生,到一个在上海偶然路过就买下三栋洋房、用的一把雨伞就值5000块的土豪,郭敬明的确是白手起家。“为什么大家看我,不能理解为一个人通过努力,过上了好的生活,为什么要那么下作地想呢?”

也许就像郭敬明说的那样,“大家其实都很爱钱,只不过你们不说,我只是更直白”,但在他的电影中,只呈现了对金钱和物质的顶礼膜拜,并没有告诉像小梅那样的年轻人,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过上想象中的生活。如果《小时代》拍成郭敬明的自传,相信外媒也不会戏谑它是“土豪金时代”了。

除了不告诉年轻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残酷现实,郭敬明还不愿意当一个公知。“我们有所谓的公知,他们对社会现状、权力结构有清晰认知和鲜明观点。但是我不懂,我不知道我的观念看法是否正确。就算你喜欢韩寒,崇拜韩寒,但是如果这个国家13亿人都是韩寒,你觉得会好吗?每个作家都变成韩寒那样,是不会好的,每个人就在那儿骂,要不要有人去开公司、拍电影、做咖啡呢?”

电影之病

“看场电影而已,需要什么情怀?”

对于美国人来说,电影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欧洲人更多地把电影当作一种探索和实验;而在中国,电影承载着更多的社会意义、人生价值。到了郭敬明这里,统统推翻。在他看来,电影就是一种商品,观众看一场电影,和唱一次KTV、买一件衣服没有分别。

“跟我去唱KTV、逛街买件衣服,其实是一样的。我买一件衣服需要什么情怀?我需要对这个国家、民族、人性需要肩负什么力量吗?”郭敬明描绘了一种观众看电影的情景,确实能反映《小时代》的粉丝们走进电影院的初衷:今天我跟朋友无聊了,想打打闹闹地去电影院,看一个好笑的电影。又或者是一对恋爱中的俊男美女,他们去电影院享受两个小时的时光。他们走出电影院,生活与工作都在照旧。“不会现在还有人说,我看完一部电影,我整个人生就巨变了吧?”

“目标受众群喜欢就好。”就像写小说时就注重搜集读者反馈,当样本采集到足够的量,就接近了的自己的目标受众。郭敬明说,电影、电视都是针对大众完成的产品,无非是了解观众喜欢什么,有的放矢地去实现。所以在大学时代,同学们都忙着找资源拍片,他却研究起了传播学和心理学。

在郭敬明看来,《小时代》这样的商业电影,就应该以商业的标准去评判,对于影片价值观的批评,让他觉得拧巴。之后类似题材的青春电影一拥而上,贡献了不少票房纪录。这些电影导演大多和郭敬明一样,跨界拍片自带粉丝,选角起用最热的小鲜肉,似乎找到了成功的捷径。

但在电影人及大部分成熟的电影消费者看来,粉丝电影赢了票房,却赢得并不光彩。

也不能说《小时代》艺术感全无,虽然作为一个影视艺术专业的大学肄业生,郭敬明在着手当导演时还并未真正去过片场,他对艺术还是有追求的,这样的进步在《小时代4》中特别明显。从一部“长MV”,到观众在片中找到了杜琪峰、阿彼察邦、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影子;影片结尾的8分钟长镜头,有人说那是前情提要,也有人说是艺术的高峰。

票房之病

“没有四五亿,就不是郭敬明”

近几年来,国产电影票房大涨,是“一片导演”的崛起时期。所谓的“一片导演”就是指那些并非科班出身的跨界导演,他们只拿出一部片子,成绩就顶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拍上十年的。和“一首歌手”不同的是,一片导演不会就此销声匿迹,因为有高的投资回报率,有更多人找他们拍二片、三片。

张艺谋最高票房的电影《英雄》,在全球共收入1.77亿美元票房,按现在的汇率换算成人民币,也不是徐峥12.54亿元的《泰囧》的对手。而张艺谋最近的作品《归来》,是他擅长的文艺片,也不过将近3亿元的票房,分分钟被7亿元导演赵薇秒杀。毕竟时代不同,不说那些远的了,就说加入今年暑期档厮杀的大导陈凯歌,《道士下山》上映两周,总票房还是输给了上映一周的《小时代4》。

难怪郭敬明可以口气很大地自诩“四五亿导演”,说出“大家会觉得不过个四五亿,你郭敬明就不对劲儿”这种话。单就票房上这一点来说,让那些当年的“亿元导演”情何以堪呐!

