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春运”那些事

来源: 东方今报 2018年02月06日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薛晨飞

随着今年春运火车票的开售,又一场全球规模最大、最集中的人口流动拉开序幕。严格来说,“春运”和“春晚”一样,出现的历史都不长。“春运”一词最早出现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当年,随着改革开放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放宽,特别是外出务工的人口大规模出现后,中国才出现“春运”这个特有的社会现象。

虽说春运是我们近40年才有的社会现象,可“年”早就有了,古人也是要回家过年的。那时,虽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但人们也是想尽办法,日夜兼程奔赴在回家路上,那也是名副其实的“春运”。

古人春节是怎么回家的?除了中国,外国有没有“春运”?

古人春节也面临“回家难”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每年过年,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吃年饭、守岁,迎接新年到来。跟今天一样,在古代,大家也是争着回家过年。虽然那时候受自然、政策,特别是“父母在不远游”等礼俗的限制,古时候人口流动的数量并不大,距离也不太远,不过据考证,早在周代就出现了现代春节的雏形,而从那时候起,“春运”也应运而生。

不过,古代春运的主体,可不是“外出务工人员”,而是公务人士和商人。因为普通人的生活圈子半径,在那时很多还局限在十里八乡,只有做官和做买卖的人,才会远离家乡。

在古代,由于路途遥远、交通条件所限,许多人无法回家过年,“回家难”现象相当普遍。隋朝诗人薛道衡的《人日思归》里写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是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从北方来到南方,没能及时赶回去与家人团聚,诗中流露出他心中无限的惆怅和思乡之情。到了唐代,诗人王湾更是留下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千古名句。

为了解决薛道衡、王湾这类“人在旅途”者回家过年的难题,古代官府也尽量不在过年时安排公务人员外出。而外出谋生者、经商人士,则会早早动身起程上路,避免延误了回家的时间。

春节“黄金周”何时的成色足?

除了路途遥远的原因,当时困扰“公务员”无法回故乡过年的最重要原因,其实是“假期”。在唐朝,一些公务员可不一定能享受到完整的春节假期。《假宁令》记载,唐玄宗李隆基颁布的“红头文件”说:“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意思是春节放假7天,冬至放假7天。一年里有这么两个黄金周。而在春节期间,唐朝全国公务员从腊月二十八一直休息到正月初四。

虽然假期不算长也不算短,可唐朝有两个规矩。首先,大年初一,长安的文武百官和各省行政“一把手”都得上朝给皇家拜年,退了朝之后才能跟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第二个规矩就是,地方行政长官在春节期间必须坚守在岗位上,严禁离开衙门回老家。如此一来,如果家在外地的,就失去了回故乡和亲人团聚的机会。

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在《元日寄诸弟》中写道:“一从守兹郡,两鬓生素发。新正加我年,故岁去超忽……高斋属多暇,惆怅临芳物。日月昧还期,念君何时歇。”大意是说:我自从做了市长,每年春节都没回去。我在这个衙门里感到很冷清也很无聊,什么时候才能与家人见面呢?

这种状况,到了宋朝才得以改观。宋朝的地方公务员福利特别好,每年腊月二十就可以“封印”,也就是说停止公务,回家过年省亲,只要在第二年正月二十那天赶回衙门“开印”办公就行。但是首都的高官跟唐朝时候一样,初一不放假,也不能请假,凌晨就要穿戴整齐往皇宫赶,开“正旦大朝会”。在这个阵仗特别大的朝会上,皇帝要接受百官朝贺,被称“排正杖。”

当然,如果是普通老百姓,就没有那么多讲究,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开开心心过大年。

2000多年前的秦代“高铁”

春运期间最大的矛盾是运力不足,在古代,运力问题同样存在。“回家难”的背后,其实是“行路难”。因此,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忘修路。

在殷商时代,中国古人便十分重视道路交通的建设,在安阳殷墟考古中就发现了大量车马坑。到了秦代,中国的陆路交通水平突飞猛进,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全国公路网,这给“春运”提供了便捷。

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於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驰道是秦国的国道,从记载来看,驰道并不输于现代高速公路。折算一下,驰道宽达69米。不只路宽,路旁边还栽植松树,注意绿化降噪,这在当时算是世界第一。

有人认为驰道是皇帝专用,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驰道是“天子道”不错,但“道若今之中道”,也就是说驰道是多功能的,中央部分(3丈宽)才是速度较快的皇帝专用车道,别的车和人只能走一边,这与现代全封闭高速公路分出快、慢车道如出一辙。

除了驰道,秦时还有直道、轨路等。这里所说的轨路,便是当时的“高铁”。当然,那时的轨路非铁轨,而是用硬木做的,下垫枕木,除了工程材料不同外,与现代铁路基本没有什么区别。马车行驶在上面,速度非常快。秦代有“高铁”这一惊人结论是有现代考古依据的,该遗址位于今河南南阳境内。轨路的存在让《史记》中所谓“车同轨”有了新的解释。

