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娘

来源: 2016年05月13日

□景柱(教授、博士生导师)

您是否了解祖辈父辈曾经的过往、贤德善俗?家国天下,家是基点,而厚重中原文明,也是由这些闪烁于平凡的过往与家风,绵绵聚集而成……

东方今报《家事家风》栏目为您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找寻长辈平凡一生中的精彩,记录、讲述给我们的孩子,让家事家风代代传承。

欢迎供稿或提供素材——栏目邮箱:15967794@qq.com电话联系:13598000095微信号:AuthorSue

姥娘,豫东话就是外婆。

我的姥娘,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式外婆。

她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

(一)三寸金莲

1984年初夏,我正在兰考一中备战高考。家中捎来急信,在固阳镇医院病重的姥娘想我了,我明白是她老人家的大限到了。

当天赶到医院,姥娘已是弥留之际,她的那双小脚,依然裹得整洁。那是她展示自己一生的自信,一直到死。

姥娘91岁辞世,在那个苦难岁月可谓天寿。

算起来,她出生于1893年,也就是清光绪十九年,属蛇,和毛泽东同年出生。姥娘的一生,历经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

她出生5年后的1898年发生了戊戌变法,19年后的1912年清朝灭亡,而后进入民国时代,姥娘56岁时新中国成立。

姥娘出生的年代,对女人道德审美的重点之一,是看双脚大小,脚越小越美。

姥娘从小父母双亡,靠奶奶养大成人。6岁开始自己裹脚,为了不让脚长大,裹好之后还长年用石头压脚。

姥娘出嫁时,曾因三寸金莲而名扬乡里,这成了她一生的骄傲,也是她一生的自信之源。关于这一段“励志”故事,姥娘生前给我至少讲了几十遍。

我当时很是不解,中国为何兴此陋俗?害人自残后,还让人乐此不疲!

直到高中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我才在其中找到了答案——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二)绑票

1938年深秋,我的母亲出生后,日寇已经全面侵华。

豫东成了沦陷区,乡间除了横行的鬼子,还有成群的土匪,千里饿殍,民不聊生。

姥娘辛苦好几年攒了一袋芝麻,在院中晾晒时被土匪发现了。不几天,她便被绑票了,土匪要求家人拿芝麻赎人。

在土匪窝里关押了十八天,姥娘终于攒下两个饼子。当晚夜深人静,看守打起盹来,姥娘用两个饼子喂饱了门口的大黄狗,以防它乱叫,慢慢地爬出了土匪窝。

被关十八天,又冷又饿,双脚又小,姥娘丧失了行走能力。她只能爬行,漫天野地,毫无方向,天亮前爬到了王玉堂村,终于遇到了救命恩人——李翰章。

对于这位救命恩人,姥娘每次讲起总是感激不尽,并终生答谢。儿时的我随她到王玉堂谢恩,至今记忆犹新。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救命之恩,终生报答。这是姥娘生前常挂在嘴上的老理。

