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从哪儿来 飞毛腿跑出来的传说
一缕曙光照亮帕台农神庙,卫城沿山坡蜿蜒而下的人行道上,一名清洁工正在扫地。然而,在树丛里,一些身穿运动服的家伙正在……抓紧时间撒尿。
把地名换掉,这一场景适用于现在能看到的几乎任何一场马拉松比赛。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薛晨飞
马拉松的传说是真的吗?
关于马拉松的起源一般大致是说,公元前490年的希腊波斯战争中,雅典军奋勇应战,在马拉松平原打败波斯军队。为了把胜利消息迅速告诉雅典人,希腊派传令兵斐迪庇第斯从马拉松跑回雅典传达这一喜讯。他跑到雅典城内只说了一句话:“我们胜利了!”,便体力衰竭倒地而亡。为了纪念这场战役和表彰尽职尽力的英雄斐迪庇第斯,在第一届奥运会上,有了个新的竞赛项目——马拉松赛跑。
但这个故事有很多疑点,比如斐迪庇第斯是跑了42公里还是两天240公里、历史上这个事件是否发生在马拉松战役后(有考证是在战役之前)。根据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记载,斐迪庇第斯奉命从雅典跑去斯巴达,请求斯巴达人派援兵击退波斯军队的入侵。斐迪庇第斯头一天离开雅典,第二天就跑到了斯巴达。可惜斯巴达人以正在庆祝宗教节日为由,没有派兵。
关于马拉松比赛起源的故事,恐怕真的无从考证,而现今广为流传的说法,我们就当是一则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听听就好了。
“马前卒”——比马拉松更早的长跑者
如今看来,跑步似乎是从原始人追逐猎物开始,人类就具备的本领。“马拉松”的起源已经很久远了,而比它更早的,有没有长跑比赛?西周早期《令鼎》的铭文,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周成王率领他的臣下和奴隶,到淇田场去进行春种和射箭比赛。返回王宫时,周成王一时高兴,对随从中一个名叫令的小官吏和一个名叫奋的奴隶说:你们两人如果能一直跟上我的马车跑回宫中,我就赏你们十家奴隶。成王的马车驭手得令后快马加鞭,马车风驰电掣,令和奋跑步如飞,紧随疾驰的马车,一直跑到王宫,如约得到相应的赏赐。令用得到的赏钱铸造了一座大鼎,将此事记载了下来。
到了各国征战时代,步战士兵奔跑的速度往往决定着整支部队的作战能力,快速长跑成为行军作战过程中的一项技能。《荀子·议兵》记载,在魏国,对士兵还实行过长跑考试,考试合格者才准予回家。士兵们参加选拔的过程中要背负武器、三天的干粮等重物从天刚亮一直跑到中午时分,连续进行三天。当时的百里相当于现在的35公里,折合成速度约为每小时6到7公里。从负重长跑的角度来看,这一速度是相当可观的。《墨子·非攻》记载,士兵经过七年训练以后,要能够达到全副武装连续长跑三百里之后再宿营的程度,这一路程长度相当于现在的105公里。
夸父逐日的神话我们就不说了,可是这些有记载的“马前卒”,恐怕应该是比“马拉松”历史更为久远的长跑者了。
神行太保有“法术”
现在我们看来,马拉松运动员跑个全程最快也要2个多小时,可在《水浒传》里,有个神行太保戴宗,这位戴院长有特异功能,会神行大法。若要急着赶路,能日行800里。甲马是他跑得又快又远的法宝。但甲马不是火箭助推器,而且老戴每次用后都要烧掉。那这个甲马是什么?
