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要走产业化 将来茶杯饭碗可劲造

来源: 2016年12月23日

杨云超正在专心制作瓷器

▶从参与汝瓷天青釉与月白釉的开发,到离开汝瓷行业,再到回归汝瓷行业,杨云超的人生跌宕起伏。如今,这位汝瓷行业的第三代领军人物,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他投资建设的数千万元的汝瓷生产线,正掀开汝瓷产业化之路的神秘面纱。□东方今报首席记者李长需/文袁晓强/图

汝瓷天青釉技术恢复成功

因为豆绿釉,郭遂成了汝瓷技术研制的第一代领军人物;1985年,汝瓷二厂决定恢复天青釉和月白釉技术研制时,他的徒弟孟玉松接过了棒;而重新回到实验组的杨云超,也有幸跟着孟玉松开始了汝瓷研制生涯。

当时,汝官窑遗址尚未找到,恢复天青釉所能参考的,只有叶哲民手中的一块瓷片。上世纪70年代,他曾在宝丰一带找到一块瓷片,比对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之后,他认为这就是汝官窑的天青釉。他把这块瓷片给了汝瓷二厂,让他们化验分析。

根据对这块瓷片的化验,他们分析了瓷胎的成分和釉料的成分,并不断地研究釉料配方和调整比例,烧制出成品后,再前往北京,找叶哲民、冯先铭、耿宝昌等专家,从化学成分、色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估。“我们一遍遍地往北京跑,每个月要去三四次,最长一次要待一个多月,但一次次地,都被专家否定了。”杨云超回忆说。

原因何在?原来,天青釉里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在专家们的指导下,他们在釉料中加入了玛瑙,釉色果然不一般。

紧接着,1987年,汝官窑遗址在宝丰县清凉寺被发现。在汝官窑遗址,出土了一些器物和大量的瓷片,这为他们的实验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材料。

他们烧制的天青釉汝瓷,等到了最终的检验时刻。1988年7月29日,在原国家轻工部和河南省科委组织的鉴定会上,叶哲民、冯先铭、耿宝昌等国内7名专家一致认定,无论是物理性能还是化学性能,他们研制的天青釉汝瓷都可与古天青釉汝瓷相媲美,达到以假乱真地步。7名专家都在鉴定书上签了字,宣布汝瓷天青釉技术恢复成功;同时,月白釉技术的恢复也获得专家认可。

有人出一百万他都没卖“宣和坊”

天青釉技术恢复成功后,孟玉松获得了1万元的奖励,而杨云超却没有获得金钱奖励,他获得了到郑州轻工业学院工艺美术系上学的机会。这个机会,对于已经26岁的杨云超而言,可谓“给多少钱都买不到,它直接影响了我的人生”。

1990年大学毕业之后,汝瓷二厂又征用了40亩地,建了玻璃料器花厂,杨云超直接回到该厂成为样品部部长。干到1995年,他承包了厂里的玻璃窑,本来生意很好,却被骗了18万元货款,没了流动资金,他便停了窑,并辞了职。辞职后,杨云超投资过煤窑,又投资溜冰场;之后,他又经营扎啤,4个月卖了130吨。他不但还清欠债,还在汝州买了一座4层的小楼。

但这一切并没让杨云超安下心来。2005年春节,天空下着大雪,杨云超走在大街上,却在思考着他下一步的人生该怎么走。他还是有点舍不得他曾经为之付出的陶器行业。那时候,天青釉技术和月白釉技术虽然已恢复成功,但并没有用于实际生产,太可惜了。他很想像退休的孟玉松一样,自己开家陶瓷厂。从技术上来说,他完全没问题。

说干就干,刚过了正月十五,杨云超一个人赶回老家,开始建自己的第一座瓷窑。当年7月份,他烧出的第一窑产品非常漂亮。这让他干劲很大,拉来父亲、妻子加入;他还给自己的厂子起了个漂亮的名字,叫宣和坊。“宣和是宋徽宗的号,坊相当于古代皇宫的坊,很文雅。曾有个煤老板出100万元买这个名字,我都没卖”。

他的目标:实现汝瓷产业化

如今,翻开宣和坊的宣传册页,可以看到数十项荣誉介绍。对于杨云超而言,这十多年来,他研制开发出了汝瓷红、青、蓝发光釉及其制作方法,仿古汝瓷和现代工艺瓷等系列产品,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及外观专利20多项,获得的荣誉更是无数。

他的企业,也成为专门研究、开发仿古汝瓷和现代工艺瓷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河南省名牌产品认证企业。工厂占地1.5万平方米,拥有一个大型工作室和两个生产基地,资产近千万元,产值100多万元。

“如果我守着现在的规模,不用操多少心,每年都会赚不少钱。”杨云超说。作为汝瓷的第三代领军人物,他有时内心也会想,自己怎样才能起到领军作用。在他的思想里,肯定是企业要上规模,效益要达到一定高度。但他的企业现在不过是中上等的规模,如果固守现状,即便再发展10年,也很难达到他理想的高度。

思虑再三,他决定接受外来的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如今,在汝州汝瓷小镇,他已经购置了40亩土地,投资近两千万元,正在建一个新的生产园区。“整个园区建设下来,需要5000万元。仅一条生产线,就需要投资3000万元,但这条生产线产值可以过亿元。”杨云超说。

杨云超坦言,现在压力很大。企业计划招收三四百名工人,还需要搭建管理团队,寻找销售渠道,这都需要他马不停蹄地去周旋。

但汝瓷和钧瓷一样,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比如,该怎么和市场结合,怎么和现代生活结合?是继续走传统的仿古艺术之路,还是向现代日用品转型?

从杨云超的投资规模看,走仿古艺术之路显然不太现实,他的目标是实现汝瓷的产业化,而产业化讲究生产的规模化。要规模化,就必须和现代日用品相结合。杨云超的目标,就是日用茶具和餐具等。“我们的产品不局限于汝瓷,如果客户有需要,我们也可以按其需要去生产”。

格局已经铸就,杨云超这个汝瓷产业链的全才,扣着整个行业的脉搏,在产业化之路上将走得更远。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