(三)徐营长

抗战胜利后,以黄河为界,国共双方在豫东地区南北“拉锯”,反复攻占。

有一年,国军驻固阳镇(时为考城①县城),八路军驻徐堂村。徐堂村一个村子都姓徐,是姥娘的娘家,也是全家为避匪患的栖息之地。

村里驻了八路军的一个营,营长姓徐。姥娘给我说:天下姓徐的是一家,徐堂村每家轮流安排徐营长吃饭。

有一天,姥娘喊徐营长吃饭,看见他用报纸盖着脸睡觉了,姥娘感到大不吉利!徐营长醒后告诉姥娘:大姐,来不及吃饭了,部队中午12点开拔到考城。

在豫东,只有人死后才用白纸盖脸的,队伍走后,姥娘忐忑不安。果不其然,第二天前线传来噩耗,徐营长阵亡了。

姥娘为此哭了好几天,一直请求部队把徐营长葬在徐家老坟,但未能如愿。对于这个遗憾,姥娘唠叨了很多年。

(四)三棵枣树

解放后,姥娘刚过了几年太平日子,就赶上了大跃进。

1961年,我的父母还在甘南支边平叛,父亲每月工资38元,母亲只有15元。

父母虽然也接济姥娘一家,可是在一个全民大食堂的年代,姥爷还是被冠冕堂皇地饿死在了敬老院。

姥娘的七个儿女中,二舅最有文化,也最明事理,是姥娘的至爱,可是二舅1956年就到新疆支边去了。

姥爷去世后,儿女也都已成家了,姥娘的全部心思,就寄托在了院里的三棵枣树上。每年从春天枣树开花,到深秋枣树收果,姥娘总是终日守护着。

收枣后,成色好的直接晒干,成色差的切片晒干。到了冬天,大包小包地寄给二舅。

有几年,我总是替姥娘重复写着一个地址:新疆农七师123团13连赵子亮(收)……

我后来理解,在那个交通和通信都极不发达的年代,红枣就是母子情深,红枣就是儿行千里母担忧……

(五)夙愿

姥娘的父亲,是当年有名的乡绅,在晚清义和团运动中死于非命,当时姥娘只有六七岁。

按老家的风俗,死于非命者六十年后夫妻方能合葬。等了六十年且经济上可行之时,姥娘已近八十高龄了。

那些年,姥娘总是说自己还有一件大事未办,否则死后无法去见父母。终于,在我母亲的操持下,姥娘完成了这个合葬父母的夙愿。

我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族人们多方寻找勘探,终于找到了姥娘父母的遗骨。

合葬那天,大冷的天,只有姥娘一人吊孝,她一身白衣,形单影孤,小脚摇摇晃晃,哭得一塌糊涂。我当时还是一个懵懂少年,僵硬地跟在她身后,一脸无奈,不知所措。

姥娘去世后,我总在思忖,那天她哭得如此悲痛,不是因为实现了夙愿,而是向父母哭诉自己一生的悲壮,更是哭诉那个万恶的时代。

细细品来,只要中国封建文化不亡,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寻常百姓,谁家的子孙后代,又能逃脱姥娘的人生境遇呢?

(六)二大娘

姥娘一生命运多舛,但勤奋坚忍,总能渡难排险,逢凶化吉。

姥娘在徐堂村前后住了12年,成了远近闻名的“老姑奶”。土改时期,全家又迁回婆家高寺村。

趁土改的几年好光景,姥娘在村里率先盖起了三间大瓦房。这在那个满村都是茅草屋的时代,充分显示了她惊人的持家才能。

后来,姥娘成了高寺村有名的“二大娘”。每当她摇摇晃晃,甩着三寸金莲来到街头,便立马成为乡亲们的焦点。

邻里之间,婆媳之间,闹啥别扭或有啥不和,总由“二大娘”说事评理,姥娘俨然成了村里的“族长”和“判官”。现如今,这个角色已由我八十岁的老母亲接任了。

“文革”结束后,姥娘已经寿登耄耋了,她人生的最后十年主要是打老式纸牌。

“文革”时期“破四旧”,不准打老式纸牌。高寺村的村支书叫赵子石,是个典型的老革命,他虽是姥娘的远门侄子,但破起四旧来是不分远近的。

当时,姥娘并不知道“文革”已经结束了,每次和牌友们打牌,照样先锁屋门,再派孙儿在门外放哨,我便是当年的“哨兵”之一。

表哥赵玉章爱和姥娘开玩笑,有时为了让姥娘休息一下,就在门外突然大喊:赵子石来了!

这时,屋内的人就会神速而有序地藏好纸牌,做闲聊状,颇似电影中开会的地下党。

这个时期,外孙们总爱走姥娘家。她的大瓦房里吊了几个条篮,姥娘名曰“气死猫篮”。

儿女们孝敬她的礼物,她总是舍不得吃,在“气死猫篮”里,从年头放到年尾。

每当孙男娣女们去看她,或多或少,那里边总有些好吃的。而这一幕,一直是我儿时的美好记忆。

姥娘去世时,徐堂村和高寺村,排门排②为“老姑奶”“二大娘”吊孝。当时,送葬的人排成几里长龙。那一时盛况,也算是对她老人家的人生鉴定吧。

丙申大年初三晨练,发现郑州老市民沿街烧纸,祭奠祖先。

我忽然想起了温暖的姥娘,不禁面东遥拜,潸然泪下!

有感而发,聊以记之,感恩述怀!

——丙申年正月初三于郑州

注:①考城——古地名,考城县域包括今兰考县东部与民权县北部以及周围区域。

②排门排——豫东方言,挨家挨户的意思。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