古代“长途车”也分高低档次

除了路况外,影响春运效率的,还有运输工具。陆路交通在古代春运中占有主导地位,随着后期造船技术的日益成熟,水上交通便成了江南和沿河海地区旅客出行的主要方式,这一方式直到最近,才退出春运客流市场。

在古代,驱车动力主要是人力和畜力。中国最早的人力车是辇,就是轿子的前身。之后又有痴车、独轮车、鸡公车、黄包车、三轮车。黄包车和三轮车出现较晚,黄包车是19世纪末由日本传入中国的,因此北京人称之为“东洋车”。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长途运输特别是物流主要靠畜力车,它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巴”。有马车、驴车、骡车、牛车等,车是古代春运最主要的工具,和现代长途大巴一样重要。畜力车也分好多种:轏车、辎车、安车、辒(音同温)车、轺车、传车、兵(军)车等。轏车是一种轻便车,结构简单,车体材料档次也低;辎车则是大货车,送人时则变成了大客车。安车就比较高级了,是政府官员或“VIP贵宾”乘坐的,相当于现代的高级小轿车。

古代春运的主体也是普通人,一般能坐个车回家就很显摆了。甚至大多数人只能靠两条腿或牲畜代步,实现“回家过年”的心愿。因为不是一天能到家的,古代路边的小饭店、家庭旅馆、官办驿站也多,食宿方便。

唐代“春运”价格全国统一

为保证节日运输,中国古代有官办、商办、民营三类交通体系,但不论哪一种都是要收费的。节假日时,客运和物流费用会比平时贵一些,但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如在唐代,商业运输便有一个全国统一价,并设有最高和最低限价,连里程速度都有详细的规定。

据《唐六典》所记,在速度和里程方面的标准是这样的:陆路运输,马行每天是70里;步行和驴行是50里;车行是30里。若走水路,货船逆(黄)河,要上行30里;逆(长)江上行40里;其他河逆水上行45里。特殊情况可上报水政部门,酌情减少。

费用方面,如果车载1000斤,走100里,运费是900文;每驮l00斤,走100里,运费是100文;走山坡道路,运费是120文。即便走的全是山路,要价最高也不能超过150文;走平坦道路时,费用再低也不能低于80文。

上述是日常物流价格,如果是春运,价格会有所浮动,但基本稳定。这个运费高不高?以唐开元年间为例,当时相当于现在基层股级干部的九品官,一月工资为3817文,所以当时的运费并不高。如果走水路,则更便宜,因此,坐船回家是古人春运的首选。

国外“春运”也疯狂

说了那么多中国古代的春运,有人也许会问,外国也有这样的“春运”吗?答案是肯定的。

其实,国外“春运”也疯狂!每年的圣诞节、元旦前后,出行返家的人数暴增,也会发生交通拥堵的情况,我们可以看看“洋春运”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与中国春节的重要性相当的是欧美的圣诞节。从每年的12月中下旬到新年伊始,圣诞+元旦的假期是西方人和亲友团聚或出游的高峰。但事实上,买到票并不意味着你就能顺利到达。圣诞节出行仍然是一件需要攒人品的事情,如果遇上罢工或者施工……

据统计,2017年感恩节期间,美国有逾五千万人出行。火车站、机场都出现客流高峰期。但由于美国铁路不发达且车票较贵,更多的美国人选择飞机或是自驾出行。每到感恩节期间,乘客在机场大排长龙的现象也很普遍。不仅如此,一项调查显示,这期间回家过节或者外出旅行的美国人中,有80%是选择自驾出行的,而且其中半数以上出行距离都超过200公里,这就会使美国的道路变得非常拥堵。美国的公路堵塞也非常严重。

在南美洲的巴西,“春运”也很特殊,除了他们的“双旦”时期(圣诞节和元旦),巴西还有特殊的球赛“春运”。每年球赛时都会有世界各地的热情球迷粉丝来到巴西,穿越地球来看球的他们成为巴西“春运”的主力大军。

2014年,“球王”贝利因圣保罗的交通拥堵,用收音机听完了巴西与墨西哥的上半场比赛。他吐槽说,上次靠收音机收听巴西队的世界杯比赛情况是在1950年。原来,当天下午,成千上万的圣保罗人被堵在路上。大堵车的主要原因是许多公司在国家队比赛前给员工放假,以便大家看球。

韩国春节假期短通宵排队买车票

回到我们身边,我们的邻居——韩国,同中国一样,也十分注重农历新年,称为“旧正”,是旧历年的意思,农历新年回乡探亲也是韩国人一直看重的传统。每年韩国“春运”车票开始预售,首尔的火车站人山人海,不少人通宵排队买票,民众排队购买车票的场面也十分火爆。