深谙商业电影的生财之道,郭敬明罕见地把四部作品安排在三年内密集上映(其中还包括柯震东吸毒事件把他的时间表拉长了半年)。尽管这一系列的总体票房成绩十分理想,已经足以载入中国电影史,但没了前两部集中上映的浩大声势,《小时代3》被韩寒的《后会无期》抢走了票房和风头,《小时代4》的话题更不敌《大圣归来》,又被一只国产动画电影里的“猴子”比了下去。

总体票房大涨并不是坏事,但票房只被粉丝主导就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就像那只国产猴子面对《小时代4》仍能逆袭一样,好像观众对电影还是有点其他追求的。也许疯狂以后,市场会逐渐回归理性。就像得了一场拖拖拉拉的重感冒,吃药有时候都未必管用,但发个烧、捂了一被子汗后,就那么好了。

电影能不能回归电影,不以票房论英雄、不以粉丝定胜负?这个难题只能交给时间去解决。

■他们说

正方:

韦墨Ink:作为一部青春片,现在去评论其价值性或是品位的高低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想对于喜欢它的粉丝而言,这就是一部向青春致敬的影片。《灵魂尽头》只是青春的告别,但不是青春的终结。

婷婷专用小马甲:其实,所谓的郭敬明电影里的“暴发户式审美”,更多地来自于我们这个时代,而非他自己,我们其实就一直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和这样的逻辑当中,只是他给表达了出来,而我们不敢表达,或无由表达罢了。

胖跳跳:《小时代》系列电影轰轰烈烈地结束了,我站在明媚阳光穿过青葱忧伤掉落在那一场永不落幕的伤痛中,期待下一次和四殿的相逢,泪流满面。

华盛顿樱桃树:系列最后一部给个三星吧,虽然整个系列的故事就像个笑话,人物平面没有逻辑。但单就这一部来说,顾里独白那一大场戏的设计和郭采洁的表演,那场撕逼戏的整体调度,以及最后结局的蒙太奇处理,还是不错的。

才让:很多人说终于完了撒花欢呼,但是你还是不得不承认它是中国电影产业到现在为止最成功的“系列电影”,除了《小时代》也没有到第四部还是火的。未来是这群观影群体的,所以无法适应接受市场,就如同王小帅那样的已经被淘汰的时刻埋怨的导演了。客观,打三星。

贫血维纳斯:今天要为四娘正名!时隔两年,还是忍不住给四娘五星,四娘不仅心态越来越好,技术层面也达到了同龄人中出类拔萃的高度。四娘对艺术的执着超越自恋自艾,同时弥补了个别演员僵硬的表现,形式内容都纯粹到目空一切。

反方:

隔壁你山田爸爸:“小时代”大结局首映票房过亿。大人看完恨不得给郭敬明寄刀片,然而中学生却穿着校服挤满大厅。我从来没有看过这样一部电影,它的价值观让人生气到,恨不得给导演郭敬明快递一头驴过去踢他脑袋。

《小时代4》的问题不在于“拜金”,而是它打破了做人的基本底线。“时代姐妹花”和她们的男宠们,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堂堂正正做人,除了买买买和谈恋爱之外,不仅完全不创造任何价值,而且践踏他人的劳动成果。

午休跳楼大狂欢:好丢脸,真的不想说人生第一次首映是小时代。这是我23岁人生第一天,真不是个好兆头……

傲娇小青龙:哭的时候我内心是羞耻的……

屈晓松:我们说好不分离,要一直一直撕下去,大雪也无法抹去,我们撕逼过的痕迹。

瓦力:开头哈哈哈20分钟,接着群撕逼10分钟第N次四分五裂,然后史上最长哭戏大联播70分钟,接龙哭、分屏哭、合众哭、BGM哭,换BGM继续哭,又哈哈哈5分钟,我们依然不分离,史上最省事省钱火灾效果10秒,最后8分钟“长镜头”回顾前三部,结局。非原著党云里雾里,郭大奸商就是让看不懂的你去买原著啃的。

水色南音:去电影院看都不好意思碰见熟人的大型音乐MV。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