清代虞兆隆《天香楼偶得》有记载“俗于纸上画神佛像,涂以红黄彩色而祭赛之,毕即焚化,谓之甲马。以此纸为神佛之所凭依,似乎马也。”著名史学家赵翼《陔余丛考》则说:“昔时画神像于纸,皆有以乘骑之用,故曰纸马也……”这说明,甲马其实是古代丧葬祭奠,或者供奉神灵升天当坐骑用的,用纸剪的或在纸上画的马。
另外,早在汉代就出现了“兴奋剂”。《疾行方》(共十条),就是如何提高跑步能力的方子,其中有五条是服药法,有药丸有粉滓有干汁,有五条是巫术咒语。从科学的鉴定来看,无论是药物还是咒语,都不能对跑步者的生理起到任何有效的作用。但是服药后能对跑步训练起到心理暗示作用,这是有道理的。
宋朝甲马生意兴隆,《清明上河图》里,就有家临街的纸马铺,门前竖一块“王家纸马”的招牌。别人的纸马是用来烧的,戴宗的纸马怎么就能在法术的作用下,具备神马功力?原来,这神行术要生效,得烧纸钱,因为甲马不能白用,不给钱神灵会生气。
原来,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能使马神通。喏,这不也跟如今大大小小的马拉松比赛一样,高额的奖金才是让选手快步如飞的动力嘛。
在古代,你我都当不了快递员
如今,各个马拉松比赛的前几名,往往都是由职业运动员包揽。那中国的职业长跑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沈括的《梦溪笔谈》里说,宋朝的驿站传递有步递、马递和急脚递三种,其中的步递就指的是由负责通信的兵卒通过长跑的方式完成对官方文书的传递。而急脚递的速度也是相当快的,可以达到日行400里。
直到光绪末年开始设立现代邮局时候,大量在驿传中任职的长跑健将随即被招进邮局继续工作,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邮递员,具备优秀的长跑素质正是他们进行职业身份转变的一个重要筹码。
元代,还曾出现过距离比现代马拉松要长一倍的中国古代马拉松——“贵由赤”。贵由赤是蒙古语,意思是快行者,是元代禁卫军开创的每年定期举行的超级马拉松比赛。这种长跑在元大都和元上都分别举行。元上都的“贵由赤”起点为泥河儿,终点为上都宫中,二者距离为180华里。比赛从清晨开始,参赛者一律被长绳拦在起跑线后。号令一下,长绳放开,众好手蜂拥而出。
大约6小时后,比赛结束。第一名赏白银1锭,第二名赏绸缎衣服4套,第三名为3套,其余跑完全程者各1套。现在来看,开办于1287年,比现代马拉松的创办早600多年的贵由赤,和今天的马拉松比赛一样一样的。
马拉松改距离只为照顾英国王室
说起现代的马拉松比赛距离,恐怕许多人都知道全程是42.195公里,可这个有整有零的距离从哪来的?
跟那些“整数项目”不同,现代马拉松赛事的标准距离是42公里195米。这个奇怪的距离,是在1908年伦敦奥运会上,为照顾王室的意愿而设立的,并从此固定下来。
从1896年希腊的雅典到1904年美国的圣路易斯,马拉松比赛已经连续三届出现在现代奥运会中了。但是比赛的距离却没有一个标准,每一次都是临近比赛开始才由组织者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一个数据。例如第一届奥运会上,雅典人确定了一个250千码的距离,不到25英里。4年之后,巴黎奥委会决定把马拉松的距离凑成一个整数———25英里。而1904年的圣路易斯奥运会又把距离改回到24英里和25英里之间。
混乱的规则对于马拉松运动的发展并没有好处,国际奥委会已经注意到这一点了,不过,这些人选定的“规定距离”其实是为了方便英国王室看马拉松比赛展开的。
1908年伦敦奥运会,他们顺从亚历桑德拉王后的意愿,把起点设在温莎堡,终点则定在了体育场内皇家包厢的正对面。从温莎堡的东侧平台到体育场入口处正好是26英里,然后为向所有观众展现马拉松运动的精神,运动员需要在场内再跑一圈儿,最终在皇家包厢前冲刺。这样一来,全程距离就是26英里385码,合42公里195米。
此后,国际田联把这段距离定为马拉松的标准距离。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