1月16日是韩国“春运”火车票预售的第一天,为了能抢到回家的票,不少人选择通宵排队,还有人干脆在车站打地铺过夜。韩国“春运”火车票,民众可以在韩国高铁公司网站、几个指定的车站窗口或代理点购买。不支持APP购票或售票机购买。抢票仅限16和17日两天。另外,各渠道的放票时间也不相同。其中,网站开售车票时间为早上6点,车站窗口或代理点要从9点以后才能买票。您没看错,韩国春运票不支持APP购票或自助售票机。这才逼得大家不得不通宵排队,在火车站里面打地铺。

另外,韩国春节假期短,只有三天。韩国人和我们一样过春节,按照农历正月初一。这在韩国称为“旧正”,公历新年1月1日称为“新正”,而旧正假期只有三天,想要回家请您抓紧。

为什么不选在其他日子回家?非得挤在春节这三天呢?必须挤在春节这三天。因为,韩国春节的这三天假,是一年中最长的假期。他们没有黄金周!我们的五一小长假,在韩国就是过年了,春节七天假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平行世界的存在。不但火车票难买,飞机票、汽车票也一样,一票难求,很多人必须通宵排队买票。

韩国国土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5000万,从体量上和浙江省差不多。但是每到春节,韩国5000万人口里的3000万,要在三天时间里,踏上漫漫归家路,而且是三天之内往返。50%的人口大迁徙,从数量上不多,但是这个比例也高得吓人。

有工作的地方不是家,有家的地方没有工作,不单单是我们面临这个问题。所以,火车、飞机通宵排队,公路上演大堵车。比如从首尔到釜山,平时需要5个多小时的车程,但春运时则需要9个多小时。

从绿皮车到高铁春运速度越来越快

印度的“春运”你需要一张“挂票”

我们的另一个邻居——印度的“春运”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跟印度的“春运”比起来,中国的春运绝对是弱爆了……

印度的“春运”通常在10月左右,彼时是他们最热闹的排灯节(Diwali),和咱们的春节一样,是人们出游的最高峰。此外,印度人过迪瓦利节。印度城乡差别巨大,大量到城市打工的印度农民要在节前返乡,这段日子算是印度的春运。春运期间火车交通线拥挤不堪,买票难、车次供不应求是印度多年的老问题。

在印度,购买火车票非常方便。除了火车站,可以找代销点或旅行社。如果有信用卡,旅客还可以在家里直接上网买票,经确认后直接打印出来即可。虽然买票方便,但每逢重大节日的来临,印度的铁路运输能力仍然不足。坐车顶、扒车门,“挂”满火车的乘客也是印度铁路运输的常态。

印度人口多,但交通不是很发达,火车发车量有限,人们又有很大的出行需求,车里面装不下,只能车里车外都是人,火车上严重超载,车内车顶都是急切要回家的人。车厢不够坐车头、车头不够坐车顶,才有了“挂票”的调侃。

好在他们的火车开得很慢,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事故发生……

承载从1亿人次到30亿人次的乡愁,春运也在各种挑战中不断成长,让旅客们的出行体验不断提升。

在中国客车空调化和中国铁路大提速之前,绿皮火车是最主要的运力工具。那时的火车远比现在拥挤,人多,一路都是“金鸡独立”,另一只脚放下就会踩到别人的脚,是很多人的共同记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客车空调化和中国铁路大提速,每次中国铁路大提速,都会淘汰一批“绿皮车”。与此同时,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不断释放,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飞机也逐渐成为春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运力。

1993年,国家取消购买机票必须持单位介绍信规定,民航运输真正走向大众化,普通老百姓拿着身份证便可以买机票,坐飞机出行。从2000年开始,乘坐飞机的旅客除了白领、商务人士,普通市民和农民工也越来越常见,带上飞机的除了皮箱、行李包外,也有鸡蛋、背篓这些家常的物件。

2003年开始,秦沈客运专线(秦皇岛-沈阳)开通运营,中国铁路步入高速化。中国推动高铁项目在全国大范围铺开的雄心壮志正在不断变为现实,同时实名制购票以及互联网售票的推行,不仅节省了宝贵时间,也营造了更加公平的购票环境。

时至今日,我国高铁路网越织越广阔,车次越开越密集,“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多。2017年6月25日,是中国高铁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在这天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

春运的“黄金”时代已经开启,春运的旅客开始享受到在高铁列车及民航客机上一边玩着平板电脑一边期待着回家的体验。但春运的“黄金”时代仍在快速进化当中。除铁路、航空等继续成为春节客运主力之外,自驾、互联网租拼车也开始成为春运的重要补充。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