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也爱过春节 跟咱们过圣诞节一样

来源: 2017年01月19日

年节文化是人类创造社群活动的独特形态,反映人们期望平安、追求幸福的共同心理。在我们享受西方的圣诞节时,万里之外的欧美国家也对中国年津津乐道。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袁伟平

打一架与大声哭外国人迎新年够另类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有些国家的新年习俗很另类。在印度的有些地区,迎接新年的方式就很独特,家家户户哭声不断,人人脸上涕泪横流,因此被人称为“痛哭新年”,据说他们是希望通过这种迎新的方式,来表达对岁月易逝的感慨。

在秘鲁,则有大打出手迎新年的习俗,有些城市还每年举行“打架比赛”,无论是谁,都可以上场和人较量一番,让人深感违和的是,这边拳脚相加,那边配乐欢快。据说这个风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发泄出一年中积聚的怒气,以更为放松的心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对于一向严谨的德国人,你能想象出新年会有什么出人意料之举吗?据说在德国的一些农村,至今还流传着新年爬树的风俗,而且谁爬的最高,谁就是“新年英雄”,来年会有最好的运气。一样是新年登高,热情奔放的巴西人会在新年钟声敲响后,高举火把争先恐后地爬上高山,去寻找象征幸福的金桦果。而且,在一些乡村地区,人们在新年见面时,会使劲地揪对方的耳朵,表达对新年的祝福。

我们的概念里,如果餐桌上不小心打了个喷嚏,会有点儿小尴尬。但是在保加利亚,如果有人在新年餐桌上打个喷嚏,主人会感到很高兴,因为它预示着将会给来年带来好运。

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这些别出心裁的做法为新年增添了几分不一样的风采呢?其实,不管什么样的习俗,都一样地体现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韩国人的“春联”为啥是白色的

国外的年庆与我国春节多有不同,有些是在公历1月1日,有些则是把圣诞节当做一年最重要的节庆。但是,春节也不是我国的独有节日,尤其是东亚,还有很多国家春节同样是法定假日。

在新加坡,春节的热闹隆重一点也不比我们逊色。新加坡华人家庭每逢过年都开油锅,烧火炉,蕴含着年年开火年年旺的意思。除夕这天,人们除了吃团圆饭,还要给先人供奉鲜花和食物。

在越南,春节也是民间最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花市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往往在春节前10天左右就开始热闹起来。年粽是越南人春节期间的传统食品,做法和我们的粽子一样,只不过形状是方的,而且要大得多。越南人对拜年也非常重视,通常会邀请自己最亲近最尊重的朋友作为新春的第一位客人,称为“冲家”或者“冲地”,其意义与我们所说的“冲喜”相近。

韩国人也很重视春节,他们将春节称为“旧正”,也就是旧历年的意思,一到春节,在外地工作的韩国人都要赶回家乡团聚。与中国人好热闹不同,韩国人过春节比较安静,街上十分冷清。韩国人也有贴春联的传统,他们称为“春帖”。韩国人贴“春帖”与我国有一些不同,首先是时间不同,韩国人贴春帖在立春当天,大概是因为韩国文化认为,立春才是一年转换的时刻吧。其次,他们的“春帖”是写在白纸上,不像我们是写在红纸上的。

不过,韩国的春帖至今还是用汉字书写的,而且,韩国还有句谚语,叫“商铺柱子上贴立春”,用来讽刺人做出不合身份的事情,因为在过去,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而春帖则是在韩国上层社会流行的习俗。

十几万老外一起喊

“恭喜发财”是啥感觉

上面所说一些过春节的国家,多属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不过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提高和华人、华裔群体的日渐庞大,中国新年在一些欧美国家的影响也日益扩大。近年来,每当临近春节,在美国华人聚集较多的地区,政要们都会在不同场合向华人社区致以新年的祝福。像纽约州,更是将农历春节定为公共假日,放假一天。

在英国,春节也受到了政府的格外重视,使中国春节的喜庆气氛在英国迅速蔓延开来。每到春节,英国的大街上会增添许多ChineseNewYear的东西,非中餐馆也会添置几道专为中国春节准备的菜肴。尤其在伦敦,中国新年庆祝活动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民众涌向伦敦西区。你能想象到三十多万人,尤其多数还不是中国人,在大游行庆祝中齐声高呼“恭喜发财”的盛大场面吗?

随着中法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春节也悄然走进了法国人的生活。每到春节前夕,法国的大街小巷都装饰一新,彩旗飞扬,不仅华人聚居区,就连巴黎市政广场也会挂上大红灯笼,满眼都是喜气洋洋的中国红。法国一些政要“我们将欢度中国传统新年”的致辞,也充分体现出法国人对春节和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认同感。

还有德国,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国春节抱有十分浓厚的兴趣,而家长也乐观其成,甚至带有某种鼓励与支持。今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华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一部厚厚的中国年文化史。

年是自然的

但年的载体

却能精心安排

这两年,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年过得越来越没意思了。笔者认为,这个说法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体现了在人们心中依然有着很深的年的情结。我们看到,每到春节前夕,大小车站成千上万的人拥挤在回家的路上,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其二它点出了以前的“年”的载体放在今天可能已经落伍或不适宜存在了。比如年画,过去在屋里贴上一张两张,平添几分喜庆气氛,但今天家家户户装修过的客厅,还有一张年画的位置吗?再比如放爆竹的风俗,在今天污染如此严重的空气里,还需要再给它增添一点PM2.5吗?

究根问底,中国人过年,与农业生活息息相关。大自然一年四季,年恰在农闲之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所以,年在过去是一种被强化了的生活,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平时难以实现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这段时间完成。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

但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当非常规变成了常规,当理想化变成了日常化,年的意味自然而然就淡了下来,因为它,日子在变,“年”的载体却没有变。今天,在我们对闯入生活的圣诞节、情人节充满兴趣之时,万里之外的欧美人民又何尝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津津乐道?

年越过越淡不全然是坏事儿,多元化也是一种进步,只要我们能保持传统的核心不失,完全可以有选择地扬弃,重新找回曾经的浓浓年味。毕竟,年是自然的,但年的载体是可以精心安排的。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